河南话与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及其河南方言系列文章)

中州话为我国绝大多数朝代的标准语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河南话与江淮官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河南话与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及其河南方言系列文章)

河南话与江淮官话

中州话为我国绝大多数朝代的标准语言

中州音即河南话,属于绝大多数朝代的官方语言(官方标准语言,)。在周代之前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到了宋代,称“中原正音”,明清改称“中原官话”,清代有时称为国语。众所周知,中原为为华夏文明的最早开发地,我国古今的建都地,用王国维的话说,除过尧(居住、都于河南之帝喾之子)舜(居住、都于河南之颛顼之子)外,全在豫鲁之东方地区,而绝大多数又以河南最多。而官方语言则以都市一带的语言为官方语言。正是如此,“中原官话”“中州音韵”之名称,至今还被语言学家所使用。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所谓“雅言”,【唐】孔颖达《正文》解释为:“雅言,正言也。”:“《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当代学者杨伯峻(原名杨德崇)注《论语·述而》曰:“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当代学者刘师培《文章源始》:“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其自注:“仪徵阮氏曰:‘雅言者,犹今官话也。‘雅’与‘夏’通,‘夏’为中国人之称,故‘雅言’即中国人之言。”《辞海》“雅言”条目称:“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要知道,“雅言”即“夏言”古时,“雅”“夏”是互通的。《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论语·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作“大夏”,“小雅”作“小夏”;孔子讲学,他的三千弟子主要来自豫东与鲁西,尤以豫东北为众,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墨子》引也作“大夏”。尤其《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荀子·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些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泛指以为中国历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一种共识:我国夏商周处于部落群立的“满天星”时代,特别是在夏朝以前,我国处于部族、群落各自为政的“万国时代”,“各自为政”,其语言有200多种之说,此时语言纷杂,互不沟通,难以交流。于是,有人认为,在夏代不可能出现雅言。【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小戴礼记》、《小戴记》)就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到了秦代,官方开会还有语言不能交流的情况。正是如此,才有了秦始皇支持李斯统一语言文字的改革。有学者称,目前在河南登封禹王城、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的夏代城址发掘中,虽然确实有很多带有特定符号的器物出土,但基本上都是单个或很少几个的符号,还未发现过类似于甲骨文那种成篇的文字。

其实,夏代没有形成语言文字体系不可采信。但是,要承认,当时夏商的中心地带无疑以河南中东部(及鲁西南)为活动中心,夏代先祖是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的。应当说,夏代的主要语言主要发源于中原之河南,此时是出现了“雅言”的。

从夏族的世系传承与创业上讲,有史可考的是,夏代帝王除过尧(居住河南商丘、都于河南濮阳一带的帝喾之子)、舜(居住河南杞县、都于河南濮阳的颛顼之后,今河南范县人)短暂时期在晋南外,自鲧封于崇(今嵩山)因而称“崇伯”、后又建阳城起,到其子启正式称帝,以至以后各代主要立都创业,基本上都在豫鲁一带,而最多的又在河南中东部。从黄帝世系表可知,其颛顼所在一支是:少典(公孙氏,居于具茨山,有熊国君,在今河南新郑)-黄帝(中国科学院公布的黄帝纪年1441年,以其建国之年为准)-昌意-颛顼(生于今河南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都于今河南濮阳)-鲧(封于崇,今洛阳一带)-禹(建城于阳城,今登封郜城镇)。其帝喾一支是:黄帝(有熊氏)-玄嚣(青阳)-蟜极-帝喾(高辛,生于今商丘,都于今河南濮阳)-帝尧-虞均(商均,封于今河南虞城县)。可见,这里的语言文字等文化,也只能以河南为正宗派。

河南和鲁西交界地的语言文字是“官方语言(雅言)”,是有着事实根据的。《论语》:孔子曰:“周因于殷,殷因于夏。”这说明夏商周3代语言文字等文化相袭。【西汉】伏生口述的28篇《尚书·多土》:“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在商代之前已经拥有了成册的文献,其语言也已基本定格。

故而,中国科学院专家认定,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夏末商初的交汇时代遗址。而今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的甲骨文,已经证明有了语言文字体系。……中州话为我国绝大多数朝代的标准语言……此外还有存在不少疑问的文献语言可以称之为,特点是艰深古奥殷商甲骨文、铭文、《尚书》典诰誓命其各类己的“殷商古语”仍或是存在;语音:别于是区别其西周时期存在‘殷商古语’和‘文言’两种形态语言,西周铭文、周原甲骨文、《尚书·周书》、《诗经》雅颂语言因袭‘殷商古语’,而《易经》、《国语》西周散文、《诗经》西周风诗、西周史官格言则采用相对平易的‘文言’。前者沿袭殷商文学语言,后者则是周人通过扬弃‘殷商古语’并提炼周人口语而形成的新形态的书面语言。……从总体上说,历代文学语言都是春秋战国“文言”的延伸。”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虽然难以考证,但其标准语是周朝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大体上是说得通的。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洛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代文字学的是商朝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史称,古代最早的的雅言,有据可考的夏言。夏朝建都大多在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商朝建都地点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应当就是在洛阳一带,据推测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河洛语(今洛阳话)为标准音。周平王(前770年)建立东周,定都今河南洛阳,此时洛邑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

我国文学史上有两次大的语言变革:一是自商周起至春秋战国止,其文学语言由“殷商古语”变为‘文言’。二是在1917年新文学运动后,文学语言由“文言”变为“白话”。由此可以说,包括文学语言在内的华夏语言文字的起点,是在殷商时期。从现有史籍和文献看,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语言文字主要有三部分:即:安阳殷墟开掘的殷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再就是《尚书·商书》和《诗经·商颂》。这些应是“殷商古语”的活化石。虽然它们之间的文体语言都有各自特色,但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还是有着共同的形态特征。东方殷商古音与西周方言语音,有其明显的不同。不可否认,其文字尚处于汉字的草创阶段,有些甲骨文和铭文字形还不够统一,体现出它的古老性和原始性。须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自然就以安阳为中心的这一带地区的方言为主。

从上述《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周因于殷,殷因于夏”中可知,夏商周3代语言文字的沿袭性。从从总体上说,是商代人文字语言的延伸和发展。西周周人虽然生活在关中平原,但他们的远祖是商代宋地(今商丘)迁徙而来,周文王不仅是晚商的大臣,而且周文王的母亲还是今河南驻马店正阳县人太妊。因此,周族人和商人之间的言语沟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只是大的语言走向和原则,具体来说,并非是如出一辙、一模一样,还是有所区别,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曾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素称难读的《大诰》,当时西周王朝的全方位重心却在东方,而周公当时用的却是关中方言,一时间众阁臣议论纷纷。后来,西周王朝还在东方洛邑建立了成周都城。又过了若干朝代,西周灭亡,东周成立。平王东迁以后,春秋战国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这期间,天子肯定将关中的一些方言带到了河南。显然,周人的语言,是在关中方言的基础之上,向中原地区靠拢、融合,原固有中原官话与故有的方言相结合,最终形成了雅言。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西周时期天子在宗周镐京,但作为西周王朝的重心却在东方,即:春秋时期在王城(洛阳市西工区),战国时期在成周(今天洛阳城东,白马寺的东边)。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言,通行于整个华夏地区的上层与文化人当中(普通百姓仍多为当地方言)。这种说法是有据可考的。应当说,周代的“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以《诗经》为例,其中的15国风,中原占9个,占到60%以上,共有109首诗篇,占总数的70%以上。

夏代“雅言”以今河南方言特别是河洛方言为基础,得到了今日现在的赞同。陈桐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周文学语言的发展演变”负责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在《光明日报》(2018年3月15日第16版)载文《商周文学语言的因革及其启示》,强调了:“殷商古语”变为“文言”的观点,应当说,是有着一定的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是值得肯定的。汲纫轩(2014年前后)在多个媒体载文《寻觅鄞方言中夏代期间的文化遗韵——鄞言方言正字探索之路》,写道,夏代语言现代史学家认为:我国殷商时期的人们,继承与使用的是夏代时期的语言与文字,周朝又是向夏、商朝代学习的语言与文字,所以说夏、商、周三朝的文人所用的语言与文字都是夏朝时期的语言与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