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饺子散文随笔(把一篇散文包饺子分享给大家)

包饺子 紫荆花开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周末的饺子散文随笔?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末的饺子散文随笔(把一篇散文包饺子分享给大家)

周末的饺子散文随笔

包饺子

紫荆花开

在东北有一句俗话:“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东北人最爱吃的上等佳肴。它是年夜饭的主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过春节,吃顿团圆饺子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一种欣喜、一种享受。

过去,包饺子是贫寒人家的一种奢望,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那时的孩子们一入冬就盼下雪、盼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改善一年的伙食,年三十还能吃饺子。虽然当时的粮票、油票有限,肉票更是少得可怜。一家十几口人,只分到几斤油、几斤面、几斤肉还要烤成荤油匀作一年吃,年夜饭的饺子馅里多半是菜,既使是素馅饺子吃起来也有滋有味儿,醇香无比。

无论离家多远的孩子,都要在年底赶回家,吃年夜饭的饺子,它是团圆的象征,也是父母、儿女亲情团聚的象征。

乡村包饺子的习俗自古就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习俗便成为家喻户晓过年的一道程序。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杀年猪,包饺子。少则包十几斤面,多则包几十斤。包饺子就像过去唱戏一样热闹,找来七大姑、八大姨和左邻右舍的二十几个人,团团围坐,有的揪计子;有的赶皮子;有的包饺子;还有人专门冻饺子。冻饺子的人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看饺子。因为偷饺子是当时人们的一大乐趣儿,(也就是开玩笑),有那么一支队伍(一些孩子),专门爱尝饺子,不管哪家包饺子,他们都偷去一帘儿尝鲜,这些人很讲究,从不多偷,只拿一帘回去煮。有的还把煮好的饺子连同盖帘一起送回主人家,让大家在猜测中度过欢乐的夜晚。

在这短短的聚会中,人们谈古论今,有说有笑,幽默的笑话逗得人捧腹大笑;东北二人转唱得字正腔圆;爱拱大山的人们,你来我往,夸张得地动山摇。还有一些“粉丝”专门讲些“带色”的故事,听得大姑娘小媳妇儿面红耳赤用口呸。大家在劳动中品味着乡情,在喜悦中品尝着收获。那浓浓的乡情让人回味,令人向往。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粮食,种蔬菜和各种经济作物,有了钱的人们可以随意改善伙食,于是包饺子的次数也逐渐增多。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正月里的各个节日都要包饺子。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不仅能吃上饺子,而且粗粮换细粮,只要想吃大米白面随时都可以买到。那种种玉米吃玉米的日子已成为过去。饺子再也不是过年的企盼,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只要想吃,天天都能吃到。一位74岁老大妈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的日子好了,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只要想吃饺子,到哪都能买到。

的确,如今过年,可不仅仅是三十晚上的几碗饺子,伴随饺子端上餐桌的还有鸡鸭鱼肉和各种新鲜蔬菜。饺子也由过去的素馅变成纯肉馅。牛肉、羊肉、马肉和猪肉等多种多样。超市和各食品商场更是琳琅满目,品种齐全。哪怕在三伏天,也能吃上速冻饺子。在众多的食品当中,人们开始注重绿色,特色,饺子不再是过年的唯一主食,但作为东北的一种习俗,人们还是继承并流传着。每到过春节,大家还要包饺子、吃饺子。有的地方还流传着包冻饺子的习俗。

然而如今包饺子和过去不一样,它是过年的一道程序。找来几个人,利用晚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包十几斤面的饺子,大家在一起谈论的内容和过去截然不同。

比如说:谁家的孩子考上哪个名牌大学;谁家买电脑了;谁家种地挣几十万去城里买楼了;谁家的买卖挣大钱自己买了小轿车了。偷饺子的没有了,因为孩子们的精力大多都集中在网上世界,很少有闲暇去玩那些“老规矩”。热情的主人在包饺子结束时会炒上几道小菜,煮上几盘饺子,请大家喝烧酒。虽然没有过去火热的场面,但也聚拢着浓浓的乡情。

每在此时,家乡的父老都盼着远离故土的亲人归来,吃上自家包的饺子,而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归心似箭,都想在年三十这天赶回家中,吃上父母亲手包的饺子,因为那预示着团圆。

不管家乡有多么古老,多么封闭,她都是海外游子的故土,都是奔赴他乡创业者的根,无论走多远,不管多富有,相信那些在黑土地长大的儿女,都会牢记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壤,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根,就像年夜饭的饺子,生生不息,代代不止,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它永远是东北春节的一道大餐,是众多民俗中一道靓丽风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