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解析(冬至一首扬州慢)


姜夔扬州慢解析(冬至一首扬州慢)(1)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少时与父亲住在汉阳,父亲去世后,与姐姐一起生活,直到成年。二十岁左右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十年间考了几次均名落孙山。因为没有正式仕宦的身份,一生生活漂泊不定,游走四方。

姜夔如果在当下,那绝对是一名妥妥的音乐大家,他精通音律,擅长吹箫和弹琴,还可以自创新曲。在南宋,他是唯一一位有词调曲谱传世的音乐家,因此也被誉为“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姜夔扬州慢解析(冬至一首扬州慢)(2)


《扬州慢》这首自度曲便是他途经扬州时,恰逢冬至,目睹被金兵践踏后的扬州,萧条而又凄凉,有感而作。这首词多数人都把它归入咏史诗爱国诗怀古诗,说起来,姜夔很少写家国情怀的诗词,其词多为个人情怀的抒发。现存80多首诗词中,后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个人漂泊身世的伤感 ,一类为对往日情怀的感怀,还有一类为悲凉的爱国情感。那么《扬州慢》这首词究竟是“黍离之悲”还是自我感怀?不妨分析一番。

自度曲,指不依照旧有的词调曲谱填词,而为新词自撰新腔者。自度曲包括新谱、新词双重著作权。宋王观国《学林》卷三“度曲”条说:“《赞》所谓‘自度曲’者,能制其音调也。”宋人也称自度曲为自撰腔、自制腔,名殊义同。顾名思义,词人为新词自谱新曲者,称自度曲。

杜牧心中的扬州城对姜夔的影响

这首词中引入了小序,小序中提到的“黍离”,出自《诗经·国风·王风》中的《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姜夔扬州慢解析(冬至一首扬州慢)(3)


话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后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路过西周故都镐京,只见满目断壁残垣,到处都是繁茂的黍苗,曾经的繁华京都如今沦落为一片农田,悲从中来,故做此诗。自此之后,对故国沦亡破败、沧海变桑田的感伤之情,便被称为“黍离”之悲。千岩老人在当时也是诗词名流,名叫萧德藻,姜夔老婆是他的侄女。他便认为这首《扬州慢》有“黍离”之悲的意味。

那么这首词对于姜夔而言是否真的有“黍离”之悲,也不竟然。姜夔在此前未到过扬州,在他心中的扬州形象是诗人杜牧帮他建立的,而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姜夔心中的扬州很可能是晚唐时的扬州。,扬州之于杜牧,并不只是有几处亮丽的风景,还是一个生命和性情的家园。

扬州的衰落早在金兵入侵前已初见端倪,北宋洪迈曰: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也就是说,在金兵没有入侵前,扬州已难寻晚唐时期的浪漫踪迹了。而在《扬声慢》这首词中,更是大量映射了杜牧的作品,通过杜牧的作品窥见一个晚唐的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姜夔扬州慢解析(冬至一首扬州慢)(4)

熟悉宋词的朋友,一读此词,便知道姜夔是杜牧的铁杆粉丝,小杜关于扬州的名句如泉水般涌出。词中的“竹西佳处”出自杜牧的《题扬州智禅寺》,这首诗写得是扬州智禅寺的宁静。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过春风十里”“纵豆蔻词工”出自杜牧的《赠别》,这首诗赞美了一个幼年的歌妓,她的温婉纯净使诗人生出一份怜爱之心,向往自然美好的感情,有着淳朴的感动。

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青楼梦好”出自杜牧的《遣怀》,“二十四桥仍在”见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这两首诗都是杜牧对扬州生活的怀念。可以说,姜夔从杜牧的诗中认识了那个曾经繁华的扬州城,而扬州对于杜牧而言,所有从前的激情体验都随着岁月消退,只留下点滴斑驳的剪影,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杜牧的心中,扬州是天涯孤旅中的一个温柔之乡,寂寞人生中的一个情感家园。而在姜夔的心中,扬州除了前面这两种情怀,还增添了一份在历史中涤荡的遗韵。荒芜的扬州于姜夔而言,从下阕来看,姜夔内心深处的感触是,即便杜牧也再难写出赞美扬州的诗篇了,苦难之中的扬州,杜牧还能像从前一样“俊赏”吗?答案是不能。

所谓“俊赏”,它是末世文人在自暴自弃中的孤芳自赏,它认同人生寂寞,并将最深沉的寂寞演绎成风流倜傥,在那些醉生梦死的放纵的背后,心却深深沉浸在孤独之中,并在孤独中保持着永远的纯洁和骄傲。


姜夔扬州慢解析(冬至一首扬州慢)(5)


最后一句触景伤怀,感叹人生的短暂和虚无,年年花开,只是斯人不在,斯人为谁?是吹箫之人还是杜牧?由此可看出,这首诗的怀人意识要强过于“黍离之悲”。姜夔本身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带着一份浪漫来到扬州寻觅晚唐的美丽故事,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句话解释为对家国兴亡的感叹也未为不可,但也可以看作是旅客孤独的写法,柳永词中最为常见。这样的孤旅也切合姜夔当时寂寥落寞的感受。

由此推断,姜夔所期待的扬州是晚唐时的扬州,这样一来,一个民族苦难事件便转换为个人的情感事件,“黍离之悲”意味便减淡不少。

姜夔怀才不遇、为人清高

再者,姜夔一生没有仕途生涯,怀才不遇,寄情音乐、流离漂泊,为人清高。与他“十年相处,情甚骨肉”的南宋大将张俊的后人张鉴曾想出资为他买官,结果被姜夔拒绝。在他所结交的朋友中,有一些人政治地位也很高,他也不是没有机会攀援,但他还是选择了投靠达官贵人或为幕僚作清客,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多少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姜夔对朝廷的失望和不满,这首诗也是他在二十二岁左右作的,仕途失意的打击,也有可能激起他怀念杜牧心中的扬州,更加羡慕唐朝的开明盛世。所以,扬州对于他来说,有着双重意义,晚唐时的杜牧,和失意的自己。将自己与杜牧,晚唐的扬州和南渡后的扬州,进行两两对比,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这些复杂的情感在姜夔心中是混乱的。他并没有明确的表明自己的做此词就是冲着“黍离”之悲去的,相反,这首诗的意境是由千岩老人提出来的。


姜夔扬州慢解析(冬至一首扬州慢)(6)


姜夔在作这首词时还不认识千岩老人,“黍离”之悲也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是他刻意为之。所以姜夔创作这首词的初衷与在小序中表述是一致的,仅“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第三,王国维对姜夔诗词的评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姜夔评价很低,他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不仅如此,王国维甚至把姜夔诗品和人品一块贬了:“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又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

王国维认为姜夔的词注重于斟字逐句,在内容和思想情趣等方面表现不足,内容不敢触及现实,精神意蕴欠缺。当然仅凭王国维的一家之言,并不能真正判断姜夔的词作水平,但依据王国维在诗词界的鉴赏地位,以及他眼光的敏锐,至少可以说明一些姜夔诗词的缺陷。

《扬州慢》有没有“黍离”之悲,我倒认为自我感怀更重,“黍离”之悲的意味可能纯属巧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