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国家的阅兵正步(1953年沿用至今阅兵仪式上的)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十集文献纪录片《大阅兵》在央视播出。在阅兵中,帅气的“中式正步”无疑是一大看点。7月30日,第四集《一九五五年国庆阅兵》纪录片讲述了“中式正步”的发展历程。

各个国家的阅兵正步(1953年沿用至今阅兵仪式上的)(1)

根据资料显示,在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和1950年的国庆阅兵中,徒步方队都采用了“大齐步”。而在1951年的国庆阅兵上,受阅部队开始采用“苏式正步”。然而,由于苏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身材体型等方面的差异,高抬腿步幅大的“苏式正步”让官兵们很不适应。

此后几年,中央军委根据训练反馈,不断对正步动作进行调整,到1953年修改后的《队列条令》正式颁布后,最终摸索出了一套最适合中国军人体态,并沿用至今的正步动作。

据了解,苏联阅兵在正步踢出时,腿要与地面成直角,脚掌落地时产生的冲击力震荡大,时间一长容易造成受伤。与此前的“苏式正步”相比,改进后的《队列条令》正步动作增加手臂摆动,把踢腿高度降低到20厘米,并将步幅调整为更适合中国军人体型的75厘米。

各个国家的阅兵正步(1953年沿用至今阅兵仪式上的)(2)

目前,解放军队列训练中常见的正步走分解动作,是伴随着“一、二、停”的口令,士兵们做出一步一动和一步两动的分解动作,这种分解动作又被称为拔慢步。

尽管现在拔慢步已成为掌握“中式正步”的基本功,但在1955年阅兵前的训练中,身为海军学院方队总教练的孙国桢却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起初由于单兵拔慢步时间过长,金鸡独立的姿势让不少学员的腿变得僵直生硬,重心上不去,步幅打了折扣。对此,孙国桢研究了解决办法。在训练时减少拔慢步的比重,同时在行进训练时以后脚跟为发力点,增加登力和反作用力。

实习生王佳欣南都记者潘珊菊发自北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