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1)

1. 怯懦有性格的原因,但教育失当也会让人性在私欲中走向狡猾

《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广阔,文采斐然,小小年纪就得到众人赞誉,很有当小说家的潜质,但他唯独一样,勇气

哈桑是阿米尔的小仆人,没念过书,但他却保留了人天生就具备的血性

他认为保护阿米尔是他的天职,所以不管多强大的对手,他都会站在阿米尔身前,毫不犹豫的维护他。这份勇气与能力大小无关,仿佛天性使然。

在哈桑为保护少爷的风筝,遭受不良少年强暴时,阿米尔正躲在暗处,亲眼看着这一幕发生,他不敢挺身而出,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段经历让这对亲密无间的兄弟,再也回不到从前。哈桑一生最看重的人,在危难时抛弃了他;而阿米尔也再无法掩盖,自己的那些丑陋不堪。

在无法面对中,他设计诬陷哈桑偷盗,彻底赶走了哈桑父子。而哈桑并没有反抗,默默接受了少爷的指控,背负屈辱离开。

很多人说胆小怯懦是性格使然,但教育在其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是让人更明白如何做人,还是变得更加狡猾?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2)

影片《少年的你》去年一上映,就引起轰动,教育的弊端第一次赤裸裸呈现。当然影片本身有过于理想化的部分,但它所表现的深刻现实,不容回避,值得深思。

剧中面对富家女魏莱对同学的霸凌,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面对同学小蝶受不了欺辱跳楼后,倒在血泊中的身影,同学们冷漠旁观,窃窃私语,仿佛躺在那儿的只是一堆无关紧要的肉。

当魏莱将恶趣味转到陈念身上时,集体再次失声避开,连喜欢陈念的学霸李想,也只敢私下安慰:“再忍忍,再等一个月,我们就去北京了。”

作为受害者,陈念是绝望的,这种绝望也许只有成为受害者时,才能体会,对冷漠的心寒,与对援手的渴盼。

绝望中的陈念对李想说:“我们都太懦弱了,你、我,我们都一样。”

这份怯懦,不仅仅是人性格中的软弱,更多来自长大后,受教育后,拥有理性思考后的权衡利弊,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性格的狡猾性吧,这种狡猾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

而街头混混小北,在一次被群殴中,邂逅被无辜牵扯的陈念,陈念告诉他,“即使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也要学会仰望星空。”这句话照亮了小北十几年灰暗人生,没书可读的小北内心有了光,在面对陈念的绝望时,他挺身而出,“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像陈念一样的底层小人物,生活孤立无援,除了一条命,拿什么对抗有权有势的魏莱?她的反抗,也只换来魏莱休学一年的处罚,接踵而至的报复,更逼得她躲入恶臭的垃圾桶里,有家不敢回。

那一刻,社会提倡的公平公正、教育主张的正义担当,都集体消声;只有小北,那个没有人瞧得起的街头混混,是唯一伸出援手的人。

到此,影片集中复杂的呈现,迫使我们反思,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3)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后天教育,不正是植根给人一种做人的勇气与道义吗?强化正的坚守,弱化恶念滋生,我们今天的教育达到了吗?

没上过学的哈桑、失学的小北,他们性格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但他们依然保留了一腔热血,坚守本心;而受过高等教育的阿米尔、魏莱、李想们,却在学会了很多技能的同时,也丢弃了心中的道义与责任感。

也许,拥有越多,人越胆小怕失去,受教育程度越深,人考虑得越复杂。受教育没有让人的灵魂变得更高贵,反而在人性的私欲中走向狡猾。

学校中的集体麻木,或者说集体狡猾,纵容了恶行的发生、蔓延,这不仅仅是教育的失职,也是人性较量中正的失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回归的部分。

2. 家庭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失职,也造就了孩子的不同生命轨迹

《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饰演的高三毕业生陈念,父亲长期缺席,母亲躲债长期离家,留下她孤身一人,独自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生活的凄风冷雨。家庭教育可以说是缺失的。

剧中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是被丢弃的孩子,全靠自己野蛮生长。父亲死后,母亲抛下他另嫁,让13岁的他独自求生,在欺凌和群殴中挣扎,靠倒卖商品度日,成了一名街头小混混。

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魏莱,典型的富二代,拥有一大堆奖杯奖牌,和优等生的称号,但父亲因她高考失利就不再同她说话,母亲则以无原则的纵容来弥补她。

可以说,家庭对她的教育很重视,但教育的重心,仿佛只落在了成绩上,对于做人,对于生命教育,不仅缺失正向引导,还让她在不堪与骄傲的不平衡中,心灵扭曲,以欺凌他人来泄愤,来填补被漠视的伤心。

即使一个生命因她而亡,她也无动于衷,因为她有一个什么事都帮她摆平,将责任化小、化了的妈妈,魏莱妈妈的口头禅就是“我们魏莱跟她们可不一样”,这样倾塌的三观,无原则的包庇纵容,也让魏莱走向了歧路。

三个家庭,境遇不同,但在家庭教育上都不同程度的失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为人父母,教养不好自己的孩子,也意味着做人的失败,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担负着不容忽视的责任。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父亲,与仆人的妻子通奸,生下了哈桑,一生都在不敢承认的悔恨中煎熬;

而阿米尔和哈桑这对兄弟,父亲希望他们兄友弟恭,但因为真相的掩盖,还有自身的悔恨、逃避,阿米尔始终渴求若即若离的父爱,始终对分走父亲关注的哈桑耿耿于怀。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敢于正视自己的不堪,及时纠错,勇敢担责,孩子才会受到正向的引导。

阿米尔的父亲铺垫好了他的求学之路,但一生都未敢坦诚真相,未能及时纠错,让阿米尔在内心反叛中,嘴上附和,心中排斥,做下了让自己悔恨一生的事。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5)

魏莱的父母也一样,未能摆正自己的立场与责任,让魏莱有样学样,也成为一个眼高于顶,轻贱生命的人。

阿米尔和魏莱,面对自己的不堪,偏激的选择了更大的不堪来掩饰,却没能救赎自己,反而陷入无尽的深渊。

在魏莱母亲为女儿的死耿耿于怀时,是否想过,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

每个初生的小天使都同样纯洁可爱,但生长环境,家庭氛围,教育导向,让他们走向了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

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一双失职的父母。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道理都懂,但在对子女的养育中,家长是否真正担负了监护的责任?学校是否真正达成了育人的义务?

3. 错误需要救赎,它启发我们看到教育应起到的作用与方向

所谓救赎:一指赎回;二指偿还;三指履行;四指挽救;五指赎罪;六指认清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自己。

再苦再难都没有流过泪的小北,在一次遍体鳞伤后,陈念问他“疼不疼”时,流泪了,因为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关心他疼不疼。

这个草根一样的少年,不敢奢望关心,但内心又极度渴望温暖;不敢奢望未来,但依然卑微的想仰望星空。

所以当陈念愤怒推开欺凌她的魏莱,致其摔下楼梯意外死亡时,小北的第一反应是替陈念顶罪。

“只有你赢,我才不会输。”这是这个街头小混混,在卑微中对星空唯一的仰望。

他自己看不到希望,但他寄望能帮助陈念跳出泥淖之地,这样他的人生就仿佛有了意义一般。

这份绝望中的孤注一掷,让人很心酸,很心疼,更无力。

顶罪竟然也会是一个少年灰暗人生的救赎?!是家庭、社会、还是共同的原因,制造了这样一种绝境中甘愿用一生去换取点点星光?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6)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最终勇敢面对了自己的自私、怯懦、恐惧,战胜了那个不堪的自己。他回到战火纷飞的故乡,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哈桑的遗孤。

至此,那个曾背叛兄弟,被悔恨折磨了几十年的阿米尔,获得了内心的救赎。

陈年往事,从来就不会消散,曾经的背叛,曾经的错误,会一直在记忆深处让人寝食难安,除非勇敢面对,战胜怯懦,纠正错误,才能获得解脱。这是胡赛尼通过《追风筝的人》想告诉我们的真理。

《少年的你》中的郑警官,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会在所有证据都指向小北杀人时,依靠直觉继续追寻真相。

郑警官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责任与担当。

因为直觉告诉他,这个案子没那么简单,若这个案子错了,会真正毁了陈念一生,不,是毁了陈念和小北,两个人生。

高考顺利考了632分的陈念,最终在郑警官的设计中,无法面对毁了小北一生的结局,在失控中道出了真相。

陈念最后坦然承担了4年牢狱的罪责,还了小北公正与自由。她勇敢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坦坦荡荡赎回了自己的人生。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7)

在人生的重大问题上,迷茫的少年人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就像郑警官那样,有敏锐的觉察力,又有正向的价值观,让失足的少年迷途知返,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作用所在。

而魏莱呢?她还来不及纠错,就赔上了整个人生。

她为错误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所有人获得反思的契机,也是整个教育缺失部分鸣响的警钟。

在《少年的你》中,郑警官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未尝不是给教育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与方向。

4. 学习并不只是为了成绩,不应被成绩所窄化

清朝两湖总督陈宏谋有一番读书论:“每见读书之人,与未读书者无异......竟似人不为科第,则无取乎读书;读书已得科第,则此书可以无用矣。”

这番见解,与我们今天以成绩来录取和淘汰学生,如出一辙。

因为高考、就业,成绩永远是硬性指标,所以无论学校还是家长,视线的焦点永远是成绩。

个人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勇敢面对自己的勇气、责任心与自律精神,这些个人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比成绩更重要。

成绩只是未来的一张入场券,入场后就没用了,而将来能不能过得好,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要依靠各方面的综合驾驭能力。

就像魏莱的父亲,因女儿高考失利,就对她彻底失望一样,视线的焦点只关注成绩,孩子也会错失自己的人生。

就像失学的小北,在生活的底层他依然艰难生长,但他却不敢奢望未来,因为他认为自己没学可上,也没未来可言。

对教育从零开始的看法(从追风筝的人到少年的你)(8)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应该有固定的形式,教育要教给我们的不只有成绩,还应有更多的、丰富的、人生中的经验教训,与人格魅力。

一直觉得应试教育,将教育的内涵窄化了,这是我们需要警醒的部分。

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有觉察之心,还要有负责到底的责任担当,更要有开明的心态,不仅要点燃孩子的求知欲,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并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在迷蒙中照进一束光,让它照亮人生的方向,让成长中的人们走正、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END 图/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