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城春草木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16.《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恨别:悲恨离别。②浑:简直。③欲:将要,就要。

【译文】家国残破,山河依旧。春天已降临,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一片凄凉。伤感时,看到花上的水珠,觉得花好像在流泪;悲恨离别时,听到鸟的鸣叫,觉得鸟在心惊。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曲径通幽处城春草木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愚见】这首诗是诗人写于安史之乱后。通过对诗人在陷落后的长安城中的所见所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充满了爱国热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句从总的方面、大的方面写长安城。长安被叛军攻陷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烧杀掳掠,昔日繁华的都城,被糟蹋得满目疮痍,不成样子了。春天里的长安城,杂草丛生,一片凄凉。这两句分别从建筑物的破坏和草木无序生长来渲染凄凉,类似于李华的“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有不同的解释,我猜想可是:“伤感时,看到花上的水珠,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悲恨离别时,听到鸟的鸣叫,觉得鸟也在心惊。”花鸟的表现其实都是人的心境的反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那时的杜甫眼中的花一定是娇艳欲滴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时孟浩然眼中的鸟鸣一定是悦耳动听的。而此时杜甫的心境是伤感、忧伤、恨别的,所以看到花鸟自然也就没有了兴奋和愉悦。这两句看似写花鸟,实则写人的内心,以外物表现来衬托出人物的心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正月到三月的这三个月中,战事不断。诗人的家眷正在鄜州,由于战事紧张,音讯隔绝,这更增加了诗人的担忧,使诗人更渴望得到家人的消息。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我想,家书意味着亲情。在战争年代,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时候,亲情格外显得珍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在这里既不写景,又不抒情,却着意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的人,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形象。搔首,是人烦急不安时的一种不自觉的动作,这种动作,正是诗人忧国思家的一种外在的形体表现,它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感情。

【说明】图片及部分文字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只是普通的诗词爱好者,请宽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