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要在旁边吗(你家的电动汽车充电方便吗)

近年来,电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随之,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也不断攀升,作为一名电动汽车的使用者,你觉得电动汽车充电方便吗?6月6日—8日,记者进行了采访了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电动汽车充电要在旁边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动汽车充电要在旁边吗(你家的电动汽车充电方便吗)

电动汽车充电要在旁边吗

近年来,电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随之,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也不断攀升,作为一名电动汽车的使用者,你觉得电动汽车充电方便吗?6月6日—8日,记者进行了采访了解。

短途方便,出远门仍存困扰

电动汽车销量近年来迅速增长,尤其在中心城区,居民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不少居民选择开电动汽车上下班。

“在市区里上下班,续航够够的。”市民小连是电动汽车车主,每天上下班往返于新罗区东城街道到龙岩高新区(经开区),“基本上开300公里充一次电,大概一周一次,每次充一宿。电动汽车用来上下班还是很方便的,充电成本也比燃油车低,1公里大概1毛钱,每月充电费用100多元。”

但是,如果跑高速、城际往来,电动汽车续航能力有限,公共充电桩数量不够多、布局不够合理、充电速度慢等问题给车主们造成了不少困扰。

一位曾经在全市范围内自驾游的电动汽车主表示:“各个县市区跑一圈大概开了1000多公里,路线都得提前规划好,只能走高速,因为只有高速服务区才有充电桩。”充电慢的弊端也凸显出来。燃油车加一次油,10分钟内即可完成;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往往超过1小时甚至更久。

还有收费不统一、快慢不统一等现象。“同一个品牌的充电桩,高速服务区上的充电桩收费20元只能充电半小时,市区里同样价钱可以充1小时,高速路上本来就要更快捷、方便,现在收费更高,出行成本也高了,大家都感觉电动汽车出远门不划算。”另一位电动汽车车主小严说,他的电动汽车续航是300公里,但一般行驶200公里就需要充一次电,如果是节假日一般不敢开电动汽车出行,要考虑充电不便的因素太多了。

充好电再出门,成车主共识

记者驾车来到位于龙岩市区附近的一处高速服务区,偌大的服务区里设置了6台充电桩,几辆电动汽车正在充电。车主蔡先生表示:“我们从厦门回来的,往返300多公里,出发前查找到这里有充电桩,才敢开电动汽车出来。”

这位车主的担心,源于去年国庆假期部分电动汽车主的遭遇:因为假期车流量大,古田、适中等高速交通枢纽服务区的充电桩供不应求,一位从泉州回上杭的车主为了给车辆充电,在高速路排队2个小时,充电1小时,最后本应3个半小时的车程总共花了6个小时才到家,时间翻了一倍。

每逢长假期间,不少电动汽车主遇到了高速公路充电难题,有的车主表示,在高速上为了排队充电连厕所都不敢去,生怕去一趟厕所出来要排更久的队。还有车主表示由于害怕没电,一路上都不敢开空调,差点中暑。

充好电再出门,成了车主的共识。不少电动汽车主表示,即使是近郊短途出行,也会先在家里把电充满,“能不在外面充电,就不在外面充”。日常也会随时检查电量,“虽然平时就是两点一线,但说不准哪天需要临时前往其他地方,我们单位没有充电桩,所以我每天晚上会检查一下电量,以防出现突发状况。”小连感受颇深地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解决“充电难”

“部分热点地区排长队充电,部分区域充电桩长时间闲置,部分地区无桩可充。另一方面,私人充电桩建设面临物业不配合等问题,无法实现固定车位建桩;大部分新建小区未严格落实国家100%配建或预留充电桩安装条件。同时,高速服务区、景区等地区充电桩建设推进难度大,建设运维成本高,运营商投资意愿不足。”市供电公司负责公共充电桩建设的工作人员坦言。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充电设施充电量达到1万千瓦时,国家电网充换电服务网络总充电量同比增长30%,充电量创新高的背后,是电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我市电动汽车保有量达6万辆。今年以来,新注册电动汽车已达到1000辆。

逐渐增大的用电需求,对新能源充电设施的保障供给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都提出了考验。记者了解到,事实上有关部门和企业一直在努力提高保障水平,充电桩总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市已建好的充电站类型主要有城市充电站、专用充电站、高速充电站和小区充电站。据国网龙岩供电公司相关数据统计,至目前,该公司在龙岩地区共投运充电站69座,共计479个桩(直流桩342个,交流桩137个)。其中,城市公共充电站23座;高速充电站28座;小区充电站16座,公交车专用站1座,公务车专用站1座,覆盖各县(市、区)所有城区和高速服务区。市区充电桩的安装运营,还有福电、吉米等多个品牌的运营商,收费标准不一,为电动汽车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采访中,有市民认为,目前国家对购买电动汽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补贴,但“充电难”的问题仍然让很多市民放弃购买电动汽车。有关部门应该把补贴转到电动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上来,特别是充电桩。真正解决“充电难”问题,应该让充电桩进入千家万户,包括小区、办公场所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