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

出气筒变身艺术品

“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这是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女士的诗文。但这里的“猢狲”说的可不是那位家喻户晓的孙大圣,而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工艺品,毛猴。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1)

毛猴诞生于晚清,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相传是道光年间的某一天,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南庆仁堂药铺内,店中配药的小伙计在白天挨了老板一顿臭骂,忍气吞声一直到晚上,他在整理药材时无意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老板"出出气。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2)

正如胡絜青女士的的诗所言,毛猴又叫“半寸猢狲”,其型其状,无不比拟真实的活物,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就像故事中的小伙计的操作一样,现如今的毛猴,也是用辛夷、蝉蜕、白芨、木通四味药材作为主要材料来进行制作。辛夷是冬季采摘的玉兰花花蕊,一般用它做猴身,蝉蜕是知了壳,用来做猴脸、四肢、毛发等部位。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3)

济南出了个“毛猴杨”

由于毛猴极强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因此自晚清在北京兴起后就传到了全国各地,而济南毛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凤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凤岩是“济南毛猴”的第三代传人,制作毛猴已经有36年了。据杨凤岩回忆,开启他“毛猴制作”之路的,就是小时候奶奶做的用麦秸秆编制的小动物。等到长大一点后,杨凤岩就跟着父亲到郊外寻找知了壳,然后看着父亲将它们洗净、进行制作。杨凤岩从那时候起就对毛猴有了兴趣,但那时候的他还太小了,唯一被允许做的就是把父亲制作的幕布背景前的“毛猴”们重新排列。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4)

等到杨凤岩长到能动手的年纪,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粘“毛猴”。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杨凤岩对那段跟随父亲学习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总对他制作的“毛猴”挑刺。

如今的杨凤岩已经成功出师,他制作的毛猴兼具精巧与形态美。制作毛猴的材料很简单无非就是四种药材,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就是将蝉蜕的鼻子用白乳胶粘在辛夷上做猴脸,将蝉蜕前爪做猴腿,后爪做上肢,触须当猴耳,蝉蜕上的毛弄湿后当猴毛。

但要让毛猴拥有形态美和“市井气”,除了要调整四肢与辛夷粘合的位置差异,还要靠丰富的道具加持。俗话说“三分毛猴,七分道具”正是如此。要还原两三厘米高的毛猴的椅子、板凳、二胡、蒲扇……其精细度可想而知。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5)

为了能将精细之物做到百分百还原,杨凤岩不只学习了微缩景观制作,更是涉猎了传统美术、剪纸、面塑等技艺,在他的手下,扔掉的雪糕棍变成了毛猴的板凳,酒瓶上的装饰能给毛猴做门栓,小鸟掉落的羽毛当猴帽的花翎,老伴的白发做成了二胡的弦……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6)

他潜心研究了36年,2017年1月,杨凤岩的济南毛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7)

“毛猴杨”的“济南毛猴宇宙”

在杨凤岩的工作间里,摆着大大小小上千只毛猴作品,其中就有他最为的得意的大件群猴作品《市集生活》和《露天电影》,整件作品中每一只毛猴都是独立的故事,理发的、滚铁环的、说悄悄话的小情侣……惟妙惟肖,触手可及,充满了生活的意趣。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8)

“毛猴杨”杨凤岩如今心里最大的计划,就是用毛猴这一艺术形式重现老济南大观园的旧日风貌。为此他查阅资料,搜集老济南文字和照片资料,希望未来可以用手上的毛猴复刻出当年大观园的旧日繁华和烟火气息。

花果山和悟空的来历,花果山济南分山(9)

“只要手不哆嗦,我还能做得动,就争取把济南毛猴带到世界各地去!”这些年,杨凤岩带着自己的“毛猴宇宙”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时还会进到校园里教孩子们,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用更好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让毛猴这门老手艺得以传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