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何请董卓入关(十八路诸侯为何没灭掉董卓)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讲道,自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洛阳后,几经风险,来到陈留。他在陈留一面招兵买马,一面向各镇(古代设于州、郡的治所为镇)发出了讨伐董卓的檄文。檄文一发出,各镇诸侯纷纷起兵响应。

据演义所记述,当时起兵的诸侯有: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仙、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扬、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勃海太守袁绍,再加上曹操,一共十八路,人马数十万。公推袁绍为盟主,各带兵马,浩浩荡荡杀奔洛阳。

三国演义中为何请董卓入关(十八路诸侯为何没灭掉董卓)(1)

然而,军事力量比董卓强得多、曾歃血盟誓要“剿戮”董贼的各路诸候,最后却让董卓安然逃出了洛阳,并携皇帝百姓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从此,出现了诸侯争雄,军阀混战的局面。

十八路诸侯为什么没灭掉董卓?

从《三国演义》的叙述来看,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济北相鲍信为了争抢头功,暗派其弟鲍忠抄小路赶在先锋孙坚之前,攻取汜水关,丧身损命,这样先乱了十八路诸侯的阵脚。

二、先锋孙坚屯兵于汜水关前,初战获胜,遭到担任后援的袁术的嫉妒。自此,这个存有道道“裂纹”的军事联盟就开始不战自乱了。

三国演义中为何请董卓入关(十八路诸侯为何没灭掉董卓)(2)

三、虎牢关吕布战败之后,董卓见势不妙,挟汉帝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长安。曹操欲乘势直追,灭掉董卓,但袁绍却以“诸兵疲困,进恐无益”为由按兵不动。曹操孤军深入,不幸中了埋伏,大败而回。曹操深感袁绍无能,“竖子不足于谋”,一气之下,引军自投扬州去了。公孙瓒见曹操一走,也率兵自行归去,联盟开始走向分裂。

四、孙坚进兵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梦想自“登九五(皇位)”,便私自背约,急返江东。袁绍十分气愤,写信密令刘表截击孙坚,结果引起了孙、刘之间一场恶战,双方互结怨仇。

三国演义中为何请董卓入关(十八路诸侯为何没灭掉董卓)(3)

五、刘岱与乔瑁两军,因粮草发生火并。

六、袁绍见各路诸侯间矛盾四起,无法统率,干脆自己领兵拔寨,离开洛阳,投向关东。

十八路诸侯从此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是一场争城夺地的军阀混战。

其实,这个军事联盟的破裂是一定的。十八路诸侯十八颗心,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出发,都想混水摸鱼,乘机取利,相互勾心斗角,不可能形成巩固 的联盟。当董卓成了矛盾的焦点,威胁到各路诸侯的共同利益时,他们可以一哄而起,暂时联合起来。一旦董卓势败,便纷纷各自争立,开始抢夺地盘,割地称雄了。

三国演义中为何请董卓入关(十八路诸侯为何没灭掉董卓)(4)

战争史上常有这样的事,由于“统一战线”的破裂,军事联盟的破坏,而不能以多胜少,甚至终被对方各个吃掉。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多次嚷嚷过“合纵”,结果合合分分,最后还是被秦国的“连横”所破。

记得一位智士讲过: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今天,多极化的国际局势,虽与封建诸侯割据争雄不可同日而语,但东西方相互间竞争与争夺,对话与对抗,致使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的现象,却与战国和三国时期很相似。弱小者通过联盟打击强敌,求得生存,是它的基本策略。但联盟不会是永恒的,如同商品社会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一样。这种联盟也是围绕着利益转化线,不断出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变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