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

“宋教仁被刺案”,作为民国初年第一大案、疑案,对民国后续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引发孙、袁斗争公开化的导火索,也是造成民国南北分裂的重要原因,更是执政者摈弃宪政,以武夺权,引发军阀乱世的开端。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1)

宋教仁 像

大部分人解读“宋刺案”是从寻找真相,纠察真凶出发,但抛开争论不休的案件迷雾,不论是首犯,还是疑从,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他们一定非要致宋于死地吗?或者说,渔父(宋教仁字)必须得死吗?

要想探究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也许得先了解一下,那一时期的宋教仁,主政各方,以及有些嘈杂的时局。

少年气盛,政星党魁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渔父,这位民初的宪政强人。80后的宋教仁,很早就投身了革命,22岁成为了华兴会的副会长。后来,华兴会与光复会等合并成同盟会,他又被推举为了会庶务,主持同盟会工作。可以说,年纪轻轻的宋,就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政治资本。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2)

1912年,民国挂牌营业,宋以其天才的行政能力,一手起草了《临时约法》《临时参议院组织法》和《临时政府组织法》等民国草创初的基本大法,更被任命为农林总长。虽不是实权部门,却也是最年轻(时年30岁)的部级领导,职位与段祺瑞、赵秉钧、蔡元培相当。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3)

临时政府 总长合影

同年,“临时工”袁总统开始筹备国会选举,以期让自己早日“转正”。这一时期,国父的同盟会,实则已经被扫地出门,而想分一杯羹的大小政治团体,却不下六百余家。

少年气盛的宋,当仁不让。他以同盟会为基础,吸收兼并其他小的政团,用不到两个月时间,组建了当时第一大党——国民党,自己当选为党魁。可以说,国民党后来能成为执政党,离不开宋的肇建之功!

而相较于国父海阔天空的思想,宋更像是一位扎扎实实的行动派。在他的主持下,国民在1913年首届国会选举中,拿下了近半数的席位,这对马上要进行总统选举的袁世凯极为不利。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4)

这里多说一句,老袁虽然也是政坛老炮,但他却搞不定组织政党、争取选民这套新玩意儿,只能玩老路数,抱着五十万的“猪头肉”,去敲宋魁首的庙门,但两人驴唇不对马嘴,根本走不到一起。

在国会选举大胜后,宋教仁的从政热情被彻底点燃。在公开演讲中,他不仅撇开了国父的“五权宪法”,更是全盘否定了袁府的内政外交。但如此多面树敌,对于无权、无兵、无财的宋来说,无异于自陷险渊。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宋是位一流的政治实干家,却是位末流的政客。他不可能认同和理解,一个可以为了个人目的,而丢弃底线的政客所为,但这也为他的终局奏响了挽歌。

疑雾重重,各方纷争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应袁总统邀请北上进京,在上海火车站时,被流氓头子应夔丞买凶(武士英)刺杀,至22日凌晨不治身亡。一时间,案件众说纷纭,真相更是至今都被迷雾笼罩。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5)

宋刺案 报道

对于“宋刺案”的始末和真相,无数前人做了大量详尽的解析,大致有两种声音,其一指袁世凯是首犯元凶;其二就是指陈其美为背后主谋,感兴趣的伙伴,推荐大家去看尚小明教授的《宋案重审》,我们不在此做过多讨论。

说回今天的问题,不论是袁总统,还是陈其美,他们是不是必须要杀宋呢?

先看袁的政客集团,刺杀的理由似乎很明确,1912年底,国民党在选战中的大胜,让袁府本该铁板钉钉的大总统之位,有了变数,而老袁显然也没办法收买宋,再加之宋主张的是“虚君实相”的内阁制,而非袁所盼的总统制,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太能调和了。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6)

袁世凯 政客集团

权衡利弊,袁的政客集团其实只有3种选择,一是笼络宋,许以高位,但以宋的政治追求和品性,估计难以接受;二是除掉宋,再设法分化国民党;三是听之任之,在选举中竞争总统。杀人也许是最低级的政治手段,但貌似这时候老袁的团体也木得选择。

再看雄居上海的陈其美,他和宋教仁相交于同盟会,如若要加害宋,也必然是受到了一些指示,而非出于私利,且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党内对“内阁制”和“总统制”的政治分歧。

这还是要从国民党胜选后说起。这时候国父忙着修铁路,而宋却是声望愈隆,并且刻意回避宣扬“五权宪法”,主张“三权分立”。但无论如何,国父依旧因为国民党的胜选,成为了大总统最有利的竞争者。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7)

陈其美

国父如果有动机,无非就是两条,其一怕宋被老袁成功收买;其二怕宋组建内阁架空自己。第一条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多做解释;而第二条与杀宋相比,显然利大于弊。不杀,自己则可能当选为大总统,很多事情尚有余地;而杀,则可能引发党争,让组建不久的国民党分崩离析。

因此,我们从宏观视角出发不难看出,宋教仁对袁是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而对国父最多只能算是疥癣之疾。

时局未明,宪政难行

最后,让我们从当时的时局出发,看一下宋的宪政是不是有生存的土壤。大致有两点可说。

其一是,宪政没有实力保障。不论是孙或袁谁当总统,所主张的也将是“总统制”,而宋所力推的“虚君实相”,是任何一个实权派都不能接受的,即便宋有超高的政治能力,但自身即无财力,也无外援,更无兵权,他的宪政主张注定难以推行。以1913年摆平“二次革命”的老袁为例,那时候可谓权倾天下,但他的所想所做,仍是处处受阻。

最后是,宪政意识没有大面积觉醒,要知道,宋案发生的1913年,帝制也才刚结束一年,满清的官僚遗老都还僵而未死,各省的权力也都握在前清的旧官僚手中,他们拥立宪政,更多是把“政党”当成了仕途,抱着入党就是做官的思想。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8)

而那一时期,不单军头们根本整不明白“共和”是个什么玩意儿,就是四万万的国人中,八成以上也是不识字的文盲,民主、选举、宪政他们眼中,和天书也差不了多少,宪政推行在民智未开的民国初年,难度不言而喻。

综上所言,宋所推行的宪政,以当时之国家实难以施展,而少年得志、略带飞扬的他,在激烈的改革中,恐难免不走向商君和介甫的结局。

1913年3月21日,被刺后的宋教仁忍着剧痛,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诤谏,他向袁表示:“希望能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现在读来,也颇感哀婉。

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什么(再谈宋刺案)(9)

宋教仁 像

今天我们再谈“宋刺案”,除了被案件本身吸引外,也应看到,在民初那样的烂摊子下,社会面临着转型中的阶段性问题,阶段不到,任何当政者都必然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而以宋刚烈之性格,政敌手段之卑劣、时局艰难之多灾,他个人结局的“偶然性”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行文至此,我想说,“宋刺案”的真相可能难以有争辩的结果,但如渔父这样的在黑暗中,提灯前行的革命者,他们怀无畏之精神,以不屈之斗志,秉革命之信仰,抛头颅洒热血,是否更值得我们在合上案卷后,去深深铭记呢。

好了,就分享到这里,如果觉得不错,就点赞 关注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