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观音得道的地方(一个无名岛为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

普陀山是观音得道的地方(一个无名岛为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1)

佛教徒笃信,普陀山是佛祖亲自指定的观音菩萨弘法道场,这也是它被称为佛指名山的原因。

一座千年前还寂寞无名的小岛为什么会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一朵看似普通的小白花为什么被世人赋予神话般的传说?这里的山石草木为什么与佛经上的记载惊人相似?这里被誉为“佛指名山”,难道它真的是由佛祖亲口指定的观音道场吗?让我们来到今日普陀山,一寻那些神秘传说的踪迹。

观音显圣拨云见日

在普陀山普济寺,我们见到了全山方丈戒忍大师。对于1997年在南海观音铜像开光法会上出现的奇异天象,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据戒忍大师回忆,1997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即阳历10月30日的那一天,准备进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在24、25日之前一直在刮风下雨,如果这样的天气再继续下去,法会的客人就没办法如期到来,就会影响到开光法会的顺利进行。就在所有人都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原本厚重的乌云竟然在一夜之悄然退去。当天凌晨三点半,戒忍大师特意起身上殿察看天气,发现天上星光朗朗,他不禁松了一口气,看来天公作美,今天开光应该是没问题了。

或许正是从古至今众口相传的各种灵异传说,给普陀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那神秘的小白花,对于普陀山来说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普陀洛迦”本身隐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海岛山的意思;第二层有光明山的意思,这个光明指的不是光明万丈,而是指这里的环境特别清静、优美;第三层是白花山的意思,以前普陀山曾经开满小白花,非常符合经典上对“普陀洛迦”的解释,于是人们认为这里就应该是普陀洛迦山。

位于中国东海的普陀山全称是“普陀洛迦山”,它包括普陀山、洛迦山以及周围的十几个岛屿。“普陀洛迦”是梵文,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美丽的小白花”。

据《大藏经》记载,观音道场其实在印度的秣剌耶山以东,也就是今天的毕蒂哥山。从公元前1世纪印度形成观音信仰之后,那里便成了佛教徒们敬仰的地方。

那么,曾经在印度的观音道场为什么会搬到中国来呢?

观音道场移到中国跟印度佛教、印度国家的消亡有关系。具体来讲,公元12世纪我国北方的北匈奴侵略印度,使印度国家灭亡,外教徒强迫印度的佛教徒相信外教,如果不改信外教就可能被杀害。于是印度的寺庙被烧毁,印度佛教衰落,国家也灭亡了。佛教、观音信仰辗转迁移、流传到了中国,并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但是,在中国的万里海疆上,像普陀山这样的海岛不计其数,观音道场为什么偏偏与东海边上的这座小岛结缘呢?

在普陀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观音菩萨认为由于自己的道场环境险恶,平民大众很少有人能到山顶听她讲经说法,于是她驾着五彩祥云开始重新选择弘法道场。当她飞到普陀山时,立刻被这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认为这里才是说法的最理想地点,于是从此定居下来。

今天,很多人都说观音菩萨第一次来普陀山时,就是在一块叫做“观音跳”的石块上驻足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从隐秀讲院的净旻法师那里,我们又得知了一个曾有史料记载的历史故事: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即916年),有一位叫慧谔的日本和尚从我国的五台山偷偷带走了一尊观音大士圣像回国,途经普陀山,驶近浙江定海舟山群岛新罗礁时,本来风平浪静的海面突然涛怒风飞,海面上生出无数铁莲花(今日称为莲花洋),挡住了慧谔大师的去路。如此三日三夜,船无法开出。

据说慧谔大师夜晚便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梦境,在梦中,观世音菩萨告诉他:我愿意留在这里,如果你将请来的观音像留在普陀山海岛上,我会令便风相送!

第二天,潮水果真把慧谔大师乘的船送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前,慧谔大师遵从梦中观音的意愿,捧着观音像登上了海岸。据说,慧谔从此再未返回日本,而是在这里筑屋居住,供奉观音菩萨,民众称为“不肯去观音院”(即后来的普济寺),慧谔成了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后来,普陀山成为我国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菩萨。

普陀山是观音得道的地方(一个无名岛为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2)

海崖背后就是慧谔大师登陆的地方,他遵从梦中观音的意愿,捧着观音像登上了海岸。

传说中慧谔大师登岸的地方就在潮音洞,“潮音洞”三字为康熙御笔,这个名称一语双关,既描述了这里终年白浪翻腾的自然景观,又喻示了人们把“佛音”比作“潮音”的心理。

虽然人们通常用慧谔的故事来解释这里成为观音道场的原因,但与其说观音菩萨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普陀山,倒不如说世人为观音菩萨选择了普陀山作为唯一的弘法道场。

救人性命的观音小白花

据说神奇的小白花在普陀山随处可见,而且会闪闪发光,但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神秘的小白花到底是什么花?它真的存在吗?

从普陀山的村民那里我们了解到,以前这里的渔民出海捕鱼或者返航时,老远就能看见普陀山的山坡上一片金光闪闪,犹如为渔民导航的灯塔,很多渔民甚至因此在海难中找到了航向而得救。但是等他们上山寻找金光的来源时,却什么都没有找到。

洪胜来是世代生活在普陀山的渔民,1961年的一次奇遇令他至今难忘。那一次,他与人结伴去吕泗(地名)渔场捕鱼。出发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去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其实不管是渔民,还是雄商巨舶,在海上最恐惧的莫过于海难,而普陀山是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遇上海风涛浪、贼寇海盗时,渔民商旅无不向普陀山拜求平安,寻求庇佑。而“令诸众生,大风不漂,水不能溺”的观音菩萨,自然就成为他们供奉的对象。今日普陀山已经延续千年的香火正是世世代代的航海者和渔民用手中的三炷香供奉起来的。

洪胜来说,一只渔船出海捕鱼,不光渔民自己拜菩萨,家属们更是以百倍的虔诚去求菩萨保佑,保佑出海的人多捕鱼补贴家用,保佑家人平安归来,即使遇险也要化险为夷。

洪胜来在海上打了一辈子鱼,就遇到过一次海难,而那次正是“小白花”救了他的命。那一天,气象消息说有8~9级大风,实际上可以达到10~11级。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空中一片血红,有经验的渔民们就知道大风要来了,渔船没有办法在渔场安全航行,渔民们带的粮没了,水没了,此刻似乎只有听天由命……

但是就在这时,洪胜来突然看到远处有东西在闪烁,凭着这一点微弱光线的指引,洪胜来的渔船竟然找到了靠岸的码头。后来,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坚持认为当年救他一命的光就是小白花发出来的。

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小白花”在指引他吗?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普陀山林业处的退休专家——年近七旬的卢小根。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小白花”,他几乎跑遍了这里的山山岙岙。

卢小根告诉我们,普陀洛迦翻译成小白花,这种花长得很矮,大概是两尺左右,不到一公尺,开出的花是白色。而普陀山上确实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花朵。

当我们随着卢小根寻找“小白花”踪迹的时候,在丛林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奇观。

山坡上,位于中央的两块巨石似接未接,仿佛一石空悬于另一石之上,时刻都有滚落的危险。这两块巨石叫做磐陀石,据当地人说是观音菩萨的说法台。

磐陀石又叫做金刚宝石。《华严经》中说:无量菩萨皆坐宝石,宣示大慈悲的法门。这部经是释迦牟尼说出来的,所以《华严经》说观世音菩萨住在这里,这里就成了佛指名山。

观音菩萨是否曾经在这上面讲经说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两块巨石仅凭造化给予的一个小小支点,在千年风雨雷霆之中却能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看似摇摇欲坠,却又始终稳如泰山,可谓一道奇景。

普陀山是观音得道的地方(一个无名岛为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3)

两块巨石似接未接,似摇摇欲坠却又稳如磐石,这两块巨石叫做磐陀石。

实际上,任何一座名山的地理风貌,都势必会得到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民俗民风的一种渲染。像这样一块石头,如果在佛教名山,就会赋予它佛教文化的底蕴,那么如果在道教名山,同样会赋予它道教的魅力。民间的善男信女,当他们无法从很深邃的佛教哲理中得到佛教文化的感悟,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悟性去体味那些精深的佛理时,他们喜欢一些表层的、很直觉、很生动的东西来开启心中的信仰之门。

在磐陀石所在的山脚下,有一个清波如镜的海印池,每到夏天,池中就开满了莲花。

佛教界通常用莲花来比喻“佛性”,因为它象征着圣洁和清净。我们要寻找的“小白花”会不会是平日里常见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白莲花呢?

当然,一说到佛教的花,人们自然先想到莲花。但实际上,在佛经当中除了莲花之外,还有很多具有神异色彩的花存在。

在宋代黄庭坚的《闲谈偶记》中,我们发现了有关“小白花”的记述:“江湖南国有一种小花,名曰山矾……海岸孤绝处补陀山者,以为小白花即此花尔。”

根据书上描述,它的叶子呈碧绿色,夏天开白色花,小小的白花散发着香气,到秋天结的果实从青变黄变红,果实还可以用来染衣料。如果“美丽的小白花”确实存在,而又不是莲花,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通过多次调查研究,1982年4月11日,卢小根终于在普陀山发现了一棵“会发光”的树。

佛光树的传说,在渔民当中早就开始流传。1982年卢小根在普陀山上进行树种调查的时候,渔民就向他提出来:你们调查树种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佛光树?当时卢小根听到这个信息觉得很奇怪,于是走遍了普陀山的山山岙岙,真的在山中发现了一株闪闪发光的树。

当我们亲手触摸到这棵树的时候,触到的似乎是一个千百年来未曾破解的谜团。这难道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小白花”吗?它到底是什么树,又为什么被认为会发光呢?

卢小根向我们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春夏的时候,它的嫩枝嫩叶以及叶子的背面都长有金黄色的绒毛,风吹过时茎上的绒毛飘散,金光闪闪,从远处看就被当成是“佛光”,?所以渔民们也就叫它“佛光树”。?爬上山之后却只能看到树,看不到光,大家就觉得很神奇。这种金光闪闪的树经鉴定是樟科的舟山新木姜子。

但据史料记载,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很显然这种叫新木姜子的树还不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美丽的小白花”。

“活大殿”传奇

据说小白花会发出奇异的香味儿,所以信佛之人对这种花很感兴趣;又有人说它生长在深不可测的洞谷里,听到神秘的咒语就会立刻出现。种种神秘莫测的说法让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时,当地渔民又告诉我们一个线索:有人曾遭遇海难,正当他们漂泊在海上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洞口突然发出一束刺眼的光芒,阴森森的海面被照得一片通明。这个会发光的洞叫做“梵音洞”。

普陀山是观音得道的地方(一个无名岛为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4)

梵音洞位于普陀山最东端的悬崖绝壁之上,是名符其实的“空中楼阁”。

梵音洞位于普陀山最东端。在梵音洞石梁上建有观佛阁,于明朝崇祯二年修建于这悬崖峭壁之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我们来到渔民们口中神奇的梵音洞,发现这里僧人、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烧完香拜完佛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做同样一件事:向山谷间喊上一句“唵嘛呢叭咪哞”,然后站在这里静静地等待。据说美丽的小白花会在这深不可测的洞谷中闪闪发光,据说从石柱的柱头顶端往洞谷里望,会看见白白的一片……但是,我们在这里等待了很久,并没有看见那传说中的白色花朵。

或许是这两侧峭壁对峙如门,里面巨石累累,洞中雾霭弥漫,在阳光和波涛的作用下,变化莫测,会让人产生幻觉,误以为自己在这里看到了奇异的小白花,于是曾有人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诗:

远来仙洞即慈容,肉眼应教隔万重。

忽见东洋如许阔,此真菩萨现心胸。

正在我们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了每逢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是全世界佛教信徒礼赞观音的三个隆重佛节,其中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的出家日。每年的这三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提前两三天从四面八方梯山航海,拿着一种白色的小花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我们来到的第三天正好赶上农历六月十九,为了一睹“小白花”的真容,我们赶往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济寺。据说普济寺的大圆通殿百人入内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素有“活大殿”之称。传说清朝有一位将军曾带领兵卒到普济寺,要试探“活大殿”的真伪。他用碗口粗的绳子将大殿的四根柱子拉紧,命令士兵鱼贯而入。刚进四千人殿内已经显得非常拥挤,正在此时,忽听殿内传出嘭嘭嘭嘭四声巨响,绳子被扯断,殿内竟露出了大片空地!将军吓得魂不附体,逃之夭夭。人们用这样的故事通俗化地解释观音菩萨包涵万物,对佛法运行自如、随机应化的特点。

普陀山是观音得道的地方(一个无名岛为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5)

普济寺大圆通殿上的朝拜者

南宋嘉定七年,朝廷赐钱万缗修大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道场。其实,如果没有帝王天子的钦定,很难想象普陀山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岛成为闻名遐迩的观音道场。

据说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成道之日,因为错过了花期,我们并没有看到香客们像传说中的那样手持“小白花”来供奉观音菩萨。

卢小根告诉我们,被称作普陀洛迦的小白花,据书上的记录是两尺高,叶子黑油油的,花朵为白色。香客们手持的白花是在五月份开花,叫做栀子花,比较接近书中的记录。春夏之际是栀子花花季,每逢花期芬芳四溢,就像给普陀山穿上了一件无形的香味外衣。

但是,也有人说“美丽的小白花”是海棠花,还有人说是蕊香。直到今天,关于小白花到底是什么花,仍然众说纷纭。

普陀山的香火千年未断,而1997年出现在南海观音开光法会上的奇异天象,已经成为香客们之间的又一个灵异传说。有人说当时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小白花;也有人说他们看到了五彩祥云;还有人说他们看到了千手观音。其实人们在普陀山曾经看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普陀山是他们心目中唯一的观音道场。

最后小编想说:转发此文,新年好运连连~

如果想看更多劲爆历史内幕,获得当下最火热的历史趣事,请在微信搜索 jlws1985

更多阅读点击相关链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