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地雷复卦原文及译文(易经噬嗑彖曰颐中有物)

易经地雷复卦原文及译文(易经噬嗑彖曰颐中有物)(1)

古代打官司时的辩护律师

【噬嗑】彖曰 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译】彖 口中讲话掷地有声能呈现出事物的实质,是噬嗑卦含义之一,掷地有声的语言有利于事情成功,声音强弱分明,通过口舌活动就能明白地表达事物的实质,像霹雷与闪电会合一样清楚地显露出来,语言灵活得当不偏不倚就是上等表现,虽然不能因此而担当什么官职,但可以在因争执而相互控告中发挥作用。

此彖辞篇幅较长下面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颐中有,曰噬嗑,

【译文】口中讲话鲜明、掷地有声能呈现出事物的实质,是噬嗑卦含义之一,

注释:⑴“”腮。面颊的下半部,脸的两旁。《释名》:“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颐中:嘴里;口腔;口中。)

⑵“”发生,呈现,产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

⑶“”事物的内容、实质。《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陈澔集说:“吕氏曰:有物则非失实之言。”

⑷“”为;是。《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原文】噬嗑而。刚,动而明,雷电

【译文】鲜明、掷地有声的语言有利于事情取得成功,声音强弱分明,通过口舌活动就能明白地表达事物的实质,像霹雷与闪电会合一样清楚地显露出来,

注释:⑴“”连词。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顺利,有利于取得成功。《后汉书》:“夫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

⑶“”强。《广韵》:“刚,强也。”

⑷“”弱。《广雅》:“柔,弱也。”

⑸“”分明。《后汉书·淳于恭传》:“时方淆乱,死生未分,何空自苦为?”

⑹“”活动,举动。《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

⑺“”明白,清楚。《战国策·赵策》:“明谓左右。”

⑻“”闪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⑼“”会聚,聚合。《吕氏春秋·精谕》:“齐桓公合诸侯。”

⑽“”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孟子·告子上》:“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爱;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⑾“”同“彰”显著,明显(清楚地显露出来)。《战国策·秦策三》:“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

【原文】柔,虽不当,利用也。

【译文】语言灵活得当不偏不倚就是上等表现,虽然不能因此而担当什么官职,但可以在因争执而相互控告中发挥作用。

注释:⑴“”灵活,灵巧。《庄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⑵“”得当,合适。《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⑶“”不偏不倚、直、正。《礼记·玉藻》:“头颈必中”。《礼记·儒行》:“儒有衣冠中”。

⑷“”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战国策·秦策》:“上客从赵来。”

⑹“”品德,表现。《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

⑺“”虽然。《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⑻“”担当。《史记·留侯世家》:“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⑼“”官职。《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语词典》(“官职”其意三:①官吏的职位;②官吏的职责;③官吏。《吕氏春秋·圜道》:“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古代汉语词典》)

⑽“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⑾“”《汉语大词典》争讼。《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剂禁民狱。 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争讼:因争执而相互控告。《汉书·食货志上》:“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