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

@话题大发明家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出自于《战国策》。“九鼎之宝”的寓意:一个人说话的份量非常的重,所产生出的效果很强大。九鼎比喻份量极重,一言九鼎,九鼎大吕都是比喻说话力量大、份量重,有权威性、有威慑力。

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1)

九鼎,乃华夏至尊镇国神器。九鼎象征九州,象征着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和天命之所归。谁拥有了九鼎谁就成为天下之共主,谁就成为真正的大王。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鼎也是中国历史上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明的见证。

禹王造九鼎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传承两千多年后忽然消失了。在这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在寻找着九鼎的下落,却始终没有找到。至今,九鼎的下落也成了千古未解之谜!

夏商周三代青铜业极其发达,是中国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有许多稀世珍宝流传下来。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因为九鼎在历史上的地位,不是别的青铜器所能比拟的。后世之所以把定鼎视为争夺政权的代名词,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一直把九鼎视为传国之宝、王权的象征的缘故。

相传,《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广博物志》载:“轩辕自采首山之铜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助火参炉。鼎成而轩辕病崩。”以上说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掌握了铸鼎技术,以铜铸鼎的历史至今逾5000年。

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2)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夏朝初年,夏王禹划分天下为九州,用天下九洲所贡之青铜铸成九鼎,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于荆山之下,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其实,从夏朝开始,九鼎就成为夏朝的镇国之宝,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并世代承袭,代代相传。

商朝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

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

商朝对于代表着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有着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九鼎归周。

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太庙之内。

东周

东周开始,周王室衰弱,周平王东迁洛阳,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之所以问鼎的大小轻重,实际上有对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典故的出处。

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3)

下边是秦武王“举鼎绝膑”的典故。

秦武王即位四年后,便意欲试举周鼎,秦武王嬴荡便从秦国直入东周都城洛阳,以窥周室。秦武王的一见到九鼎,在围着九鼎观赏之后,对九鼎赞叹不已,便欲将九鼎之首的雍州鼎带回秦国。不过此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在周武王姬发将鼎至于周王朝太庙明堂中后便未曾移动。

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4)

秦武王不仅重武好战,还特别争强好胜,秦武王便欲举此鼎。秦武王尽平生之力,最终将鼎抬离地面半尺,本想再走两步,奈何力尽失手,鼎坠落在秦武王右脚之上,只听见咔嚓一声,秦武王的胫骨被当场折断,血流不止。挨至半夜,便气绝身亡。《史记》记载:“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秦武王在死前也算以窥周室,了却心愿,死而无憾了!

秦朝

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在洛阳的九鼎西迁至咸阳。秦将九鼎置于何地?据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简言之,夏亡,九鼎入商朝,商亡后,九鼎被搬到洛阳,即“定鼎洛邑”,如果从盘庚渡河南迁至洛阳西亳算起,到秦始皇初年丢失,九鼎在洛阳存在大约1000年左右。至少在春秋时期,九鼎还一直在洛阳,到了战国后期,九鼎就消失了。前249年,秦灭周,占据了洛阳,但是却没有发现九鼎。

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5)

那么究竟九鼎最后到底哪里去了?大概有三种说法:

一.秦灭周,把九鼎迁徙到咸阳。

如果九鼎在咸阳,那么最后到底又去哪里了?会不会是秦始皇把九鼎作为陪葬品带到秦始皇陵里边呢?这也很难说,除非秦始皇陵打开的那一刻,才能真相大白于天下。不过这种说法也不被大众认可,因为秦朝和以后的朝代既没有看到也没有书籍记载。如果九鼎被秦始皇带到秦皇陵,这么重大的事情史书一定会有记载或者历史上会有传闻,所以说这种说法也不太可信。

二.九鼎沉没于泗水。

当时的周王朝处在崩溃边缘,四方诸侯又对禹王九鼎虎视眈眈。周赧王害怕诸侯在夺鼎之争时伤到自己,就把九鼎沉入泗水,对外谎称九鼎失踪了。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了一则事迹:“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汉代的人们记得秦始皇曾经在徐州泗水打捞过九鼎,但是并没有打捞成功。汉朝的砖瓦像有秦始皇《泗水捞鼎》的绘画。汉朝之前就是秦朝,对这段历史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6)

但这种说法也有两个疑点无法解释:

1.司马迁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禅书》中称“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宋国是公元前286年灭亡,周朝是前256年灭亡,从时间上推断,九鼎在秦灭周之前(也就是宋国灭亡的时候)就已经不见了,那么后来秦朝怎么能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司马迁这一记载也是前后自相矛盾。

2.在古代没有汽车火车,要把那么重的九鼎从洛阳搬到千里之外的徐州,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运到的。假如是真的,一路上动静肯定不小,怎么会不引起周边人们的注意,怎么会没有记载。

下边让我们来看看九鼎到底又多重?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记载了九鼎的份量有多重。该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讲述了周朝重臣颜率保全九鼎的故事:秦国出兵威胁东周索要九鼎时,颜率以赠鼎为由使齐王派军退秦救助东周;而齐国索要九鼎时,颜率以无法确定把九鼎运至齐国的路为由,打消齐王获得九鼎的想法。

颜率对齐王曰:“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颜率对齐王说:“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可见九鼎有多重,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虽然颜率说得有点夸张,但也足见九鼎的份量之重,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搬运的。

三.清代的王先谦认为周王东迁之后,各诸侯国都想夺取九鼎,导致危机四伏。而周王又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于是就把九鼎销毁了铸造为铜钱,对外则宣称九鼎不知去向。然而,他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史料证明,难以让人相信。

另一方面,九鼎作为历代社稷至尊神器,国君都会把九鼎奉若神明,非常敬重,他们怎么会把九鼎销毁,背上愧对祖宗的骂名。我觉得对于周朝注重礼仪的君王绝对不会粗暴得这么蛮干。

上古神器神农鼎位置(华夏至尊镇国神器)(7)

综上所述,这三种说法都不能自圆其说,都存在漏洞。不过以我个人的推测,我觉得周王室为了不让九鼎落入秦人之手,由于九鼎太重不好迁徙,很有可能在洛阳附近的某一处地下埋了起来或者把九鼎沉没于某条河中。近代考古专家在在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考古专家发现一座名叫“不见冢”的古墓葬,“不见冢”的旁边,有一条河,而这一条河的名称就叫泗水河。有学者推断:南阳泗水河,可能才是真正沉没周鼎的泗水。不过并没有得到证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