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

南丰县东坪乡有个叫元衕的村子,它位于东坪乡南大约5公里处。其北、西分别与南城、黎川毗邻。据1984年《南丰县地名志》载:“元衕,在东坪南5公里处。嘉庆年间(1796—1820)吴前孙从东坪迁此建村。村前小溪两岸皆为陡峭之花岗岩石,形似巷衕,得名“源衕”,后因谐音为“元衕”。这是一个背山面水的一个小山村,不过现在你要用导航去查这个村庄的话是查不到的,它的村牌上写的是“元弄”,但查“元弄”你也查不到,必须查“元同”才可以。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本文要说的事。我要讲的是这个村庄的丧葬习俗。因笔者得机会亲历了本村一场葬礼,觉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古老村庄的丧葬礼仪却依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既有南丰很多地方葬礼习俗的共性,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将其记录如下。

一、“落气”后的四件大事及其他

一般老人年纪大了或久病在床,到了快死亡的时候,都会把近亲属,特别是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叫过来见最后一面。即使其中有人在外地,也要想办法回来一趟。其子女则要在父(母)床前轮流值守,在南丰这叫作“守时候”。元衕村也一样,如果没守到父(母)的死亡时间,对于子女来说不仅是一种不可弥补的遗憾,更是一种不孝。在确定老人死亡(南丰一般叫“落气”)后,家人要赶紧做的事有四件:第一,报丧。报丧的顺序一般是由亲而疏、由近而远。第二,把逝者从卧室抬到厅堂。先在厅堂的右边(俗称“东边”,东为大)靠墙放一张席子,然后其子女们帮逝者换好衣服,再小心地把逝者移至厅堂的席子上,头朝神龛。如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1)

(地仙拣日子的文本,贴在棺材一侧的墙上)

果逝者年过花甲,则要盖上红布。现在的殡葬服务部门有专门的“冰棺”,主家就会直接联系冰棺,直接将逝者放入冰棺。第三,拣日子。即请当地的“地仙”(类似于居家的道士)根据逝者的去世时间和其子孙生辰八字的生克情况,再根据黄历中的宜忌,选出适宜装殓和出殡的吉祥日子。第四,准备好孝子的“哭杖柴”和麻衣、孝布、孝鞋,印有“孝”字的黑纱等一应物品。还要安排好为逝者守夜的人。

做以上事情的同时,要在逝者的脚边安放一张小桌子,桌子上安放逝者的遗像,一个装满了米的斗(米中插了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个盘子里,装着两只拔了毛、煮熟了的鸡(不能是公鸡);两根红蜡烛(代替长明灯);一些水果。在桌子下边放一只拜垫,以便亲友前来祭奠。拜垫边上还要放置一只烧纸钱的铁锅(子女要尽快在铁锅中烧一些纸钱,叫作“上路钱”),还有一只插线香的盆。“地仙”则把拣好的日子用毛笔抄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贴在逝者的右边墙上。

得到报丧消息的亲友,陆陆续续的就会前来祭奠。祭奠者要先拈三根线香,点燃,横着用双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对着逝者的遗像(也即对着逝者)跪下三拜,再起来三鞠躬,然后把线香插进边上的盆中。此时,子女不必还礼。

二、装殓与火化

根据所拣好的日子举行装殓仪式。以往的装殓,是将逝者穿戴好,放入棺材,择日出殡。如今殡葬改革,城乡一律实行火葬,因此装殓仪式就稍有变动。首先得联系好殡仪馆的灵车,并约好灵车到达的时间(一般都是上午),待灵车一到,装殓仪式即刻举行。

逝者如果年纪比较大(六十岁以上),丧葬仪式都会按喜事来办,叫作“白喜事”。主家一般会请一班专门帮人家做丧事的仪仗队(这个地方把这种仪仗队称作“吹打”)来增添葬礼过程中的气氛。“吹打”有老班和新班之分,老班的乐器一般有唢呐、二胡、笛子、高胡、黄连木、檀板、小钗、小锣、单皮鼓等;新班的乐器一般有小号、长号、圆号、低音号、萨克斯、大军鼓、大钗等。看主家的喜好,有的会请老班,有的会请新班。有的人家想弄得更热闹、排场更大,当地叫作“齐整”,则会两班同时请。有的“吹打”一班人马两套乐器,请这样的“吹打”则更经济实惠了。老班乐器吹奏的都是传统曲子,新班乐器则吹奏哀乐或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不过主家不会管你吹奏什么,只要热闹就行。

装殓在“吹打”的音乐声中进行。

首先要举行“打水”仪式,这是装殓的一个重要环节。俗称“打河水”,可见,“打水”是要从河里打上来的(如果一个村子里没有河,估计只能从池塘里打水了)。 “打水”的含义各地不一,一般都是护佑安宁、去病消灾的意思。至于 为什么要打水?其实很多主家自己也不知道,如今的道士先生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遵循一个古老的习俗罢了。“打水”的地点是在村外的小河边。

逝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外甥、外甥媳、外甥女、外甥女婿等晚辈都要参加这个仪式。儿女(包括儿媳)们要穿麻衣,穿白鞋,孝子还要在头上戴一顶孝帽。这种孝帽是用一种类似于打包带的白色扁绳子先做成一个脑袋大小的圆圈,然后在圆圈上交叉两根弯成半圆形的扁绳子即可。孝子手上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2)

(大小袒布)

还要提“哭杖柴”。其他晚辈则穿蓝鞋子,头戴一条白布,当地人把它叫作“袒布”。这种“袒布”长约八十厘米,宽约三十厘米。先拿住白布一头的两个直角打个结,形成一个帽子状,套在头上,其余的就让它披在后背。女的还要在头上扎一条蓝布带。小孩子则不需要那么长的“袒布”,只需要在头上盖一块方形的白布就可以。每个人手臂上还要套一个写有“孝”字的黑纱。

“打水”队伍最前面的是“吹打”,接着是孝子、儿媳、女儿,后面按亲疏远近依次排下去。子女多的人家,这个打水的队伍就会很长。所以南丰民间把穿得比较拖沓、又比较长的衣服,戏称为穿得像“打河水”一样。众人来到村外河边的一个码头,“吹打”就站在河塝上不间断地吹奏,其他人则跪在河边。这时爆竹声大作,众人要对着小河磕头。地仙则念念有词,将几枚硬币投入河中,再从河中舀起一壶水,不会很满,只是象征性的。再将水交给逝者的长子,然后全体起立。又由“吹打”引导,按原队伍原路返回到安放逝者的厅堂。孝子把“哭杖柴”和打来的水放在冰棺旁边,“好佬”(帮助安葬逝者的人,有的地方叫“将军”)们便开始为逝者进行装殓。

在爆竹声和“吹打”的吹奏声中,“好佬”们将逝者从冰棺中抬出来,放进灵车带来的一个黑色的、类似于棺材的长方形纸盒中。这时穿着孝服的儿女们跪在遗体边上,儿媳和女儿则不断地号哭。一般是诉说自己的父(母)生前吃了多少苦,如何如何地艰难,如今再也见不到父(母)了,又是如何如何地伤心。

专门请来帮逝者穿戴的人,在其他“好佬”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给逝者穿戴好寿衣,寿鞋(在土葬的年代,给逝者穿衣是在逝者躺着的席子上进行,穿完衣服之后则要将逝者移入棺材中安放好,然后盖上棺盖,钉好棺钉,再择日出殡)。穿戴好了后,要在逝者的身体下面放置七个银币,如果没有也可以用现在的硬币代替,然后掰开逝者的嘴,在口中放一个银块。再分别让逝者的左右手掌中握一银块,最后盖上红布。在盖上棺盖的那一刻,跪在边上的儿女们要不断地磕头,女人们则哭声更大、更急,有的甚至会攀着棺材不让走,表示着对逝去父(母)的依依不舍。其他需要戴孝的人都要戴好孝等候在外面,等装殓完毕后送逝者上灵车。

伴随着激烈的鞭炮声,在“吹打”的乐声中和亲人的哭声中,逝者被安放进灵车。跟随灵车去殡仪馆的人是逝者的儿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等三代以内的近亲属。如果条件允许,所有穿蓝鞋子的亲属都可以去的。这种新的行为在目前农村尚没形成惯例,但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某种约定而成为习俗的。因为路途较远,跟随灵车去殡仪馆的众人需要乘车前往。因此,在车子来去的数量上就有个要求,即去的时候车子数量要是单数(包括灵车),这样火化回来时车子的数量就变成了双数了(不含灵车)。参与送灵车的车子,车头上都要挂一个大白花,主家还要象征性地给每位司机一元或几元钱(即使是亲属也要给),以表示这份力是不能白出的。灵车凡经过路口、村庄,都要打一串爆竹,意思是告诉逝者的灵魂不要迷路。

大约一个小时,火化结束。由逝者的长子抱着骨灰盒进去,装好逝者的骨灰,再抱回车上,车队开始返程。载有骨灰盒的车在前面,其余车辆随后,每逢路口村庄依然要打一串爆竹,以示为逝者引路。车队到了村口,马上会有人燃放一挂大爆竹迎接,然后捧骨灰盒的人在先,其余人随后,把骨灰盒送进厅堂,安放在神龛下的一张小方桌上。此时,吹打声、爆竹声连续不断。主家还要在小方桌上摆放好供品,并摆上逝者的神主牌,在桌子下放安放好烧纸的大锅和拜垫。最后,凡戴孝的人依次到桌子前对着骨灰盒拈香祭拜。至此,整个装殓仪式才告结束。当天的晚饭前后,“吹打”要分别进行一场吹奏,特别是晚饭后的吹奏,时间一般比较长。

三、守夜和请客

老人过世后,一般都要在家里安放几天。如果不拣日子,一般就是三天(包括火化),如果拣日子,停放时间就会在三天以上。在这几天中,逝者边上白天晚上都是不能离人的。白天,逝者的子女要时常照应供桌上的香烛,还要不时地烧纸钱,同时要接待前来祭奠的亲友。到了晚上,一般都是由村里自发组合的几个人守夜,每天晚上都有一组,这不需要主家去安排,村民会自觉参与。即使有些村民现在不住在村里了,或住城里,或住乡镇,他们也会过来参与守夜。按当地的习俗,村民守夜都是守上半夜,到时主家需要供应一顿夜宵。下半夜则一般要逝者的子女或逝者的兄弟姐妹、逝者配偶的兄弟姐妹、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等直系亲属值守。凡守夜的人都要负责添香并保持供桌上蜡烛长明。

举丧期间,要摆两次大的酒席。一次是在装殓结束后的晚上,一次是在出殡之前,其余时间都是吃便饭。这段时间来来往往的人也很多,所以厨房一直需要保持有人做饭做菜。平时厨房里做事的都是主家的男男女女或附近村子的亲戚,而从装殓那天开始一直到出殡,村里的男男女女都会自觉过来帮忙。厨房里的一应事情,村里人都会安排妥当。尤其是出殡那天的酒席,除了自家的亲友外,几乎全村的人都会自觉出席(以前村里人多的时候每家会派出一个代表),不在村子里居住的村民也会派代表前来出席。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典型现象。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遇到大的农事活动,比如插秧、收割,需要很多人的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形成了一种互助的习俗。这种习俗也很自然地反映到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中来,如婚丧喜事等。即使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家为了生活各自忙碌,但是遇到此类事情,村民们依然会自发参与。这既是农耕文化习俗的延续,也是对人类生死最淳朴的礼赞。

四、出殡

在这里,不论是在棺葬的年代还是火葬的年代,不拣日子的一般都是第三天就出殡。如果通过地仙拣了日子,那就按所拣的日子出殡。棺葬年代,在装殓的当天是不会出殡的。火葬年代,没拣日子的主家有的会在火化当天出殡。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3)

(放在大禾场上的灵柩、供桌)

出殡这天一大早,主家、“吹打”“好佬”、所有戴孝的人以及前来帮忙的村民都有秩序地忙了起来。这是葬礼中最隆重的一个环节,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仪式。首先是“好佬”们在吹打,在悲痛昂扬的吹奏声和激烈的爆竹声中,一边将骨灰轿子(棺葬年代就是棺材轿子,比骨灰轿子要大很多)放在村子中间的大禾场上,同时把抬轿子的杠子放好。这里用来抬轿子的杠是先用一根粗大的直杠(叫作“龙杠”)穿过轿子,直杠的两头分别用铁栓拴上一块横木,横木的两端又各有一个粗大的铁栓,抬的时候又要把一根长约1.5米、中间有一个圆孔的抬杠插进前后横木两端的铁栓下。有四根抬杠,每根抬杠两人抬,共八人,叫作“八抬大轿”。一边将安放逝者遗像、神主牌和祭品、香烛的桌子移到骨灰轿子的前头,并在桌子下方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4)

(龙杠、与八抬骨灰轿)

放置一个拜垫,同时将骨灰盒安放于骨灰轿中。帮忙的人也将花圈摆放在灵柩的最前面,引魂幡则放在花圈的后面。这些摆放停当后,前来祭奠的亲友就可对逝者进行祭拜。其次,因为当地请客是在出殡之前进行,所以一大早厨房和所有帮忙的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要在所有的客人到达之前把饭菜准备好。而吹打则要不停地演奏一直到开饭,如果主家很晚才开饭,比如十点钟左右,他们也要演奏到这个时候,那也是蛮辛苦的。

吃完饭之后,出殡仪式正式开始。

所有戴孝的人按照亲疏远近站在灵柩的一侧,孝子、儿媳、女儿等穿麻衣的站在最前头。村里的司仪手握一大把已经烧着了的线香站在桌子的一头,由他来专门主持者最后的祭拜仪式。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5)

(出殡祭拜仪式)

祭拜开始后,先是逝者的儿子双手横举“哭杖柴”对着灵柩行三叩九拜礼(先三鞠躬,再跪下叩三个头,站起来又三鞠躬,如此反复三次),其次是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这些人手持司仪分发的线香,也要在灵柩前行三叩九拜大礼,其余的亲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6)

(贴有红纸的日常用品)

亲属只要三鞠躬三叩头。村民们也会来祭拜,他们都是头上顶一块小袒布,手持线香三鞠躬即可,祭拜完了就可以将头上的白布取下来。在祭拜过程中,如碰到孝子们的长辈前来祭拜,如果是男性长辈,孝子要跪在灵柩的右边叩头还礼,如果是女性长辈前来祭拜,则儿媳要跪在灵柩的左边叩头还礼。所有人祭拜完后,“好佬”要将事先准备好的贴有红纸的鸡笼、席子、凳子、小孩的玩具等日常用品和装满饭的盆,一件一件从灵柩的一边越过骨灰轿传递到另一边,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仪式或许是让逝者把这些东西带到地下去使用的意思吧。有的地方是把逝者生前用过的东西烧掉,民间认为,烧了后逝者就能收到了这些东西。有的地方在逝者去世的当天傍晚,也会将逝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和日用品放在一个路口进行焚烧。

最后,一个“好佬”手持长长爆竹,点燃,逝者所有的直系后代及其配偶(依次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等)跟在他的后面,围着灵柩绕三圈,这既是跟逝者作最后的告别,也是表示逝者的子孙后代们永远不会忘记他。随即,好佬们将灵柩前的供桌撤掉。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7)

(出殡队伍)

紧接着就是把逝者送到山上的安葬地进行安葬。八个“好佬”(民间的意思是八仙)一声吆喝,同时把抬杠举起再放到肩上,灵柩被抬了起来。在司仪的安排下,抬花圈的人走在最前面。随后是“吹打”,“吹打”后面是开道锣。行进中间或要敲一下,并点燃几张草纸丢在路边(这叫引路钱),以示为亡灵引路。接着是举着引魂幡的人,其后是抱着神主牌的长孙和抱着遗像的次孙,再后面是灵柩。灵柩后面跟着手提“哭杖柴”、披麻戴孝的孝子。然后是儿媳、女儿等所有戴孝的送葬队伍。“地仙”也要跟着上山,因为到“落字”(即开始往棺材或骨灰盒上填土)的时候需要他主持一个仪式。另外,还有专人挑了下葬时的祭品、下葬仪式要用的公鸡草纸等物品。

一路上乐声不断,间或就会有一串爆竹响起,长长的送葬队伍在山间小道上迤逦前行,走到一个岔路口,整个队伍停了下来。在这里,“好佬”们要将骨灰从轿子里取出来,交给逝者的长子或长孙,由其抱着一直到安葬地点(在棺葬年代,好佬们则将棺轿拿掉,只把一副棺材抬到安葬地),花圈也由几个“好佬”集中拿着(棺葬年代则将花圈都放在棺材上一起抬上山)。跟随骨灰盒一起上山的除了孝子、女婿、孙子、孙女婿、侄子、外甥等男性外,其余的人全部从另一条路下山回村。这些人返回时要将身上的孝布取下来扔掉,手上要拿一朵上山前发的小红花(没有小红花用一张小红纸也可以代替),其中女儿、儿媳还要把脱下来的麻衣兜在胸前。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8)

(平时挂在福主殿外墙上的龙杠)

在选好的安葬地点,“好佬”们已事先挖好了墓穴,墓碑是先期就送上山的。安葬队伍一行到达这里后,不能马上就把骨灰盒放进墓穴,而是要按照选日子时选定的时间(叫作“吉时”)落字。趁这个时候,大家稍事休息。吉时一到,“地仙”便手提公鸡,站在墓穴里,把公鸡分别对着东西南北四方各念一句“诗俚”(这种诗俚我们听不清他在念什么,一般都是吉祥话),每一句诗俚最后两个字的声调都会上扬并带有一个“哦——!”字,周围众人听到后便会齐声附和“好哦——!”,然后,“地仙”用两头栓了铜钱(古钱币)的红绳子丈量墓穴的长和宽,确定一个位置安放骨灰盒。

待“地仙”走出墓穴后,“好佬”将骨灰盒安放在“地仙”定下的位置上,跳出墓穴。众“好佬”便开始往墓穴里填土,同时燃放爆竹。待土填平墓穴,又将墓碑竖好,然后继续填土,直到填成一个坟堆,再把“哭杖柴”插到坟堆上,把花圈烧掉,最后在墓前摆放好供品,插上线香,点上蜡烛,孝子等人对着坟头三鞠躬。至此,整个出殡仪式宣告结束,众人依次下山,主家把逝者的遗像安放在家中的神龛上。

但是,在农村,丧葬的流程其实还未完全结束,随后会有“做三朝”(也叫“挽三朝”),即在安葬逝者后的第三天,主家要带好祭品上山去祭奠逝者。这种习俗在南丰很多地方都有,但这个地方在第二年正月初二,还要举行“烧新香”仪式。所谓“烧新香”,就是在正月初二这天上午,逝者的子女(包括其配偶)、孙子孙女、侄子(女)、外甥(女)等都要买好蜡烛、爆竹、纸钱等祭品,到供奉逝者遗像的厅堂神龛下进行祭奠。先点上蜡烛,再叩头,

长阳丧葬习俗(东坪乡元衕村的丧葬习俗)(9)

(第二年正月初二烧新香)

然后把带来的爆竹在大门口燃放,把纸钱放在铁锅里燃烧。来者有先有后,因此这天主家门口的爆竹声会连续不断。新香烧完后,主家要请来烧新香的亲戚吃一餐饭。至此,葬礼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

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有些环节,是需要某些仪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生和死是人生的两大过程,为生和死设置一些必要的仪式,是我们祖先的大智慧,也是人类的大智慧。因为这些仪式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死,尊重生死,乃至参透生死。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亲情、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所以,出生和死亡中的一些仪式,不能简单地用“封建迷信”去解释,它的存在应该理解为,这既是人类生存、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依托,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非物质载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