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

前言:外科手术,一般是术前完善相关检查,经过科室或医疗组讨论,确定手术指征,并制定手术方案,择期实施手术,术前还要核对手术在哪一边,手术方式以及病人的相关资料。但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从开始接触病人到最后实施手术,手术方案几经改变,最后人已经麻醉完成在手术台上了,我们在手术开始前最后一次阅片后又改变了手术方案。今天把这个过程分享给大家,其实也有些感悟与经验。


安徽的某A,男性,54岁,他的女儿是本院的内科医生。于今年4月份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肺部结节,影像资料与报告如下: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

这是左肺下叶的结节,密度高,较小,因是多发结节,我们把它定义为3号病灶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

上图也是3号病灶的另外层面,见其边缘模糊,似炎性可能性大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

上图是右上叶的磨玻璃结节,有伴小空腔,瘤肺边界清楚,是较为典型的早期肺癌表现,我们定义其为1号病灶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4)

上图是影像报告,也是示右上叶与左下叶背段结节,建议其3个月后复查

他女儿叫我看片子,我感觉右上叶基本可以肯定是早期肺癌,至少微浸润性腺癌,也不排除浸润性腺癌的贴壁生长型。但左下的病灶密度过高,边缘模糊,没有明显的磨玻璃成分,肉芽肿性或慢性炎可能性大。建议先口服莫西沙星抗炎治疗9-12天,之后过3-4个月复查靶扫描。因为1号病灶是不可能吸收好转的,鉴于位置在边上,到时候做下“单孔胸腔镜下右上叶楔形切除术”,为纯磨,没有转移风险,不管最后是微浸润还是浸润性腺癌,都只打算做楔切。左下病灶视抗炎后情况以及查了靶扫描看了影像细节再定如何处理,是否要干预。同事接受了我的建议,予以口服莫西沙星抗炎。


一转眼,3个月过去了,此次来金华复查靶扫描,得到如下图像,我们分别来看下他的几处病灶:

1号病灶: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5)

病灶开始出现,是纯磨玻璃,略显模糊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6)

病灶瘤肺边界清楚,有中央空腔(黄色箭头)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7)

病灶密度略显不均,瘤肺边界清楚,有中空腔以及微血管进入(桔色箭头)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8)

病灶呈磨玻璃密度,伴小空腔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9)

此层是病灶快要消失了的地方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0)

后处理之后的图像,见病灶明显密度不太均匀,有空腔征(黄色)、有微血管征(桔色),瘤且边界清楚且病灶边缘不太光滑,有小的突起(红色)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1)

冠状位看病灶圆形或类圆形,有中间空腔征以及微血管进入,瘤肺边界清楚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2)

上图矢状位示病灶密度不均,有微血管进入,紫色箭头所指处似乎有细毛刺征,病灶中间有空腔

右上1号病灶小结:基本上是典型的早期肺癌影像,微浸润性腺癌是至少的,也可能是浸润性腺癌。由于仍是磨玻璃结节,位置靠在边缘部位,直径约1厘米许,可考虑只行楔形切除(因是两肺多发结节,更宜只做楔切)


2号病灶:因为在靶扫描后发现了原来当地平扫时没有发现的2号病灶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3)

左下背段发现另一病灶此层面非常淡,不太明显的磨玻璃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4)

此层面是2号病灶与3号病灶同时可见,但2号是最大径的层面,显示了其磨玻璃结节,瘤肺边界清楚(红色箭头),中间也有空腔征(黄色箭头),还有微血管征(桔色箭头)。3号病灶在些层依稀可见极淡的磨玻璃影,模糊不清(红色圆圈内)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5)

上图是后处理之后的图像,显示2号病灶同样是微血管征与空泡征,瘤肺边界清楚;3号病灶也是依稀可见淡磨玻璃影(绿色箭头与圆圈内),但凭这种影像很像局部炎性

左下2号病灶小结:约5-6毫米左右痰磨玻璃结节,但有空泡、微血管、界清等明显恶性的特征,考虑原位腺癌或微浸润性腺癌可能性大。若单只有此灶,则可半年甚至1年随访复查,若有进展再考虑干预。


3号病灶: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6)

上图示病灶有血管进入,但整体偏模糊,边缘不清,像慢性炎的影像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7)

上图示病灶密度过高,边缘显糊,旁边血管略增粗(报告是说支气管通穿行,但不确定,我觉得像是旁边血管伴周围炎增粗)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8)

病灶模糊似炎性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19)

此层面病灶密度更淡了,更模糊,似乎基本上是炎性的(但为什么消炎治疗无好转呢?)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0)

靶扫描后处理后的图像:见病灶中间部分密度高,似乎有点晕征,没有明显磨玻璃成分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1)

上图示病灶模糊,但凭感觉怎么比较僵硬的样子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2)

上图示血管增粗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3)

这个层面看上去不舒服,密度显得杂乱,僵硬,而且似乎有收缩力,虽然看上去也像炎性,但感觉总有点两样,而且主要是消炎后毫无改善让人不放心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4)

上图示病灶血管进入,但仍是模糊不清的界限,也不成肿块的样子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5)

上图冠状位示病灶边缘模糊,但好像是细毛刺样,中间有小空腔样(横断面看不是中间的空腔,而是支气管征或血管及其周围的病灶有的层面没有合拢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6)

上图也是冠状位,示病灶血管进入与不太典型的细毛刺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7)

上图是矢状位,病灶看上去不舒服,像恶性,因为病灶僵硬,有毛刺,密度杂乱不均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8)

上图也是矢状位的,病灶毛刺征(褐色),血管征(桔色)、磨玻璃成分(绿色)以及整体上看僵硬

左下3号病灶小结:病灶横断面上看更符合炎性,但在冠状位与矢状位上看感觉不舒服,恶性可能性也较大,最主要是抗炎治疗后间隔3个月复查毫无吸收好转,至少不是普通炎症。所以恶性可能也不小,当然也可能是肉芽肿性炎或慢性炎。


总体评估:1号病灶早期肺癌,考虑MIA或浸润性腺癌贴壁为主型可能性大,位置佳,需干预,考虑楔切;2号病灶考虑AIS或MIA,可随访;3号病灶考虑恶性可能性虽较1号与2号小,但若真恶性,危险性却是它最大,肯定是浸润性腺癌,而且几乎就是实性的。所以左下背段的病灶也宜同时干预处理。我们的考虑是“左肺下叶背段切除加淋巴结采样 右上叶楔形切除术”。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因为1号病灶是磨玻璃,楔切就可以了;二是2号灶是附带处理的,关键是3号病灶;三是即使3号病灶最后是良性,因为2号肯定是恶性,做个肺段切除也合理不亏;四是若3号灶是恶性,那么背段切除加淋巴结采样也基本上能解决问题,遗漏的只是下叶支气管根部淋巴结取不到病理,若事实上没有转移的情况下,切除范围也够了,放在台面上讲,因为多发结节,右侧也有早期肺癌,左下妥协性行肺段切除,不切肺叶也说得过去。经过与同事的充分沟通,同意我们考虑的手术方案。


再生变故:

我有个习惯,手术之前在手术室的电脑上一般都要再仔细看一遍片子,因为这是手术前最后一道了,看看肺裂如何,结节位置考虑在术中会是哪个位置,有没有其他没注意到的结节等。这一看还真看出了新问题:左下基底段还有个病灶,我们定义其4号病灶: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29)

左下叶外基底段与后基底段之间还有个结节,上图层面刚开始出现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0)

上图示病灶约4*2毫米偏实性结节,病灶虽小,居然似乎有血管进入!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1)

上图层面已经快不见了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2)

后处理图像见病灶轮廓较为清楚,但边缘是不清晰的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3)

密度较高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4)

上图示基本实性密度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5)

上图见病灶明显有微血管进入,但纵隔窗没见到钙化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6)

上图更清楚显示血管征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7)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8)

以上两图均看着像炎性的

这时候再找到4月份的片子对比下,也非常要紧,如果当时4号灶也有的,那么更是与3号病灶类似,如果当时没有的,那么可以暂时不考虑它的治疗。我们找到当时的片子: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39)

当时也有!也似乎有微血管征!

左下4号病灶小结:这个病灶单看除了有血管征不舒服以外,这么小的实性结节,要首先考虑良性。但我的感觉这病灶与3号病灶的形态或原因应该是类似的!也就是说如果3号是肉芽肿性炎,那么4号也是;如果3号是浸润性腺癌,那么4号也是;如果3号是慢性炎,那么4号也是。


手术方式再考虑: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按原计划做左下叶背段切除加右上叶楔形切除,那么把4号这个实性的结节留在里面,3号若病理确认是浸润性腺癌,那么4号极可能也是恶性的情况下,在不久的将来进展后就得再次行左下叶余肺切除。如果这次将4号也做楔形切除,由于位置过深,余下的左下叶舒张性就非常差,术后肺不张或其他异常状况发生率高。如果左下叶背段切除加左下叶外基底段与后基底段切除,只留下前内基底段,意义非常有限,也可能膨胀性很差。所以我们临时考虑改变手术方式:

第一步:左侧卧位右上叶楔形切除

第二步:右侧卧位左下叶背段大楔切(不游离段门),送快速切片检查。如果3号病灶是良性,结束手术(因为2号灶不需清扫淋巴结)。

第三步:如果3号灶是恶性,浸润性腺癌,鉴于它是实性病灶,按目前指南也得行肺叶切除,那么直接再切下叶,并清扫淋巴结,同时切除解决了很可能与3号同类型的4号病灶。

最后同事同意我们的方案,所以在她爸爸已经麻醉了的情况下我们在最后关头改变了手术方案。下面是病理结果: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40)

术后几小时改为半卧位(人都麻倒在手术台上了)(41)

后记:本来病人都麻醉好了,改变手术方案是不宜拿出来说的,但我想自己碰到的术前阅片不够细致或考虑仍不全面,别人也会碰到,大医院太忙,事实上可能有所疏忽更是难以避免,所以我仍将这个病例勇于与大家分享,一是因为家属是同事,她容易沟通与理解;二是真的希望也能提醒同道们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到类似的情况,避免较短时间内给病人带来二次手术的创伤。

几点值得总结:

1、对于多发结节,如果有的结节是典型的恶性,那么不太典型的结节也极可能是恶性的;如果有的结节肯定是良性的,那么不太能确定的也很可能是良性的;

2、多发结节的病人,看片要仔细再仔细,特别是已经决定手术干预某一侧主病灶时,需要细致查看有没有需要同期处理的次病灶,从而避免较短时间内的再次手术;

3、影像上不典型,像慢性炎或肉芽肿的病灶,如果抗炎治疗无吸收好转,需要提高警惕,即使暂不手术,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适当缩短随访间隔。

4、三方核对很重要,但那只是病人有没接错、开哪一侧对不对,以及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是不是确认。但对于胸外科医生来开肺结节来说,主刀医生上手术台之间再仔细看一看影像资料(不是只看报告)非常非常重要,再次确认自己术前拟定的手术方式是不是合理,此时发现问题,更改还来的及。就如此例,如果术前在手术间时没看的话,遗漏4号病灶,极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再次进行左下叶余肺切除手术,带来机体的二次创伤。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