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以为造句最扎心(我以为)

博尔赫斯说,镜子是为了让人心里明白,他自己不过是个反影,是个虚无。因此,镜子才那么使人害怕。

小时候玩脑筋急转弯,在火车上一对白人双胞胎姐妹相向而坐,经过一个隧道,出来后,一个黑脸一个白脸,请问谁去洗脸了?

答案是,白脸地去洗了。

理由是,因为白脸地看到对面的姐妹脸脏了,以为自己也脏了,才会去洗。

小时候不明白,听完后只是哈哈一笑就过了。长大了,才明白,这不就是人生吗?有多少人生活在镜中而不自知?

在《曼德拉效应》一书里,讲述了11个让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其中一个就是“镜中我效应”。

删除

用我以为造句最扎心(我以为)(1)

(选填) 图片描述

作者:玄慧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从小热爱读书,喜欢研究,本科学习期间完成教育心理学学习,工作期间完成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相关培训与学习,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了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学习。

全书案例丰富饱满,让人不禁惊讶于人类自身的迷惑行为,更加能理解并摆脱内心的认知偏差。

01 理解曼德拉效应

记忆的形成有三个过程:信息输入,信息巩固,信息回放。在这里起存储作用的海马体,会在回忆时,重新组建在存储的有关此方面的碎片情景,根据当下的信念的进行的重新构建,就让记忆的内容发生变化,甚至会让记忆填充时没有发生的事或记忆内容发生错误的输出。

是海马体篡改了我们的记忆!作者在书中提到,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诸如,有时,我们明明记得很清楚把文件给了某同事,可同事就是不承认,这让两个人都很恼火,结果呢:文件就在自己的抽屉中,这好像成了让人伤心的笑话。

谁都会犯记忆上的错误,因为这并不是有意的。

所以在理解了曼德拉效应后,在回忆往事时,要以事实为基础,理性,客观,而不再用“我以为”,把责任推给别人,不要用“我以为”伤害到别人,给自己造下遗憾。

02 镜中的自己

我们眼里的自己,往往是通过他人的反馈而来的,所以“镜中我”,其实也就是“社会我”:是指外界如何评价个体的现象。

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群体生活的这个大镜子中观察自己,反思自己,读取自己。当你在和周围人沟通互动的时候,你会感到开心,难过,失望,这些都是一种反馈。这种反馈让你对自己有了概念,觉得哦,原来我能让大家开心,我原来是这样子的,标签也就随之产生:原来我是这样的。

小婴儿是没有这么多的心理过程的,哭了无非饿了尿了生病了,笑了无非发现了个新技能。但小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之中,通过父母和外界的不断刺激,他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存在。哭闹已经不再只是饿了尿了生病了。成长的过程中,开始不断地探索,通过各种反馈来满足一个喜欢的自己。

03 瓦伦达效应

在实际生活里,我们越是想要完成什么,似乎越得不到,比如说你越想获得某个人的认可,似乎越得不到,你越想得到某个事情,却越没有得到,这背后其实有着心理学的一个效应,那就是瓦伦达效应。它主要是说明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种状态。

瓦伦达一个非常优秀的走钢丝之王,因为自己的过于在意结果的乘公共而没有让自己保持平常心,导致在表演时,因为杂念过多而无法发挥它原有的技术和能力,导致了死亡,这种因患得患失导致的失败被称为了瓦伦达效应。

在这个背后其实是人的动机和效率之间的问题,当动机处于个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但是一旦动机的强度超过了某个水平,反而会对完成这件事起阻碍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想要考到好名次,无论是参加一场考试,或者去面试某个工作,当我们过于在意,而让自己患得患失,无法呈现自己的技能与状态时,反而会出现比较糟糕的效果,这在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曼德拉效应》让我们清晰了理解了“镜中我”的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摆脱“镜中我”的束缚,让自己赢回人生。

生活的总总,无非就是放过自己,与自己更好的和谐相处。

我以为外人眼中的我,就是我;

我以为我的记忆是不会出错的;

我以为我越在意某件事情,结果就会更如意;

我以为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我以为我就是这个怂样子了,不会再有好的发展;

……

有多少时候,诸如此类的“我以为”,困囿了我们的认知界限,增加了固执己见,削弱了我们向更高方向发展的潜力,在认识自己及看待事情上出现了偏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