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一个被后世标签化的皇帝)

乾隆帝,一个经常被影视作品拿来“戏说”的皇帝。在那些影视剧里,乾隆帝完全是一个任由现代人随意编排的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却一脑子平民思维,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却毫无帝王威严。除了那身龙袍戏服之外,哪有半点皇帝的样子?不过,既然是戏说,那自然就不能当真。话说回来,真正的乾隆帝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真实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一个被后世标签化的皇帝)(1)

除了皇帝这个身份之外,贴在乾隆帝身上的标签还有很多——文字狱制造狂、高产诗人、鉴赏家、收藏家、学者、艺术家等等。这些标签,不是后人贴给他的,而是他本身具有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郭成康先生在他的历史著作《乾隆帝:盛世光环下的多面人生》中,深刻解读了这些标签下面的真正内涵,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乾隆帝呈现在世人面前。

说到清代文字狱,人们往往会将其与康熙、雍正二朝联系起来。因为,清史上比较有名的几起文字狱,比如:“南山集案”“吕留良案”等,都发生在这两个时期。实际上,如果从数量上来讲,乾隆朝的文字狱是最多的,清代历任皇帝制造的文字狱加起来,都比不上乾隆一朝。不过,要是从质量上来说,乾隆朝的文字狱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在《乾隆帝:盛世光环下的多面人生》一书中,作者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男一号是乾隆帝,男二号叫丁文斌——一个精神病人。书中这样写道:“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十四日正午,署理山东巡抚杨应琚亲临法场监刑,面如死灰、口中喃喃的钦定逆犯丁文斌在济南被当众凌迟处死。这是清朝开国一百年来,第一个因文字狱罪而被处死的精神病人。”

凌迟处死,就是活刮。下令活刮丁文斌的,正是乾隆帝。

真实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一个被后世标签化的皇帝)(2)

丁文斌是因为犯了谋逆重罪而入的文字狱,然而,这似乎并不重要,毕竟,一个精神病人即使有任何出格的言行,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在当今司法制度下,精神病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不受法律制裁的。而在乾隆帝看来,精神病人与正常人是一样的,并不具备法律豁免的资格。甚至,当乾隆帝得知丁文斌因为用刑过重而奄奄一息时,还特别下了一道密谕:“酌看该犯现在光景,若尚可等待部文,则候部文正法;如恐不及待,即将所拟,先行凌迟示众。”

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精神病人,如果不是因为乾隆帝的关注,丁文斌的名字在三百年清史里不会留下一丝痕迹。他可能会被冻死,也可能会饿死,甚至被狗咬死,但绝对没想到会被皇帝亲自下令凌迟处死。

丁文斌是第一个因为“文字狱罪”被乾隆帝下令凌迟处死的精神病人,却不是最后一个。在乾隆年间,类似这种精神病人入“文字狱”的案例时有发生。他们或被杖毙而死,或被凌迟处死,亲友们也受到株连,或斩首,或流放,或充军,或打板子。

在雍正朝,也有过类似的案例。当办案官员向雍正帝上折启奏时,雍正帝批谕:“若实系疯病,何必至于死?”相较之下,一向以严厉著称的雍正帝比以仁慈示人的乾隆帝更通情理。单从这一点来说,乾隆帝无疑是个反面形象。以“文字狱”制造狂来形容他,毫不过分。

把乾隆帝的这一面翻过去,书中为我们呈现出他的另外一面形象——高产诗人。

真实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一个被后世标签化的皇帝)(3)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二十年。”当乾隆帝在孝贤皇后的陵前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年逾八旬、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手中的御笔至少已写下了四万首诗。

乾隆帝是一个高产诗人,或者,称他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高产的诗人也毫不为过。在《清高宗(乾隆)御制诗集》中,一共收录了他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诗作——这还不包括他的一些零星之作。这意味着,从他出生之日算起,到他的生命结束那一天,平均每天都要写上一首半。或许,还有比他更勤奋的诗人,但比他更长寿的诗人恐怕不多。更何况,他既长寿,又勤奋。

尽管后世普遍认为他的诗作“格调不高,佳作不多”,但是,他有一些怀旧悼亡之作写得还是不错的,就像刚才我们举例所用的那首,真情流露,感伤之极。在《乾隆帝:盛世光环下的多面人生》一书中,作者引用了至少数十首乾隆的诗作。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他写了多少佳作,而是为了给一些历史事件提供佐证。也就是说,作者更多是把他的诗当作史料来用的。

真实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一个被后世标签化的皇帝)(4)

当然,对于乾隆帝来说,后人对他诗作如何评价或许并不重要,仅凭“世界最高产诗人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一项桂冠,就足以让他在古今诗人的行列里顾盼自雄了。

从文字狱制造狂到高产诗人,乾隆帝把汉字码出了新境界。相对于他复杂的人生而言,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如果仅仅用正反两面来形容他,显然是不够的。乾隆帝更像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象。下面,让我们掉转这个“多棱镜”的另一面,看看他作为鉴赏家和收藏家的一面。

“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看者多觅几件;再有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进贡几件来。”以上这段文字,是他在两广总督李侍尧的进贡折子上的朱笔批谕。作为顶级收藏家,他不必亲力亲为,只需要下一道谕旨,或者向臣子们有所示意,立即就会得到各种极具价值的收藏品。只有真正的收藏品才有价值,赝品是没什么价值的。那么,乾隆帝会不会收到赝品呢?

据说,康熙帝曾被书画赝品蒙骗,而乾隆帝的眼光却非常犀利,善于辨别真伪。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乾隆帝的鉴赏水平之高。

有一次,一个在江南充任税关监督的内府包衣官员不知从哪里搞到一纸米芾的字迹,献给主子时特别在奏折上表明自己见识粗鄙,不敢判定是否真迹,恳求皇上法眼鉴别。乾隆帝一眼就看出是伪作,对自己的家奴不必讲什么客气,于是在折子上用朱笔批了四个字:“假的,不要。”

真实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一个被后世标签化的皇帝)(5)

鉴赏家、收藏家往往都是学者或者艺术家。没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自然也就没有高超的鉴赏水平。乾隆帝作为学者和艺术家也是当之无愧的。毕竟,他的老师都是当时的顶级名师,而他本人又独具慧根,抛开皇帝这一身份,他要是靠知识和艺术混一口饭,想来也是不会差的。

一个具备多种面孔和标签的人,其情感世界一定是丰富而激烈的。乾隆帝也是如此。他希望自己能像父皇一样,乾纲独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却又深深同情那些被父皇迫害的亲人;他孝顺母亲,愿以天下万物奉母亲一人;他深爱着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在她死后,写了几十首诗以示怀念;他对教过自己的老师念念不忘,写信写诗以表慰问之情……他看上去是那么重情重义,以至于雍正帝说他“仁弱”。

然而,当他板起面孔,把相伴多年的那拉皇后打入冷宫;利用帝王权术,把曾经倚重的重臣一个个打落马下;大兴文字狱,将一众无辜之人推向绝境的时候,看上去又是那么无情而决绝。

“乾隆帝的爱是慷慨的,也是悭吝的;他的感情是丰富细腻的,也是专断粗暴的;他的柔情有如缓缓流淌的一江春水,是那样的绵长而久远,但绝情之时又犹如火山爆发,令天下震惊!”在书中,作者以这样一段文字对乾隆帝的情感世界进行了一番描述。

透过历史的多棱镜,我们看到了一个贴满各种标签的乾隆帝。然而,无论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有多少,都无法遮掩他的主体身份——皇帝。

真实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一个被后世标签化的皇帝)(6)

作为皇帝,他似乎是合格的。毕竟,他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在他主政的六十多年里,清朝的人口达到了三亿多,中国的版图最终奠定,局部的叛乱、灾荒忽略不计的话,俨然一幅太平盛世的模样。

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太平盛世的景象却倏然不见了。他的儿子道光皇帝穿着浑身打满补丁的衣服,却无法遏制王朝每况愈下的颓势。号称文治武功无所不能的乾隆帝,怎么会给后世儿孙们留下一个盛世的空壳?他除了大兴文字狱、写诗、搞收藏,还做了些什么?《乾隆帝:盛世光环下的多面人生》这本书或许会给出我们一些提示或者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