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守护稳稳的幸福(数字化让幸福看得见)

奋进新征程守护稳稳的幸福(数字化让幸福看得见)(1)

图为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中国电信数字城市“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智慧大屏”展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从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以及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继续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曾经被我们看作遥不可及的数字化技术,如今早已深入到经济、社会、国家治理等多个层面。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6万亿元迅速增长为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38.6%。

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引领下,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治理描摹出一幅怎样的“数字中国”图景?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数字上的中国》一书,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活与消费、“新基建”与数字城市、乡村振兴等核心领域,勾勒“数字中国”全貌,对我们理清数字经济发展脉络,研判数字经济新发展方向有很好的帮助。

数字经济:“双向赋能”实现虚实融合

《数字上的中国》提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特征是打破行业边界,跨界协同,重塑边界。

诚然,当许多行业的产业条件遇到大数据、产业资源碰上物联网,原有的技术、业务、市场、服务等壁垒不复存在。

没有原有的边界束缚,行业的传统规则便成为无限可能的游戏,它们的发展不再是行业内成员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成员对这个行业领域的重新界定;它们不关心谁输谁赢,而只在乎如何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这一行业寻求一个更大的共同发展空间。

这就是“数字经济”,也是它为何与传统实体经济密不可分的原因所在。因为它不仅脱胎于传统实体企业,又往往会以实体经济的形式存在。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应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发展新动能,积极鼓励和扶持传统产业从线下走向线上,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要做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虚实融合”,必须做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产业发展需要“数字化”,这是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对传统经济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创新实践。数字技术建设也亟须“产业化”,用以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并反作用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基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也实现“双向赋能”。

如今,随着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成熟和大型数字平台的建设发展,实体产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赋能已经颇具规模。以微信为例,微信支付、微信搜一搜、微信AI等服务功能现已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必备工具。最新数据显示,在2021年,零售、旅游和餐饮行业小程序交易额同比增长超100%。我们也期待实体经济能在发展中实现对数字化经济的反向赋能,依托需求为重点领域数字产业提供发展方向,为增强关键环节竞争力提供产业支持,在政策推动之外,进一步激发数字产业化的内生动力。

数字社会:数据也有“人的温度”

在数字产业化的磅礴之势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建筑、医疗、农业、金融等业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娱乐、社交、购物等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即拿即走,无需掏出手机”的无人超市、提供丰富个性化体验的数字电视、搭载AI的智能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的无人汽车……这些曾经看来不可能的“神仙操作”不断出现,有的更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疫情期间,健康码、流调码的出现更是让数字化形成了一场新普及。

随着日常生活逐渐和数字化技术绑定,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数字化助力了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逐渐活成了“数据”?

不得不说,受到大数据的广泛影响,每个人终究还是变得“数字化”了。无论是数字技术还是人工智能,要想真正融入人类社会,归根到底要以人为中心,要造福于人。大数据通过对个人基本信息更全域的捕捉和更随时的触达,以数据的形式勾勒出个人更完整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这能够使人的自我表达变得更加丰满,从而最大程度了解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求。

同时,人的“数字化”必然伴随着人的“场景化”。同一个人会在不同的场景中拥有不同身份,而针对他们不同的“场景身份”,大数据则会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帮助人们更加明确地表达自我、作出决策,使人们在获得参与感、归属感的同时,回归人这一“思想性动物”的“思想”属性。因此,人的“数字化”并非人对数字冷冰冰的异化,而是数字更加贴近了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

正如《数字上的中国》写道,数字社会不仅要使“数字原住民”成为主角,更在于每个人、每个圈层都因为数字化得以更好地自我表达,形成更为专业的判断,完成更具温度感的连接,实现全新的消费与生活观念升级。

数字治理:形成多元化治理新风尚

与数字化技术一同进入21世纪的,不仅有人民的家庭生活,也有公共性的社会活动。

每有公共事件出现,除了传统媒体的报道,我们会看到抖音、快手上的点赞关注转发,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的转载,看到微博里正反两方的论战。我们也会看到,对于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政府都会作出积极的反馈与及时的应对。

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的多元参与必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下,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民众对社会治理的关注程度和参与能力都存在极大不足。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化技术伴随着信息搜索引擎的效能提升,打破了传统信息壁垒,使群众对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变得可能。

实现“数字治理”,不需极高的社会治理参与成本,只要“一根网线”,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自行获取海量信息,通过社交媒体整合“治理信息碎片资源”和“治理主体协作性资源”,在提升人民群众治理参与度和参与能力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数据的快速生成迭代,海量信息在时刻挑战着各治理主体的分析把控能力。为博关注而捏造信息、煽动情绪状况屡屡出现,错读、误读现象时有发生。面对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点,数字治理要求从治理层面进行体系化转变、采取有效战略和管理措施,保证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效果和价值最大化。

数字治理既是治理的数字化,也是针对数字化本身的治理。为此,我们既要在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社会的进程中持续强化数字治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应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明确主体责任义务,丰富监管技术手段,形成群体监督合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郭一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