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假隐士有哪些故事(古代隐士中还有)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中描述了作者在山中寻找隐士而不见的过程,也描述了作者对隐士的敬佩,就像高山一样不可捉摸,品质像白云一样圣洁。

我们以这首诗引出今天的主题,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有很深的影响,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伯夷叔齐,为了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两位的高风亮节受到两千年来的文人所敬佩和追捧。

不过,说到隐士,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晋朝的陶渊明,他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流传千古,宋代文豪苏轼曾经评价陶渊明,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个人觉得苏轼的评价最为准确的写出了陶渊明之所以被千古传诵的原因,也写出了隐士文化最为可贵的精神。那么隐士文化有哪些特征,陶渊明又有哪些特质呢?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真的隐士又应该有哪些特征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怎么识别“真假隐士”。

历史上的假隐士有哪些故事(古代隐士中还有)(1)


一、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1、出仕与隐居之间的挣扎

身为青史留名的隐者,陶渊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归隐”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所谓归隐,那陶先生恐怕也只是介介无名的书生而已。其实陶渊明前后出仕做官了五次,也正是这些经历才彰显陶渊明的隐士精神。

梁启超先生曾经评价陶渊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儒者,而儒家最讲究的便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年轻气盛的陶渊明并不能免俗,有着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豪迈,但是第一次当官的经历使他非常的不习惯,辞官归隐了。第二次出仕可以来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了官场的蝇营狗苟,之后反复的出仕与归隐,使他都官场彻底失望,第五次只做了八十天,便下决心“归去来”,也有了名篇《归去来兮辞》。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我们并不觉得陶渊明有什么伟大的气质,这些在普通人中也非常常见,类似我们换工作的间隙,重新在家充电而已。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在闲暇时间里为什么充电呢,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陶渊明之所以不同,他是真正的归隐,并不为了下次复出而积蓄力量。陶渊明的决定是:“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历史上的假隐士有哪些故事(古代隐士中还有)(2)


2、归隐后选择

纵观历史上的隐士,有许多会认为自己做隐士是不想与龌龊人共事,很是清高。当然,为了独善其身是隐士自己的选择,但是,陶渊明境界更高的便是“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一些隐士在官府找上门时可能会有一种“竖子不足与谋”的霸气,但是陶渊明选择的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如此恬淡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二、隐士文化的特征

看完陶渊明对人和事的态度之后,我们来看看隐士们的共性和隐士文化的特征。

1、隐士的人生选择

孔子说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后世隐士们的文化信仰,也是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选择标准。“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也是说的这一层意思,隐士们都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君子之道,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与民由之”,归隐才是第二选择,所以称得上隐士的人,首先要看他自己坚守的“道”是否前后一致,如此才是成为隐士的必要条件。

隐士的另外一种选择是淡泊名利,不在乎贵贱,只图自由自在。
陶渊明完全符合隐士的通用人生选择,在无法达到“与民由之”的理想之后,他选择了归去来。

历史上的假隐士有哪些故事(古代隐士中还有)(3)


2、隐士的行为准则

在隐士文化中,最让人称道的便是行为准则,简称为义。义是什么呢,这一点众说纷纭,但是在隐士里更多的是正义、慷慨和宽容谦让。在隐士中,大部分因为不喜欢仕途,所以比较贫穷,但是他们会更多的施舍穷人,或者付出的比得到的更多。东汉有一个隐士周党,在讨回家产之后,就将家产全部散给手下,其仗义疏财可见一斑。

在隐士中,聪明且喜欢读书的人占据了大多数。而且很多隐士在隐居期间还广收弟子,传授自己所学,可以使自己未完成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传承下去,由“穷则独善其身”改为“兼善”,教授农家子弟,为其未来带来希望。

关于广收弟子的隐士,在《晋史 隐逸传》里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宋纤,晋史记载:“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

还有些隐士在归隐期间著书立说,我们的主人公陶渊明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他们的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隐士文化的内涵,传承隐士文化

历史上的假隐士有哪些故事(古代隐士中还有)(4)


3、“假隐士”的判别标准

因为隐士具有以上的优秀品质,所以长久以来都受人尊敬,所以有些仕途不得志的人假“隐士”之名,而行“待价而沽”之实。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虽然他并不自称隐士,出场的形式可是标准的隐士派头啊。

我们重点说的,也是最有名的一个假隐士就是卢藏用。“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就是在说像卢藏用这样的“假隐士”,唐朝期间,许多在仕途不顺利的人,重返官场又无正式渠道的人,都假借隐士之名在终南山“隐居”,并放出风声。因为社会对隐士文化的推崇,所以朝廷陆续将部分人破格录用,而卢藏用就是其中的代表,“终南捷径”一词也由此而来。

唐朝的隐士因为“终南捷径”而被史学家争论,就连大诗人李白也被质疑,他关于功成身退后做隐士,也被认为是“终南捷径”,当然,李白是隐士还是侠士,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判断。

三、总结

借用鲁迅先生的句式,真的隐士敢于藐视强大的皇权,敢于正视贫困的生活。隐士还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宽容侠义等等优良的品质,所以直到现今,我们仍对真的隐士赞不绝口。也正因为这些典型特征,使得我们读史的时候,可以更明确的分辨“真假隐士”。

参考文献:

《中国隐士:身份建构与社会影响》

《隐士的深度:陶渊明新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