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

毛主席一生重视调查研究,喜欢下基层一线调研。

早在年轻时,在江西安源,他不怕危险下矿山,考察工人运动;在湖南5个县,他深入农村,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主席说过“别人吃过的馍不香”,他之所以如此了解中国国情,靠的就是大量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像蒋介石这种高高在上的人,怎么可能了解工农群众的苦?

毛主席调研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更不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就算是听汇报,也不让照本宣科,听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是他问,你答,没有任何准备。

如果哪一个领导干部的回答不清楚,毛主席就会教诲他们说:“领导干部一定要熟悉情况,多搞调查研究。我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是一把手,每年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到基层去搞调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主动权。”

有些干部就怕这一点,被毛主席一问,答不上来,浑身出一身冷汗。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1)

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50年代的浙江不像现在那么富裕,因为人多地少,到处是山地丘陵,农业基础条件差,水旱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很低,是缺粮大省,很多农民都吃不饱饭。

老百姓的粮袋子,牵动着毛主席的心,他曾多次忧心忡忡地对浙江省的领导干部说:“共产党打江山,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解放前浙江是个缺粮省,今天我们一定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1959年8月,庐山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决定回京路上途经浙江金华时,召集地、县委两级党委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

8月21日下午5时,座谈会在金华举行。

座谈会是在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进行的,5名地县委的负责人被送上专列,想到马上就能见到毛主席,一个个情绪激动,心理紧张,内心不停重复着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时的注意事项。

5人被带至毛主席的办公车厢,却发现毛主席已经走出车厢在门边等候。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真人,一时间看呆了,傻愣愣地站在原地,盯着毛主席看。

毛主席被几人的反应逗笑了,主动伸过手来和大家一一握手,向大家问好。

宾主坐定后,毛主席十分客气,逐个询问了他们5个人的情况。毛主席一边问,一边听,还认真拿着笔在纸上一边记,不时开着玩笑,就像聊天拉家常一样,一点都没有架子,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很快让大家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2)

毛主席在外出路上办公

座谈会上,毛主席最关心、问得最多的还是农业生产问题。

一开始,大家不免有些顾虑,回答起来显得小心翼翼,首鼠两端,谨慎迟疑。毛主席知道,这肯定是有人提前教他们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了,因此感到很不满,一脸严肃,语气加重了说:“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讲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5人逐渐放下包袱,讲了基层的很多实际情况。

当听说“生产指标过高”时,毛主席指示说:“生产指标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大话,不要吹大牛,不要光听上面那一套”;当听说“基层干部作风浮夸”时,毛主席严肃指出:“千万不可高指标,放空炮,强迫命令,假汇报。”

当听到“群众对生产队办食堂有意见、浪费人力物力”时,毛主席思忖了一会,果断地说:“办食堂是为了群众,既然群众不愿意办食堂,那就应当解散。”

聊着聊着,5名地县书记的心态越来越轻松,毛主席的风趣幽默,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问时任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

“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3)

著名的永康五指岩生姜

马蕴生是山东临朐人,1949年随军渡江南下,到浙江任职,此前担任过《浙江日报》副总编、缙云县委书记等职,来永康时间不长,对永康的情况还不太熟悉。永康什么最出名?他一下子也想不出来。

毛主席突然有此一问,直接把马蕴生给问住了,毛主席这是在考验我吗?眼看就要卡壳,马蕴生突然灵光一闪,搔着头皮说:“永康的五指岩生姜最出名。”

马蕴生之所以说“生姜”,并不是瞎蒙,毛主席此前的问题都是围绕农业生产的,毛主席现在问“永康什么最出名”,肯定也跟农业生产有关,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五指岩的生姜。

五指岩是一座山,位于永康市最北部,西北与义乌交界,北与东阳为邻,主峰海拔1000多米,比浙东名胜方岩还要高1倍,故民间俗语云:“方岩高高,不及五指岩半山腰。”因主峰形似五根并排的手指,故名五指岩。

五指岩方圆五十里无污染,云雾缭绕,土壤肥沃,适合生姜生长,且施农家肥,不喷农药,纯自然无污染,风味独特,是药食两用的佳品,自古享有盛名,早在宋代文献已有记载,民间流传有“日食三钱五指姜,到老不用开药方”的民谣。

正因为如此,当毛主席问起马蕴生“永康什么最出名”时,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五指岩生姜”。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4)

五指岩风光

毛主席多次到过浙江,对永康“五指岩生姜”颇有耳闻,还听说过不少关于“五指岩生姜入药显奇效”的民间故事。

相传有一天,传说中的“八仙”之首铁拐李云游来到五指岩下,见到一老农提着一只锅盖大的青鳖,乐呵呵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念叨说今天运气不错,回去炖汤喝。

铁拐李一见,便知此鳖有毒,赶忙上前拦住老农,说此鳖剧毒,不能吃。

老农不信,铁拐李又说道:“毒蛇化鳖缩两脚,你看这鳖后面两只脚没伸出来,就是毒蛇化的,而且是千年剧毒之蛇,吃了会死人的!”

孰料老农十分顽固,哑然失笑,对铁拐李的话根本不予理睬。

铁拐李不忍看老农一家丧命,晚上悄悄来到老农家,准备出手救治,可一看老农全家都吃了毒鳖,却一个个活蹦乱跳,一点事都没有。

铁拐李不解,向老农请教,老农笑呵呵地回答:“我知道这鳖有毒,可生姜能解百毒,我就是用五指岩的生姜煮鳖的,鳖毒都被化掉了,怎么会中毒呢?我们当地人都知道。”

铁拐李一听,方知“人间自有灵丹药,不劳神仙下凡来”,天上的灵丹妙药在人间根本用不上呀!干脆把自己药葫芦里的药全都倒在地上,便飞走了。后世流传,当年铁拐李倒药之地,便是今天的五指岩生姜产地,五指岩生姜吸取丹药精华,自然食药两佳。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5)

五指岩生姜

不过,毛主席想要的答案显然不是五指岩的生姜。

听完马蕴生的回答,毛主席摇摇头:“不对!不是什么生姜最出名,而是你们永康方岩山上的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

毛主席这句话,不仅让马蕴生颇为意外,也让在座的其他书记们叹服,因为“胡公大帝”在当地颇负盛名,但出了浙东浙南一带,就很少有人知道,毛主席连“胡公大帝”都知道,如此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怎能不让人心生钦佩?

但毛主席为什么要讲“胡公大帝”呢?他到底有什么深意?大家不明所以,面面相觑。

其实,相信广大读者们也会发出一个疑惑:“胡公大帝”究竟是何方神圣?

毛主席看出了马蕴生等人的疑惑,接着解释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随后,毛主席略一停顿,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毛主席这番话,不仅回应了马蕴生等人的疑惑,也让我们知道所谓“胡公大帝”不是神仙,也不是佛陀,而是北宋一名清正廉明的官员。

毛主席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提及“胡公大帝”呢?这要从胡则的生平事迹讲起。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6)

胡则画像

胡则,字子正, 963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县胡库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苦读诗书,熟谙经史,26岁考取进士,成为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胡则一生浮沉宦海,做了四十七年官,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当过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等十个州郡的父母官,按察江淮、京西、广西、陕西等六路使节,也曾在中央干过吏部流内铨、权三司使等要职,主管官员选任、财政大权。

史料记载,胡则“一生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是北宋前期政坛一名颇负盛名的中高级官员,为时人推重,1039年病逝于杭州,终年76岁。

胡则为官清正,操守过人,力主宽刑薄赋,兴利除弊,爱惜民力,他在地方做官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访察民情,做了不少为民请命、造福乡民的善事,所到之处政绩斐然。

1032年,胡则发现衢、婺州两地百姓每年都要缴纳高额的“身丁钱”,百姓不堪重负,便直言极谏,向朝廷上奏,免除了百姓的“身丁钱” 。

当地民众感念胡则的恩情,在永康城东的方岩山顶为之立庙纪念,尊称为“胡公”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7)

胡公祠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胡公被当地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称之为“胡公大帝”,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生日当天,举办各种祭拜活动,平时香火十分旺盛。

对于出生在永康的这样一个大人物,毛主席知道,马蕴生当然也知道,但当时我们不提倡信奉什么神仙,所以身为共产党员的马蕴生根本没往“胡公大帝”身上想。

毛主席之所以突然讲起胡公大帝的事,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因为胡公大帝做官时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生前身后才得到老百姓的敬重,享受绵延不断的香火。

最后,毛主席落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为了告诫以马蕴生为代表的地方父母官,要向一代清官胡则学习,清正廉明,为民请命,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才能为党争取民心。

用“胡公大帝”的故事,传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又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充分彰显出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民的关爱,令人叹服。

除了跟干部面对面交流,毛主席还喜欢“微服私访”,自己直接深入基层一线,跟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听实话、看实情,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在1954年一次深入浙江农村调研的过程中,毛主席因为戴着口罩,“身份保密”,还发生了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8)

胡则雕像

1954年1月的一个清晨,毛主席结束了一个通宵的工作,决定到新登县(今属杭州市富阳区)考察,看看那里的农业合作社情况。

出发前,毛主席特别叮嘱“三个不”:不指定调研村庄,不提前打招呼,不找当地干部陪同,只带了工作人员,加上负责保卫工作的浙江省公安厅干部,一共十几个人。

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沉睡,毛主席就不顾疲惫,乘车出发了。

走到公路的尽头,进入乡村小路,汽车走不了,毛主席一行人只得下车步行。

那一年的杭州,冬天十分寒冷,路上坑坑洼洼的积水都结了冰,毛主席的鞋踩在冰碴子上,咯咯作响,但一夜未眠的毛主席却很精神,他手里拿着一根竹竿,走在最前面,步伐矫健,就连年轻的公安干警都跟不上他的步伐。

走了约莫两公里后,路边出现了一个自然村,毛主席停了脚步,用手一指:就这个村子了。说完,抬脚就要带头进村。

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赶紧拦住毛主席,请他戴上口罩,因为没提前给当地打招呼,就这样贸然进村,被群众认出来,怕要引起不必要的骚动,对毛主席的安全很不利。

毛主席不以为然,群众有什么可怕的?但最后,他还是配合工作,戴上了口罩。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9)

毛主席和群众亲切握手

村子很小,只有十多户人家,村民大多姓王,村口有一个舂米的水碓,因此得名王家水碓村。

刚一进村,毛主席就看见一位扫街的老大娘,过去和大娘打了个招呼,很亲切地拉起了家常,问她多大年龄,身体如何,家里几个孩子,顺便打听村里农业合作社的情况。

一听问合作社的事,老大娘伸手往前方一指,那是民兵连长王关林的家,王关林是合作社的会计,社部就设在他家。

老大娘完全不知道,这个戴着口罩和自己拉家常的人,居然就是毛主席。

进了王关林的家,毛主席亲切地和王关林握手,询问王关林的姓名、年龄、家庭出身和生活情况,仿佛是进了自己亲戚家一样,没有任何距离感。

王关林虽然是村干部,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毛主席会来自己家,所以根本没往那处想,只当是省里哪位大干部,便一一作了回答。

毛主席最关心的是农民合作社的问题,他问得十分仔细,包括“农民是不是自愿入社”、“土地如何评产入股”、“耕牛、大型农具如何折价”、“如何记工算账”、“如何参加分红”,等等。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10)

毛主席与群众亲切交谈

毛主席问得仔细,王关林答得也很清楚。

当听说农业合作社成立后,社员劲头很大,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也提高了,毛主席十分高兴,提出要好好总结他们的经验,好好推广,造福更多农民群众。

这个时候,天已经大亮,王关林家门前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听说王关林家来了省里的大干部,都围在王关林的家门口看热闹。

王芳见状,赶紧提醒毛主席注意安全,早点回去。

这一问不要紧,毛主席更不愿意走了,他摆摆手说“不忙,不忙”,然后干脆走出王关林的家,又向其他村民询问了农业合作社的一些情况。

这些人可不是提前安排的“群众演员”,没有提前统一口径,回答的跟王关林差不多,这说明王关林跟毛主席讲的内容总体还是真实的,毛主席很满意。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11)

毛主席与群众在一起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毛主席和群众农民在一起交谈,十分亲切热烈,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生疏和距离感,就像一群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十分和谐自然。

前后聊了半个多小时,毛主席才决定离开。此时,王家水碓村所有的干部群众都不知道这个戴口罩的大干部是谁,也没人认出他就是毛主席。

尽管如此,毛主席临走时,还是有不少干部、群众把毛主席送到村口,依依不舍地跟他挥手告别,足见毛主席的个人魅力,短短半小时就和群众打成一片。

毛主席带着收获满载而归,王家水碓村的农民却始终被蒙在鼓里。直到20年后,他们才知道1954年初,那个戴着口罩到村里调查合作社的大干部,就是毛主席。

永康哪里的(永康什么最出名)(12)

毛主席题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则是穷苦人家出身,中了进士、当了官之后,仍然想着自己的父母不容易,老百姓不容易,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这种精神跟我们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或许就是毛主席高度评价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因所在吧!

参考资料:《王芳回忆录》之《毛主席在浙江调查研究》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