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的轶事典故(武略平边关 文韬兴盛世)

说起唐朝的开元盛世,张说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文武兼备,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注重人才培养,奖掖后进文人,能考知的就有张九龄、贺知章等30余人;他将政治、军事、史志文学等兼于一身,可谓武略文韬,经天纬地,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奇才。史书评价他“前后三秉大政”“天下词人咸讽诵之。”

一、张说其人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唐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后徙家洛阳。历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四朝,并三次为相,玄宗时封燕国公。《旧唐书》载,其“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中的许多大作多是他的手笔,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人称“燕许大手笔”。

张说的轶事典故(武略平边关 文韬兴盛世)(1)

开元十八年(730),张说患病期间,唐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赐御笔药方。由于医治无效,这年12月病卒,时年64岁。玄宗亲自为其御书碑额:“呜呼积善之墓”,并为其制神道碑文,御笔赐谥曰“文贞”。

张说的轶事典故(武略平边关 文韬兴盛世)(2)

据考证,张说死后葬在洛阳,其墓志于1999年秋在河南洛阳伊川县吕店乡万安山南麓袁庄村出土,其墓地现已无存,志石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张说的轶事典故(武略平边关 文韬兴盛世)(3)

根据其墓志记载,张说病逝于开元十八年(730),两年后(732)与夫人元氏一起迁葬于万安山下。

张说的轶事典故(武略平边关 文韬兴盛世)(4)

二、张说的历史功绩

张说在位时,做了以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几件大事一是讨灭了朔方的反胡;二是大裁军,实行募兵制,将无所事事的府兵裁撤,招募民间勇士进入军队;三是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二省合一,权力集中;四是主持李隆基封禅泰山。

立功边陲。开元六年(718)二月,张说迁任荆州长史。不久又迁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幽州与奚、契丹接壤,为北方重镇。这一年契丹首领李失活去世,大臣可突于争权,发生了内乱。唐朝派兵镇压,结果失利。于是张说上表,陈述利害,说“臣熟知幽州兵马寡弱,率欲排比,未可即用,城中仓粮全无贮积。”他请求加强战备,以防止边患。

在此期间,张说考虑到“国储未赡,边军未息”,为了“静人业农”,他上表请求屯田:“臣闻求人安者莫过于足食,求国富者莫先于疾耕。臣再任河北,备知川泽。窃见漳水可以灌巨野,淇水可以灌汤阴,若开屯田,不减万顷,化萑苇为粳稻,变斥卤为膏腴,用力非多,为利甚博。”

开元七年(719),张说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兼修国史。他再次上表论奏边事,主张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安抚和睦政策,说用兵不过是迫不得已。后可突于立李失活的族弟郁于为国主,并遣使请罪。玄宗即册立郁于,唐与契丹的纠纷终于圆满解决了。

开元八年(720)秋,朔方大使王晙密奏:原突厥降户勾引突厥,谋陷军城,因诛杀殆尽。此事引起了散居在大同、横野军附近的拔曳固、同罗诸部的恐惧不安。为了平息事端,张说仅率20从骑、持节去各部安抚,晚上还住在他们帐中。拔曳固、同罗诸部听到后深为感动,“由是遂安”。

开元九年(721)四月,原突厥降将康待宾诱使诸降户反叛,一度攻陷了兰池六州。诏令王晙率兵讨伐,并令张说知经略。康待宾暗中与党项通谋,不仅攻破了银城、连谷,还占据了粮仓。张说率马步兵一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袭击,康待宾等大败而逃。张说率军乘胜追击,当追到骆驼堰时,党项部反戈。张说招抚党项流散人员,使各安其业。讨击大使阿史那献以为党项反复无常,请全部诛杀。张说制止了这一滥杀的做法,说:“王者之师,当讨叛柔服,岂可杀已降邪!”即奏请设置麟州,“以镇抚党项余众”。同年九月,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元十年(722),诏命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视边防,处置兵马。这时,康待宾余党庆州的方渠康愿子反叛,自立为可汗,劫掠牧马,西渡黄河出塞。张说率兵追讨,至木盘山擒获了康愿子,并俘虏三千人。为了防止这一带的突厥降户再次骚乱,张说议请将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余人强行迁往中原的许、汝、唐、邓、仙、豫等州。这样,朔方之地,空荡无人。张说因功赐实封二百户。

历经边陲数年,张说熟知边防事宜。当时沿边各镇兵多达60余万,他以时无强敌,奏请精减兵员20余万。玄宗对裁减三分之一有些犹豫。张说解释说:“臣久在疆埸,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防农务。”

建立募兵制。开元十一年(723),张说向唐玄宗建议建立雇佣兵制,着手对府兵进行改造。当时诸卫府兵,成丁入伍,60岁免役,其家又不蠲免杂徭,渐渐贫弱,大都逃亡。先天二年虽然有所改革,规定25岁入伍,50岁放免,屡次征镇者,则十年免役。但实际上徒有此令,并未能付诸实施。因此这时府兵之法日渐破坏,番役更替多不按时,卫士逃匿,宿卫之士无法得以保证。鉴于这种情况,张说建议,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玄宗同意募兵,不过十几天,即得到精兵13万人,“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张说的精减边兵、改革府兵,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政治改革与文治之功。开元十一年(723),张说进为中书令,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贞观之后,中书省权力渐重。武周时期裴炎由侍中改任中书令,为便于政务推行,迁政事堂于中书省,但仍是宰相议政之所。张说任中书令后,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列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同时,政事印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改制,使政事堂有其所辖部门与属官,由宰相议政之所变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

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政治升平,进入盛世。好大喜功的玄宗粉饰文治,特置丽正书院,聚集文学之士,或修书,或侍讲,以张说为修书使总领其事。由于文学之士受到宠遇,其供给也十分优厚。中书舍人陆坚以为他们“无益于国,徒为糜费”,欲上奏罢免学士。张说反驳其言,说:“自古帝王于国家无事之时,莫不崇宫室,广声色,今天子独延礼文儒,发挥典籍,所益者大,所损者微。陆子之言,何不达也!”玄宗听到后,“重说而薄坚”。

开元十三年(725),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定书院官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张说以宰相为学士知院事。他虽然地位显赫,却很谦逊。玄宗欲授任张说为大学士,他推辞说:“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后来在集贤院举行宴会,照旧例,官位高者先举杯,张说打破陈规,对诸士子说:“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于是,众学士一起举杯同饮,一时传为佳话。张说雅重词学之士,善于用人之长。当时,在文学上有造诣、有名声的韦述、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羲、孙逖、王翰等“常游其门”,赵冬羲兄弟六人,韦述兄弟六人并词学登科,张说极口称赞:“赵、韦昆季,今之杞梓也。”

张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时无人企及。他一生著作宏富,除了参与修撰《三教珠英》、主持改撰《开元五礼仪注》以外;还主持编撰了《大唐六典》。同时又奉玄宗之命,与他人一起类集要事,为诸王子习读而编写了《初学记》30卷。后人收集整理他的诗词、文赋、表奏、碑文、墓志等总成文集30卷。

协助唐玄宗封禅泰山。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的第六位皇帝,在位44年。即位之初,唐玄宗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使唐朝继“贞观之治”之后又出现了“开元盛世”。为了歌颂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展示唐朝的综合国力,张说上书力请唐玄宗东封泰山,玄宗欣然首肯,公元725年12月16日,唐玄宗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且让张说担任了封禅使。

唐玄宗皇帝东封泰山出发时,其场景远远望,去就像彩云绣锦,浩浩荡荡,单仪仗队前的马队,就是由各色不同的1000匹马组成,交错排列。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封禅,玄宗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洋洋千言的唐摩崖碑。

三、张说的历史故事

作为一代名人,民间流传有其许多的故事。

著《钱本草》以喻世人。金钱的本质是什么,人类都在不断的思考并有许多的答案。张说认为:“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国邦,畏清廉。”也可以“污贤达”。对个人来说,钱的作用是“采泽流润”还是“令人霍乱”,无非是取之于使用者的态度。为此,他提出了对待财富的7个原则:“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为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智伤神,切须忌之。”

不做伪证显示人格。长安三年(703),张说入朝为官时,武则天的两个内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权倾朝野,满朝文武都十分惧怕,惟有“硬汉之称”的宰相魏元忠例外,张氏兄弟对其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在武则天面前诬陷魏元忠谋反,说他与人私议“武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武则天一听,龙颜大怒,要把魏元忠打进了死牢。为了进一步坐实此事,武则天准备亲自审讯,并且要张昌宗两人当面揭发。张昌宗心虚,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张说,并胁迫让张说作伪证,许诺说,只要答应,将来一定委以重任。

第二天,武则天召集太子和众位大臣审讯魏元忠。当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时。魏元忠喊冤,两人争论了半天毫无结果。这时,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武则天问:“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张说还未开口,魏元忠就高声喊道:“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回答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一看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别去管他,快来作证。”这时,张说回禀武则天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诬证之耳!”

武则天听了之后,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张说抓起来。

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据理反驳,并说:“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最后虽然张说被无辜流放于岭外,但是此举动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审理谯王李重福案以显办事果断。景云元年(710),唐睿宗即位,张说迁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这年秋天,谯王李重福潜入东都,欲谋夺皇位。兵败后,东都留守捕获了其党羽数百人,审讯多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张说前去审理,张说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夜之间便捕获了谯王的主谋张灵均、郑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张说办事干练,深受睿宗的嘉奖,称赞他说:“知卿按此狱,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岂能如此?”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是东宫侍读,护太子剖疑问。唐玄宗李隆基居东宫为太子时,张说为其侍读,备受亲近礼敬。当时太平公主交结朝臣,朋比为奸,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据史料记载:唐睿宗对待臣说:“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大臣们一听,大为震惊,纷纷要求皇帝调查此事,并加以警惕。但是侍臣们也明白,此事显然是旨在离间挑拨父子关系,以动摇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惟张说直言不讳地说:“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睿宗听后十分高兴,即日下制皇太子监国。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从而为太子李隆基地位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睿宗虽然退居为太上皇,但仍控制着朝政大权。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权势继续干预政事,变本加厉地谋害玄宗。她恨张说不趋附自己,便奏请睿宗,将他贬为尚书左丞,并出为东都留守。张说熟知太平公主怀有异谋,遂遣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史称“张说独排太平之党,请太子监国,平定祸乱,迄为宗臣。”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后,玄宗即拜张说中书令,封燕国公。

张说一生曾三任宰弼,擅长文学。一生掌文学之任30多年。既有文治之功,也颇有武略,可谓文武兼备,史家称赞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