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

《套中人》是俄国小说巨匠——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做别里科夫的怪人,不管是否下雨,他都要穿鞋套带雨伞;不管天气冷暖,他都要穿着大衣,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不管世界怎么改变,他都固执的用自己陈旧的规则去应对世界。最后,这个可怜的套中人,因为接受不了改变,郁郁而终。

在文中,别里科夫是一个极端的套中人,他的行为和思想都十分愚蠢,很多人读完《套中人》都会嘲笑别里科夫,初次读完我也是这样的心态,但是细读之后,我才发现,别里科夫不过只是“套中人”中的一个。

契诃夫的《套中人》,并不单单是为了让我们看一个“怪人”是如何怪,其实他是借此向我们传递这么一个道理:普罗大众,如果不愿意接受改变,都有可能活成可笑、可悲的套中人。

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1)

套中人

活在“套子”里的悲剧

这世上有不少性情孤僻的人,他们就像寄居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想要躲进自己的硬壳中。

在《套中人》中,别里科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寄居蟹,也正是因为生活、思想上的自我封闭,导致了他最后死亡的悲剧。整篇文章中,所谓的“套中人”,其实并不是只有别里科夫,而“套子”所造成的的悲剧,也不仅仅只有别里科夫的死。

文章最初出现的“套中人”并不是别里科夫,契诃夫对她的笔墨用的不多,但是正是她开始了“套中人”的主题。这个人便是村长的夫人——玛芙拉。

玛芙拉作为第一个出现的“套中人”,所造就的悲剧虽不及之后的主人公,但是却是很多乡村妇女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脑子不笨,身体健壮,但是一辈子都窝在了家乡的小乡村里,没有见过大城市,没有见过更广阔的的世界。

她将自己一生都耗在了一个小小的村子里,成了一只笼子中的小鸟,生在笼子,活在笼子,最后死在笼子,一生未曾见过笼子外的精彩,这就是套中人玛芙拉的悲剧。

相较于玛芙拉,别里科夫的命运更加悲惨,他一生都活在自己塑造的思想囚笼里,最后活活被自己逼死。

别里科夫是一个古板的老师,生活和日常服装都是一板一眼的,即便是晴天,他也要穿鞋套出门,暖和的日子里,他也要穿着他的棉大衣,而这些怪异的行为全是因为他看不惯当下的生活。

现实生活总惹他生气,让他害怕,令他惊恐不安,并且,也许为了替自己的担惊受怕、替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进行辩护,他总是赞美过去,赞美以前从未有过的事物。

为了逃避自己所不喜欢的现实,别里科夫选择将自己装进“套子”中,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别里科夫都希望将自己与现实隔离。所以,他总是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断批判当下,而赞美过去。

但是,现实的生活总是朝未来发展,而不是朝过往发展,这意味着现实的改变只会越来越多,别里科夫所要隔离的事物也越来越多。

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2)

正是因为如此,当别里科夫爱上了一个姑娘的时候,不愿改变自己的别里科夫开始感到痛苦。

他企图尝试新的体验,但是又不愿意接受改变,在“改变”和“不改变”不断的纠结中,他最后选择了“保持原样”。如果只是这样,别里科夫或许会在套子度过一生,但是却不会因此而死。

他的死亡,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套子中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来自他不愿改变自己,却试图将别人变得和他一样。这种矛盾给别理科夫带来了痛苦,也让别人开始嘲笑他,最后这个活在套子里的男人,因为这个矛盾郁郁而终。

从一开始,别理科夫就在一点一点给自己画圈,这种画地为牢的方式,让别里科夫越活越痛苦,在固执、死板的思想中,他的圈子越来越小,当圆圈小成一个点的时候,也是造就了最后的悲剧——死亡。

别理科夫和村长夫人,在《套中人》他们都因为“套子”而发展成了不同的悲剧,但是只有他们俩是活在套子里的人吗?其实,并不止有他们,所谓的套中人其实象征着那么一类人——不愿踏出舒适圈的人,而舒适圈便是“套子”真正的含义。

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3)

不愿走出“舒适圈”,人人都可能成为套中人

活在套子里的,并不只有别理科夫和玛芙拉,套中人其实无处不在,契诃夫在文中就已经给出了提示,他在文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串令人深思的问题:

难道说我们住在城里,待在闷热、狭小的空间里,写那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纸牌——难道这不是套子吗?我们一生都在应付那些游手好闲、胡搅蛮缠之徒,都周旋于那些愚蠢、无聊的女人之间——难道这不是套子吗?我们自己胡说八道,也听别人讲各种废话——难道这不也是套子吗?

所谓的套子,正是符合了我们当下很主流的一种说法:舒适圈。活在舒适圈里,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不去做出改变,越活越局限的生活方式,便成了我们心灵上的套子、囚笼。

在认知心理学上,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分成三个层次,从内到外依次为:舒适区、成长区(学习区)、恐惧区。

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4)

三圈理论

舒适区内,我们的生活质量虽然看似很高,但是就如同温水煮青蛙,水温慢慢上升,水里的青蛙却一动不动,最后只会死在了煮沸的水中。而恐惧区又是远大于我们自身能力的区域,过于残酷的目标和不符合的能力,也终将只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所以,只有处于成长区,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慢慢改变自己,才是最持久、高效的成长方式。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创业的人生观》就谈过自己对“成长发展”的看法:

所谓成长发展,就是要有很多东西不断发生,然后变成繁荣的形态,也可用“日日新”这句话来代表。意思是说,旧的东西逐渐灭亡,新的东西不断诞生。

契诃夫的《套中人》中,玛芙拉,习惯了旧生活的环境,而不去改变,最后一辈子都窝在了同一个小村子里;别里科夫,习惯了旧生活的思想,而不去改变,最后因为新、旧的矛盾,郁郁而终;日复一日的人们,习惯了旧生活的平淡,而不去改变,最后终将变成可悲的套中人。

当一个人固步自封,拒绝了改变,拒绝走出舒适圈,这种“拒绝”的生活态度,迟早会幻化成了套子,而套子里的人,终将会活成一个个不同的悲剧。

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5)

勇于改变,撕碎生活的“套子”,活出新生

《套中人》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两个旁观者——布尔金和伊万通过回忆拼凑的,这两个讨论者,究竟代表着什么呢?初读之时,我只是单纯的认为,他们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而已,但是再读之时,我才恍然大悟,所谓的两个旁观者其实就是现实中的读者。

他们就和看故事的我们一样,在读完《套中人》之后,会嘲笑别里科夫套中人的生活,嘲笑这种荒唐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么一个问题: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套中人?

但是,在意识到问题后,文中的两个旁观者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布尔金在略微的感慨后,选择了呼呼大睡,忽略这个问题,而伊万则是焦虑的睡不着觉,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套子”一样的生活。

十来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而伊万·伊万内奇则一直在辗转反侧,不停地叹息,随后他又起身,到了外面,在门口坐下,抽起了烟斗。

从这个角度看,《套中人》一共呈现了三种角色:没有察觉问题,一直活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和村长夫人;发现自己活在套子里,感慨后回到套子的人——布尔金;发现自己活在套子里,决定撕碎套子的人——伊万。

正如前面所说,《套中人》中的“套”,实质是一种舒适圈,只有走出舒适圈,才是撕碎套子最好的方式,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改变”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有的改变都需要勇气,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伊万才会焦虑的睡不着吧。

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6)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就是因为缺乏勇气,无法接受改变,最后选择了自杀。

老布在监狱中度过了大半辈子,对于一个被困了半辈子的人而言,重获自由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老布却自杀了,只因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心灵上的依赖。将监狱当成了自己舒适圈的老布,没有勇气去面对新的环境,所以离开了监狱的他,最后因为接受不了、适应不了改变,而选择了自杀。

所以,要做出改变,要撕碎束缚我们的套子,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勇气。当我们敢于尝试、敢于接受改变,踏出第一步,才能开启新的生活。

人生哲学套中人(套中人:温水中的青蛙)(7)

老布

勇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改变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累积改变的勇气。我们不必一下子就逼迫自己开启全新的生活,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慢慢开始改变:比如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剪一个从没剪过的发型,或者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城市,勇气和接受改变的能力自然会渐渐变强。

美国作家尼尔·唐纳·沃许说过:“真正的人生始于你走出舒适区。”

舒适圈的存在,是对新生活的阻碍。因为舒适圈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状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套子,将我们套在其中,但是套子里的新鲜空气会越来越少,如果不走出套子,我们终将会自己将自己“憋死”。

走出舒适,撕碎套子,勇敢的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见证人生的美妙,我们终会活出我们想要的模样。

END

我是阿灰,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账号:阿灰读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