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

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

欧阳中石

人们临习楷书,多从唐朝诸碑开始,尤其以颜、柳、欧诸帖入手者多;其实唐碑中还有很多,如虞世南、褚遂良、敬客等人的字也有很高成就。而且,正因为它们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反而显得有一些脱俗之气了。不过,在他们之间总还是“共性”为主,离不开唐人的法度、气质,这是时代的特色。为了使自己的字得到更大的丰富,在学习进程中发生新的变化、质的飞跃,则必须向另外的情境中去寻觅新的营养。至于唐以后的楷书,都是唐楷的遗绪,甚至直到清朝中叶,一直未见新的开拓。如果想更上一层楼,则必须向魏碑的领域去作新的探求。

“魏碑”,原指北魏拓跋氏一个时期及所领属一带等处的诸刻石而言。其实,与此约相同时的南北六朝中,各个地方都兴起了这么一种非隶非隋、唐楷书体制的书体。固然,她们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究其型体,都以北魏之书体为基本型体。稍早一点的隶意较重,晚近一点的隋唐楷法的端倪已见。当然北魏诸名碑是为典型。沿袭下来,只要写这种风貌的字便都笼统地称之谓“魏碑”了。如唐颜师古的《等慈寺》,北京房山云居寺唐代僧人静腕和尚的写经,河南新安张钫所集《千唐志》,以至于赵之谦等人的字,都是以魏碑为规范,都是写的魏碑。所以,“魏碑”已经是一种楷书中的书体。不能单单以时间为规绳了。

图一

图一:

① 开始自笔画之外空中入笔;

② 此处稍按微顿;

③ 此处转毫;

④ 收笔时下侧先行;

⑤ 此处微顿转锋向右下行笔在后;

⑥ ④⑤两侧笔锋④先⑤后最后都集于⑥。如果拢毫困难,可将笔管微拈,内转(即拇指向下,中指向上微微一转),便可拢毫收笔。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

图二

图二

①前一笔收笔处,从此处径直空行至② 处,笔锋着纸;

③此处转锋向右。 从①至②,必须径直空行,切勿上下动摇;否则,两笔不能衔接。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2)

图三

图三

上①从左上斜向右下入笔,不必从笔外远处来,直接入笔即可:

上②至此处微顿;

下①直接从左向右入笔;

下②③锋分上下两侧,中锋行笔;

上③为上侧锋;

上④为下侧锋,下侧锋外之笔画为笔腹所成;

上⑤拢毫收笔于此。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3)

图四

图四

①笔画外起笔处;

②入笔处;

③ 顿笔:

④转毫向下。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4)

图五

图五

左①笔外起笔处;

左②入笔,

左③顿笔:

左④转毫向下,转毫时速度当稍快。

右①入笔;

右②顿笔处;

右③由于转毫向下过慢,为笔锋扫出的情况。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5)

图六

图六

①笔外起笔处,

②入笔:

③按笔;

④转毫:.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6)

图七

图七

左①开始拢毫,绝不作顿笔;

左②右侧锋右展,沿笔腹而下;

左③左侧锋先行,向右归,右侧锋慢行;

左④收笔于此;

右①右侧锋自然而下;

右②③自然顺势上提收笔。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7)

图八

图八

左①开始向右侧拢毫:

左②右侧锋与笔逐渐归并;

左③右侧锋归至③处收笔;

右①自然顺势,左侧锋、右侧锋及右侧笔腹一同收归于①。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8)

图九

图九

①承前笔来,至此,从笔锋轨迹看正如藏锋;

②承前笔右侧锋变作下侧锋;

③翻笔向右;

④⑤上侧锋逐渐先行,下侧锋至⑤下按略顿,拈管,上侧更先行,下侧再慢,以便拢毫;

⑤收笔,上侧锋微向下扣。

~三石编辑

北魏·元倪墓志: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9)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0)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1)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2)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3)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4)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5)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6)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7)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8)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19)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20)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21)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22)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23)

点击阅读:一、欧阳中石:楷书的书体极多,学哪个?或先学哪个后学哪个?怎样学法?有魏体元素:二、达情抒性为书法创作的第一要旨

魏碑的墓志临写(浅谈魏碑元倪墓志的临习)(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