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

1944年,李四光卧病在床,一个陌生人冒雨来看他:我是周恩来!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1)

得罪蒋介石

1944年对李四光来说,是非常不顺的一年。

这年8月,日军进攻广西,李四光被迫把地质研究所从桂林搬到贵阳,又辗转搬到重庆,他身体本来就不好,一路颠簸,健康状况变得更差。

到重庆后,蒋介石如获至宝,他对李四光一直极为欣赏,在南京的时候就想拉拢李四光装门面,但李四光从来不为他站台。这次听说李四光主动到了重庆,喜不自胜,立即请李四光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李四光想也不想,一口回绝。

蒋介石不死心,又指使宋子文出面拉拢。宋子文知道李四光曾留学英国,在那里做过多年研究,在英国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很高的声望,于是请他出任驻英大使。

对宋子文,李四光也没给什么好脸色,他说:“我是和石头打交道的,没有外交才能。”

蒋介石经常举办学术界的宴会,从来都把右手边的第一个座位留给李四光,但巧的是,每次宴会都碰上李四光外出考察,他从来没有出席过。

李四光这样“不识抬举”、不给面子,接连得罪了蒋介石和宋子文这两大权贵,李四光知道接下来自己不会有好果子吃,但对科学的热情使得他根本没工夫考虑这些,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科研和教学上。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2)

周恩来雨夜来访

8月,号称“火炉”的重庆炙热难耐,李四光每天的时间安排也变得单调起来,他每天早上先把夫人安顿好,最近一段时间夫人身体不好,已经卧病在床很久了,他把夫人一天的食物准备好,然后急急赶到重庆大学上课,下午再到地质所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晚上回到家,除了照顾病妻和安排家务外,还要熬夜到很晚撰写他的专著《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过度的劳累、对时局的忧心、原来就不太好的身体使李四光感到身心疲惫,有一天上午,当他照常去重庆大学教书时,感觉到天旋地转,眼前一黑,就一头载倒在路边。

经过医生抢救,李四光才慢慢苏醒过来。他患的是心绞痛,医生告诫他不可以吸烟,不可以着急上火,必须卧床静养,不能继续工作。

李夫人看到李四光病倒,一急之下,血压升高,病情就更加严重了!

夫妇两人同时患病,女儿又不在身边,能够照顾他们的只有李四光的学生了。

李四光躺在床上,看着虚弱的夫人,想着日益严重的时局,忧心中国的命运,更担心他这些年轻有为却不谙世事的学生,自己又不能照常工作……重庆的夏天闷热多雨,李四光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沉闷憋气。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3)

李四光本来要在即将召开的地质年会上发表新论文《中韩沿海之陷落与大陆破裂》,如今不能正常写作,他只能躺在床上口述,请他的学生帮他整理成文。

夜深了,窗外风雨如骤,李四光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长叹一声,不觉吟出: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时有人敲门,李四光开门一看,两个年轻人先进来,后来跟着一个中年人。两个年轻人殷勤地向李四光问好,后面的中年人脱掉雨衣,握着李四光的手,热情地问候:“李先生近来好些吗?”

李四光看着这个中年人,听他口音似乎是江苏一带人,浓浓的眉毛,双目炯炯有神,似乎是在哪儿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中年人自己介绍道:我是周恩来!

李四光顿时呆住了,他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周恩来会亲自来看他!

周恩来坐到李四光的床边,说:“刚才在《新华日报》社,听到教育界一位朋友说,李先生和夫人正在患病,顺便来看看你们。”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4)

李四光这个名字的由来

李四光原来并不叫李四光,他的本名叫李仲揆,父亲是黄冈一名落魄秀才。

他在14岁时听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省城开办高等小学堂,吃住免费,就去投考。张之洞是开明官僚,深得慈禧太后宠信,是著名的洋务派。

李仲揆借了路费来到省城武昌,投考高等小学堂,买了报名表坐下来就填,也许是一时紧张,也许是一时兴奋,在姓名一栏写了个“十四”,把年龄当名字填上了。

填错了表的李仲揆心想坏了,手心都出了汗。

但他实在不舍得花钱再买报名表,思索片刻,他提起笔来,把“十字”添上几笔,变成了“李”,“十四”就变成了“李四”,但总不能叫“李四”吧,多难听啊。于是,受“光被四表”的启发,他又在名字后面加了个“光”字,就这样,14岁的李仲揆就变成了李四光。

以后名震中外的大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此诞生了。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5)

最年轻的同盟会员

李四光是典型的学霸,又勤奋又努力,而且还有才,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这样的人才老天爷是不可能不垂青的,于是,他得到了到日本留学的机会。

李四光选的专业是造船,因为十年前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就是败在日军的联合舰队手中,才导致了丧权辱国的“马头条约”——李四光当时认为,船造好了,国家就富强了。

在日本,他不仅结识了孙中山,还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会员。

1905年8月20日,李四光受到孙中山的单独接见,孙中山对他说:“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在日本一待就是六年,回国后,回到武昌当老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建立,李四光因为是同盟会会员,又在日本学习了六年实业,因此被任命为实业部长。

这一年李四光22岁。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6)

改选地质专业

年轻的李四光当上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之后,雄心勃勃,制定了发展实业的“一揽子计划”,还陪同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在武汉三地视察。

但好景不长,孙中山为实现当初的约定,在清帝退位之后,把临时大总统让给了袁世凯,失望之余的李四光也跟着辞职,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官费深造。

这一次,李四光选了地质专业,经过前段时间的挫折,他明白,造船救不了中国,“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工”

在英国,李四光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只要有空,就骑着这辆旧摩托车到野外进行地质考察。有一次,李四光连人带车摔到山沟里,他爬起来一看,人和车都没事,立即高兴起来,又骑上车上路了。

这一次,李四光继续他的学霸之路,甚至深入到矿工里,下到暗无天日的矿井中了解实际地质问题,腿生了疖子也不肯去医院,最后疖子严重了,李四光为省钱就自己给自己做手术,用消过毒的剃须刀片把疖子剜了下来——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打麻醉药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一旁协助的好友丁西林看得目瞪口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学霸李四光获得硕士学位,他谢绝了导师留校深造读博的美意,毅然回国。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7)

伯明翰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蜓科》

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期间,接到老友蔡元培的来信,邀他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

在北大期间,为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李四光开始深入研究“蜓科”。

所谓蜓科,就是一种微古生物,状如纺锤,在中国古汉语中,“筳”就是纺锤的意思。李四光别出心裁地用了“蜓”这个词,既有“筳”的意思,又加了虫字旁,代表这是一种远古的微生物。

这种东西非常微小,要看清它的结构,必须把化石磨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李四光就这样日复一日磨片和观察不同化石中的“蜓科”,根据“蜓科”内部不同结构的蜂窝状排列的小格子,来判断它们的进化阶段,进而判断化石层所处的年代,考察这些岩层的分布趋势,最终得出煤矿分布的规律。

最终,李四光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北部之蜓科》,这一论文解决了长期争论不休的中国北部石炭纪含煤地层划分问题,对世界各地的地层划分也有重大影响。

同样是因为这篇论文,李四光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博士学位。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8)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

很多欧美地质学家在中国考察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没有冰川。

所谓冰川,就是指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并没有发生在中国,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国找到任何冰川遗迹。

但李四光对这个结论非常怀疑,因为他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已经看到了一些遗迹,应该是“冰河世纪”留下来的,这些遗迹分布非常广泛,从太行山到庐山,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他收集了很多冰川条痕石。

但他把这些冰川条痕石拿给欧美专家看时,得到的却是轻描淡写地回复:李希霍芬是德国有名的地质专家,在中国做了30多年考察,都没有发现冰川……

李四光强忍着不快耐心地把条痕石拿给他解释,结果此人不耐烦地说: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发现!

李四光一听,二话不说,抱着条痕石出了门,他要证明冰川在中国的存在,要证明外国人的东西不见得全是对的,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9)

1922年,李四光的论文《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在伦敦发表。

随后,李四光带领他的学生无数次长途跋涉,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寻找和研究冰川遗迹。

后来,在其他科学家的协助下,李四光邀请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到庐山参加冰川遗迹研讨会。

李四光带领大家登上小天池,对外国专家说:“先生们,请看冰川流动造成的U型谷。”

尽管证据就在眼前,很多外国专家睁眼说瞎说,就是不肯承认冰川作用的存在。李四光对他们的质疑做了解释,令对方哑口无言,但他们就是不承认李四光的正确性。

有些有良知的外国学者悄悄对李四光说:“这在我们国家,就是冰川的遗迹。”

有位坚持中国无冰川论的学者,拿到了李四光的研究成果,跑去西康找到了一些冰川遗迹,就著书立说,硬说他在中国发现了冰川遗迹——结果在学术界大丢其脸,因为大家已经公认中国最早发现冰川遗迹的正是中国人李四光!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10)

如果你敢当政协委员,就把你扣留在国外

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自从在重庆周恩来深夜来访之后,他就一直心系即将成立的新中国。

有一次在南京,纪念蔡元培诞辰的报告会上,李四光正在做报告,突然间只听“咔嚓”一声,坐在前排的一位权贵“噗通”一声倒在地上,原来他坐的椅子散架了。

李四光一看,摔倒在地的正是蒋介石的亲信、曾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和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李四光即兴发挥,大声讲道:

“比如现在,一把椅子坏了,摔下去一个人,这是椅子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要研究这把椅子的种种条件。这就是因为椅子已经腐朽了,再加上人的压力,它就非垮不可!”

在场所有人都听出来了,他表面上说的是椅子,实际上却指的是蒋家王朝!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的时候,朱家骅命令地质研究所迁到台湾,地质所代理所长俞建章电报请示李四光的意见(当时李四光已经在英国),李四光立即回电说:“南京如发生战争,切切不可远行。详函告。”

在随后“详函告”的信中,李四光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新中国,把地质所的仪器和资料都搬到地下室妥善保存,并非常周到地叮嘱大家:“我的薪水尚存所内,可买粮米为同事们备用。”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11)

李四光是应邀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大会的,他于12月和夫人一起达到英国,当时他们的女儿正在李四光的母亲伯明翰大学读书,这样一家人可以久别重逢。

不久,在中国留英学生总会举行的年会上,李四光再次当众表达了他对新中国的向往:“我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

在此期间,李四光又获得一件殊荣,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

但这同回归新中国比起来,对李四光来说都是小事。

其实半年前的4月份,周恩来就托郭沫若带给李四光一封信,希望他早日回国,可惜当时受战争的影响,从欧洲到中国的船票必须提前一年购买,导致李四光回国的计划不得不延后。

正在李四光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老友的来电顿时让他感到深陷危险之中。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12)

本来李四光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新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但他的老朋友凌叔华和陈源夫妇给他打电话,说是他们得到消息,如果李四光接受政协委员一职,国民党驻英大使馆就要扣留他,他必须公开声明拒绝和新中国合作。

面对可能到来的危险,李四光并没有慌张,为了迷惑敌人,他决定一个人先离开英国,临走之前,他给驻英大使郑天锡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立场,并奉劝郑天锡也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李四光刚走,国民党的人也到了,他们给李四光送来5000美元。李四光夫人拒绝接受这些钱,并把李四光的信交给他们。

李四光到达欧洲大陆之后,立即写信给妻女,通知他们到巴赛尔会合,巴赛尔位于法、德、瑞三国交界,是瑞士第三大城市。

李四光一家人在巴赛尔会合之后,辗转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最后从热那亚上船,踏上归国之路。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13)

主席!总理!我认为我国天然石油的前景是很好的!

李四光回国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北京饭店来看他,两人久别重逢,都十分高兴,尤其是李四光为周恩来百忙之中抽空来看望极为感激。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地质之光》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过了几天,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也来看他。

更令他兴奋的是,在一个中南海举行的石油工作研讨会上,李四光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当他握住毛泽东这双扭转乾坤的大手时,顿时热泪充满了眼睛!

这次会议是讨论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因为“一五计划”已经展开,石油工业在“一五计划”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这是当时能够开采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在周恩来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中国的石油短缺情况之后,毛泽东说:“现在就要认真研究一下:天然石油的远景在我们这里到底怎样?”

毛泽东话音刚落,李四光马上说:“主席!总理!我认为我国天然石油的前景是很好的!”

毛泽东问他:“外国的学者,也包括我们的某些学者,多少年来,几乎一致认定,只有海相地层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而我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李四光胸有成竹地说:“我认为,外国人的那套理论在我们这里可以搁起。”然后,他详细解释为什么那套理论站不住脚,他说,石油有无,不在于海相、陆相,而在于有无生油和储油的条件。

最后,他拿出自己绘制的草图,告诉领导人们:在新华夏系的沉降带,有良好的储油远景!

李四光爷爷是(李四光卧病在床)(14)

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在1956年铺开,一支支石油勘探队奔赴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柴达木盆地,基本方向是:从东北平原,经渤海湾,再到华北平原,往南到江汉平原和西湖盆地……

李四光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不得不到大连、青岛和杭州休养。

在此期间,他接到学生送来的考察报告,在一些勘察目的地的地层中,发现了储量惊人的储油区,李四光激动得老泪纵横。

在这段他休养的过程中,周恩来四次前来探视,并提到了他的入党问题。

1958年12月,经何长工和张劲夫介绍,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9月,松辽平原传来捷报,第一口探井大量出油!消息传出,整个中国变成欢乐的海洋!李四光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看到中国的石油工业正式起步,解放前中国只有玉门油田这个影响有限的油田,如今,一切都被颠覆了。

松辽平原的这个油田就是大庆油田。

再后来,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相继被开发,中国贫油论的帽子被李四光和他的同事们彻底扔进了太平洋。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