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慢病随访系统(重庆万盛银发族)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

立冬过后,几场降雪让万盛寒意更浓,但寒冷的天气并未影响老年人的健身热情。

每天,不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漫步全区的广场、公园、体育场馆,随处可见休闲健身的老年人。他们或伴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或气定神闲地打太极拳,或在体育器械上舒展筋骨,或做着各种自创的健身体操等,在运动健身中释放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为冬日的盛城增添一道别样风景。

重庆慢病随访系统(重庆万盛银发族)(1)

老年骑行爱好者穿越青山湖。摄影:曹永龙

设施更完善 “家门口”健身

在白果坪湿地公园门球场,无论酷暑还是寒冬,81岁的娄方远老人每天都准时出现,整理好装备后,手握球棒,气定神凝挥杆对垒,小小门球在球场上翻滚、飞舞。

在万盛,像这样热爱健身的老年人十分常见。

在子如广场一侧,一个木制陀螺在地上飞速旋转,一名老人碎步移动,不时对着陀螺抽打一鞭,在“啪啪”的抽打声中,陀螺一直转动着。围观市民跃跃欲试,然而几鞭后就败下阵来。“这个陀螺有4斤,玩转它需要技巧和力量。”64岁的陈华元说,几年前,他因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住院,加上肩肘关节痛,便决定好好锻炼身体,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玩陀螺。“牛皮绳抽断了几根,我的身体也变好了。”他笑着说。

除了抽陀螺这种“力气活”运动,不少老年人也喜欢让人心境平和、身心舒展的太极拳、柔力球等运动。

64岁的胡再兰是一名退休教师。她告诉记者,教了一辈子书,忙碌惯了,退休后,整个人一下子闲了下来,感觉生活找不到重心,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

“柔力球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价值。”胡再兰说,柔力球看似简单,实则变化多样,和队友一起练习,健身交友两不误,退休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

如今,锻炼成了许多“银发族”的习惯,这得益于万盛健身场地、健身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已实现镇街全民健身广场、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健身路径工程“三个全覆盖”,共有体育场地833个,体育场地面积总量63.8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5年的1.37平方米增加到2.42平方米,居民“家门口”健身成为现实。

重庆慢病随访系统(重庆万盛银发族)(2)

气排球比赛现场。摄影:曹永龙

爱“泡”健身房 运动换健康

“退休后一直帮忙照顾孙子,后来孙子上学了,一下子空闲了,儿子便建议我到健身房锻炼身体。”家住海棠晓月小区的刘新云今年67岁,已健身4年。每天早上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刘新云便到健身房锻炼2个小时。“我一直比较虚胖,又患有高血脂,如今好多了,精神状态也很好。”他说。

如今,像刘新云这样喜欢“泡”健身房的“银发族”日渐多了起来。

工作日的白天,热浪健身俱乐部几乎都是中老年会员。

热浪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蒋棚介绍,这两年,来健身房运动的老年人多了起来。他们的锻炼强度不大,但比年轻人的锻炼热情要高,比较有规律,一周三至四次。

年近七旬的陈荣绪便是健身房的一员。陈荣绪一周去健身房四次,在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一个小时的柔韧性训练和力量训练。如今,老人不仅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充沛的体力也让他每天的生活更精彩。“我以前身体不好,做过两次手术,康复后决心锻炼身体。”陈荣绪说,科学锻炼让他重获新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消费观从原来的“能省则省”变为“花钱买健康”。他们逐渐意识到,锻炼是为身体投资,与其把钱花在看病吃药上,不如把钱放在健身上。

重庆慢病随访系统(重庆万盛银发族)(3)

老年健身爱好者在黑山谷景区打太极拳。摄影:曹永龙

线上“凑”热闹 开启“潮”生活

去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但这并没有吓退老年人的健身热情,反而让线上健身走进了老年群体。

疫情防控期间,区体育发展中心举办“一起来健身,拍视频,战疫情”活动,吸引了众多健身爱好者参与其中。今年67岁的张春山便是其中之一。

“每天晚上,我都跟着教练学健身,一边练习一边录制小视频,然后传到微信朋友圈,很多人给我点赞。”张春山说,现在,他也能像年轻人一样在网络上晒课“凑”热闹了。

受疫情影响,除了运动地点从公共健身场所转移到室内,2020年的许多老年体育活动也由线下搬到了线上。尽管如此,老年健身爱好者依旧热情不减。

“本来以为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可没想到,在2020年的一系列网络视频健身活动中,大家都踊跃报名,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区老年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贺卫凯说,去年,该协会会员参加2020年重庆市老年人健身球操女子组(规定套路十二套)网络视频交流活动,荣获优胜奖;参加2020年重庆市柔力球规定套路(第九套)网络视频交流活动,荣获优胜奖;参加“鲁滨逊杯”全国老年人持杖健走网络短视频交流活动,荣获二等奖……

这些线上活动,让老年人过了把网络健身瘾。“活到老、学到老,健身也要与时俱进。”贺卫凯说。

重庆慢病随访系统(重庆万盛银发族)(4)

老年人“家门口”健身。摄影:曹永龙

健身不打烊 “夕阳红”更美

融合台球运动之妙、高尔夫球之趣、棋类运动之精的门球运动,深受“银发族”欢迎。1994年3月,万盛经开区成立了门球协会。目前,该协会下辖2个基层门球协会,共有20支门球队伍、会员152人、裁判员46人、教练员40人。

年近90岁的吴明让是门球运动的忠实粉丝,积极参加区门球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我身体不太好,安了心脏起搏器,身体康复后,便开始打门球。”吴婆婆说,沾了门球的光,她不仅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伙伴”,而且身体也锻炼好了。

除了在门球场上挥杆,“银发族”还喜欢在气排球赛场上挥汗。

每周三,“夕阳乐”气排球队都会在万盛奥林匹克公园举行集体活动。

“气排球运动不激烈,适合中老年人。”68岁的江朝明说,他所在的气排球队由30余名50岁-70岁的中老年人组成,大家在微信群邀约打球,退休生活丰富多了。

如今,老年人体育队伍在万盛大地上遍地开花,全区建立了从部门到镇街的老年体育工作组织体系。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老年体育队伍70余支、人员1900余人。其中,万盛街道、东林街道拥有门球队、柔力球队、气排球队、太极拳剑队、广场操舞队(坝坝舞)、象棋队等老年健身队伍各10余支。其余各镇分别成立了健步走队、柔力球队、钓鱼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登山队等适合老年人健身的队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眼下,我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可以说,哪里有全民健身活动,哪里就有“银发族”的身影,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最美“夕阳红”的风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