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正宗大理粑粑(在云南这些粑粑)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云南人喊一声“粑粑”,就像长辈喊了一声你的小名,格外亲切宠溺。在云南人的认知里,所有他们喜欢的饼都叫粑粑。官渡粑粑、喜洲粑粑、丽江粑粑、摩登粑粑……就连饵饣夬这个并不太符合传统制饼工艺的米坨坨,就因为独有与偏爱,云南人硬是给它加上了后缀“饵饣夬粑粑”。

“粑粑”是云南人的土话,《昆明方言词典》解释说是“煎烤而成的饼子”。

云南正宗大理粑粑(在云南这些粑粑)(1)

丽江粑粑的所选食材和制作工艺大抵是这样:菜油、猪油轮番涂抹,擀成千层,馅为芝麻、核桃、瓜子仁,慷慨给糖,再加菜油于平底铸铁锅内,在栗炭火上慢慢煎成两面焦黄,最后外酥里软,甜腻至极。它的味道和能量,最能抵御丽江高海拔冬季的寒冷。

距离丽江约200公里的近邻大理,也有一种极负盛名的粑粑——喜洲粑粑,也称破酥,还有不少云南人直接称其大理粑粑。喜洲粑粑出自大理喜洲古镇。喜洲西倚苍山,东靠洱海,早在南诏迁移到洱海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的聚居地,也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时至今日,喜洲古镇还保留着明代、清代等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著名喜洲粑粑地,风情白族兼浓郁”是诗人的描述,“咫尺繁华,避世清幽”则是旅居客的皈依独白。

古朴安详的喜洲古镇制作出的喜洲粑粑,很好地继承了“母体”的气质,精湛、温润。喜洲粑粑口味有甜、咸两种。喜洲粑粑最讲究的是面料,必须得是老面,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上层炭火为猛火,下层炭火为文火,在做好的面坯上刷上猪油之后入锅烘焙,在烤制过程中反复刷几次油脂。出炉的粑粑色泽金黄,外皮香酥而内在绵长又层次分明,确有几分苍山十九峰十八溪的韵味。

坐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院落里,吃一块喜洲粑粑,就一盅罐罐烤茶,看苍山静定,听洱海绵绵,便是对于风花雪月最真切的体验。

从大理一路往东,就来到了昆明。昆明最有名的粑粑当属官渡粑粑,它在2009年被列入昆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官渡粑粑的前身是胡麻饼,早在清朝年间就已享有盛名。因发源地是昆明官渡,故有官渡粑粑之说。

官渡粑粑不放油脂,面团在发酵之后,充分擀压排除面团中的空气,包上芝麻、花生或者核桃等与白糖混合成的馅料,放于旋转的锅上烤烙。吃起来特有劲道,耐嚼,并且越嚼越香甜。正如明朝王彦泓的诗所言,“乱头粗服总倾城”。

正是这“乱头粗服”,却成为昆明人口中经久不衰的美物。

如今在官渡古镇,还有不少官渡粑粑专卖店,也能看见店铺门楣上悬挂着牌匾,上面写着“官渡粑粑技艺传承人某某”的字样,下面另挂了一块招牌,上书别名“眼镜粑粑”。颇为有意思的是,旁边还张贴着一张告示——“插队者价格翻两番”。

官渡粑粑最早是沿街叫卖的,如今在城中也还偶有遇到。老板骑着单车,座椅上放个盒子或者筐子沿街吆喝,“卖官渡粑粑啦、卖官渡粑粑啦……”每每这时,依然有人闻声而出,拦车购买。

在昆明,与官渡粑粑齐名的还有“摩登粑粑”。关于摩登粑粑的来历之说有很多版本,其中之一便来自著名作家兼著名美食家汪曾祺先生。他在《昆明的吃食》一文中说:“摩登粑粑只有凤翥街一家现烤现卖,西南联大的女生很爱吃。昆明人叫女大学生为‘摩登’,这种面饼也就被叫成‘摩登粑粑’,而且成了正式的名称。”

无论是雪山之下的丽江粑粑、蝴蝶泉边的喜洲粑粑,抑或是昆明的官渡粑粑、摩登粑粑……它们都拿这地方的人间烟火做了“馅儿”,把基因和血脉糅进了粑粑里,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最为朴实的粑粑依旧是云南人口中爱。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晓俊

图片:昆明规划建设微公号

责编:杨蓉 实习编辑:许妍茹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建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