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况(河南第一人口大县)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谓是古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文章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情怀,流传千年依然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岳阳楼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之所以能成为江南胜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居功至伟,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助力。

河南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况(河南第一人口大县)(1)

但是,实际上范仲淹一生从来没有去过岳阳楼所在的岳州即今岳阳。公元1046年10月,范仲淹时任邓州知州,根据好友滕子京送来的画作《洞庭晚秋图》,在距离岳州近千里之遥的邓州创作出了经典佳作《岳阳楼记》。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的邓州,即今河南省邓州市。

河南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况(河南第一人口大县)(2)

邓州市是河南省县级市,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市境西邻淅川县,北连内乡县、镇平县,东交卧龙区、新野县,南与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接壤。

穰县

夏朝时,夏朝第四任君主中康将儿子封在邓地建立邓国;商朝时,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邓国国都位于今市境内。周朝建立后,邓国仍然存在,春秋时期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邓国灭亡后,其国君后代就以“邓”为姓氏,成为邓姓的发源地。

楚国统治时期,于今市区设置穰邑,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此地后开始设置郡县,公元前272年,今市境内设穰县、山都县、邓县三个县,其中穰县治所位于今市区东南。

河南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况(河南第一人口大县)(3)

汉朝时,今境内穰县、涅阳县、冠军县、山都县、邓县等多县并存。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出生于涅阳县,即今穰东镇张寨村,其医术高超,创立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基本原则,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境内仍然多县并存,至南北朝末期仍有穰县、涅阳县、冠军县、邓县等县。北魏统治时期,公元497年荆州治所迁至穰县,管辖8郡41县,至北周时仍为荆州治所。

邓州

隋朝及唐朝前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今境内多县并存局面结束,至贞观年间仅存穰县。隋朝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荆州改置为邓州,邓州治穰县,此为“邓州”得名之始。此后一百多年间,邓州曾数次改为南阳郡,最终于公元758年复名邓州后稳定下来,五代宋金元延续不变,穰县一直是邓州(南阳郡)治所

河南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况(河南第一人口大县)(4)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邓州南阳人张巡为一代名臣,其孤兵死守睢阳,阻止了安史叛军进军富庶的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的钱粮赋税来源安全,死后被朝廷追封为邓国公,清朝时从祀帝王庙。

南宋末年,邓州人王坚为抗蒙名将,多次、多地击败蒙古汉国军队,在著名钓鱼城之战中,所部火炮击中蒙古大汗蒙哥,导致蒙哥受伤身死,延续了宋朝的国祚。

明朝建立后,穰县废而复置,最终于公元1381年并入邓州,今境属邓州直辖。邓州管辖新野、内乡、淅川三个县,清朝前期延续不变,雍正年间邓州降为不领县的散州(类似于现在的县级市)。

中华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邓州改为邓县。新中国成立后,邓县先后隶属于河南省南阳专区、南阳地区。1988年11月,邓县被撤销,改设县级邓州市,1994年改属地级南阳市管辖至今。

河南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况(河南第一人口大县)(5)

邓州市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下辖3个办事处、18个镇、6个乡,全市常住人口136.6万人、户籍人口180万人。邓州地处中原腹地,位于南北交通孔道,是防守荆、襄的外围战略要地,历史上曾有六次险些成为迁都之地。

邓州历史悠久,自公元前272年置穰县、邓县算起,距今已有近2300年建县历史。南北朝至明初800多年间,穰县一直为州、郡治所,是南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邓州”始设于隋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时间跨度长达1300多年。民国初年邓州改为邓县,新中国成立后又于1988年改为邓州市,目前的邓州虽说距离历史上的辉煌差距巨大,但至少在政区名称上恢复了古时气息。

对于邓州,大家什么印象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