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

美食专栏作家、《风味人间》的顾问小宽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身边的异乡》(可戳),讲了北京那些不为人知的“城中村”小馆。

比如十里河做建材生意的莆田人喜欢去哪家地道海鲜小馆,大红门做食材生意的温州人为什么扎堆去“迎春面馆”吃三鲜面,或者东南四环的垡头的一个四川大院,院子里的中建食堂,腊肉香肠泡菜都是从四川带来的,等等…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2)

▲ “迎春面馆”的三鲜面*福桃九分饱

这样的场景其实每天都在无数城市上演:

上海火车站附近做外贸的潮汕人多,于是那里的潮汕馆子和打边炉会很不错;宁波有一批外地打工的贵州人,所以晚上可以吃到正宗的烙锅;“小商品帝国”义乌则更为国际化,阿拉伯烤肉几乎夜夜门庭若市。

至于其中最值得体验的地方,应该是香港。

从19世纪开埠以来,这座城市当过殖民地、也借着时代的机遇,一跃成了世界级的金融中心。 这个过程中,华洋杂处。从广东人、福建人、江浙人、山东人,到泰国人、印度人、菲律宾人,各地移民涌入这座城市,也带来了自己的饮食习惯,种类丰富到眼花缭乱。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3)

▲ 香港开埠之后兴建街道*qq

寸土寸金的香港餐饮行业竞争压力大,于是这些移民从来不敢丢失自己的危机感,餐厅水平总体保持的不错。只要你胃口足够好,你的口腔可以在一个小时内环游全世界。

新界:疍民与客家人

香港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在闭关锁国的年代并不为人所知。

从宋元年代开始,“四海为家”的客家人开始逐步到新界元朗、大埔等地开垦农田,而常年居住在水上的“疍民”则开始定居在香港大屿山和大澳岛一带。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4)

虽然英国人,广府人,潮汕人,外省人在之后相继来到香港,他们大多居住在港岛和九龙一带,对于生活在新界的客家人和疍民并没有太大的冲击。反而有越来越多客家人和疍民迁徙到港岛和九龙,也将他们的饮食习惯带了过来。

客家菜以味道浓厚咸香著称,其中最著名的餐厅是拥有三十年历史的泉章居,这里既有皮紧肉香的盐焗鸡、也有浓厚下饭的酿豆腐。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5)

▲ 香港泉章居的盐焗鸡*同程旅游

不得不提到的还有著名的避风塘风味。

所谓避风塘,并不是某家全国连锁的粤菜餐厅,而是指渔民躲避台风时的烹饪,菜式以海鲜为主,配合葱姜蒜简单调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疍家人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开起了船上大排档,其中最有名的一道菜是避风塘炒蟹——将大量豆豉、大蒜、辣椒炸酥,配上大个肉蟹猛火快炒,“镬气”的极致莫过如此。配上烧鸭米粉、艇仔粥,活色生香,让人忍不住多配两杯啤酒。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6)

▲ 避风塘炒蟹*搜狐

上环:高档海味和地道小吃

漫步香港文咸街,一路可以看到各种写着“南北行”的食材铺子(注:所谓南北行,就是做南北贸易的海味药材商店。例如东南亚的花胶经由南北行运送到北方,而北方的人参又经由南北行运到南方)。从高档的鲍参翅肚,到平价的虾干、鱿脯、咸鱼、发菜应有尽有。如果你走进任何一家铺子,则会发现店主大多操着潮汕乡音。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7)

▲ 香港文咸街*you.ctrip

香港大约有两成潮汕移民,其中又以经商的居多——香港首富李嘉诚、“华人置业”董事长刘銮雄等富豪都是潮汕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香港,把潮汕味道也融入到了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上班族们喜欢收工后到皇后大道西的陈勤记,吃一份卤水鹅,鱼饭,配一瓶香港人最爱的蓝妹啤酒;富豪们则更热衷于到不远处的尚兴潮州饭店吃一碗红烧鱼翅、分食硕大的冻花蟹、烤响螺,最后以一碗白粥佐着杂咸收尾。丰俭由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很好吃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8)

▲ 冻花蟹*fish123

佐敦&油尖旺:一碗顶级蟹粉拌面

香港美食作家唯灵描写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人曾经一度将所有非本省(广东省)的移民统一称为上海人,也曾经将所有非粤菜的菜式,统一称为上海菜。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上海本就是远东最大的移民城市,那些来自上海的移民们操着口音各异的家乡话,做着风味不同的地方菜,一度让香港人认为这些都是上海特色。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9)

▲ 上海开埠后,纷至沓来的各地移民*cnepaper

而上海移民来到香港则以抗战后一批,五十年代一批为主流。

裁缝们带着手艺来到香港,落户太子道、尖沙咀等地做起了定制洋服生意;理发师们则来到了有“小上海”之称的北角;最戏剧化的是歌舞厅,“十里洋场”的金大班们操起了老本行,便在佐敦、油尖旺一带定居下来,一时间夜总会、歌舞厅日日笙歌。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0)

▲ 香港老式理发店*weekendhk

时至今日,上海裁缝、理发师们慢慢老去,歌舞厅不复曾经的盛况,而香港的江浙菜也逐渐式微。

如果想一窥当年盛况,可以去佐敦的“天香楼”,这曾是金庸的最爱,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杭帮菜。烟熏黄鱼、炸鳝背、龙井虾仁一口风流,还有一碗招牌的蟹粉拌面,满满的蟹粉盖在上海粗面之上,忍着扑鼻的香气拌匀,好吃到让人不好意思。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1)

▲ 蟹粉拌面*m.dianping

九龙城:在香港参加泼水节

美食家蔡澜曾经不止一次表示,自己在香港最爱逛“九龙城街市”,因为这里就是一整个香港的缩影。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2)

▲ 香港九龙城 *qq

在几排低矮的六层小楼之间穿梭,你可以买到南货店的大闸蟹、喝到老酒铺的零拷黄酒,跟老板用上海话聊天;也可以吃到合成甜品一碗丰富到名字都需要报十秒钟的潮州糖水、菜品丰富到可以连吃三天的创发潮州菜馆……还有一家清真牛肉馆,里面的一个兼具南北风格,面香而脆、汤汁充盈、肉劲十足的牛肉饼,是很多老香港心中忘不掉的美味。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3)

▲ 太子塘马家庄清真馆牛肉饼*openrice

但要说这里最具有除我无他的特色的,还是“小泰国”这个称号。

香港曾经的老启德机场,曾是泰国人到香港的第一站。因为临近曾经“三不管”的九龙城寨,聚集了一批泰国人。后来启德机场拆除,大量原住民也跟着离开了九龙城街市,泰国移民就又正好填补了空白。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4)

▲ 50年代,从九龙城望向香港启德机场*forum.6nc.org

如今在九龙城街市,泰南、泰北的饮食,泰式按摩、还有香料店、杂货店一应俱全。每年四月甚至会举行盛大的泼水节活动,满街的泰国移民载歌载舞,互打水仗,酣畅淋漓。

至于九龙城街市的泰国菜代表,那么一定是“黄珍珍泰国菜馆”了。创始人黄珍珍上世纪七十年代嫁到香港,便开始做起了“家乡泰国菜”外卖生意,后来因为生意太好,则干脆开起了铺面,一做就是几十年。如今,黄珍珍早已回到泰国养老,留下了明紫色的店铺、新鲜甜美的咖喱炒蟹供人们缅怀。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5)

▲ 黄珍珍泰国菜馆咖喱炒蟹*zekke

香港移民饮食的精彩之处在于——普通人们被时代的海浪裹挟漂泊到这里,一些人打起精神烈火烹油地做着家乡特色,一些人的乡愁被食物温暖了内心,安定之后,努力地活着,日子也开始蒸蒸日上。

多年之后,当第一代移民已经去世,第二代移民们收起乡音改说一口流利粤语的时候,家乡的概念只顽固地停留在他们的口舌之间。饺子、牛肉饼、大闸蟹……山河故事化为一道道美食,述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一个个传奇。

作者:刀刀

头图来自:《风味人间》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香港有何美食(隐匿在香港街头巷尾之间)(16)

吃百家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欢迎关注风味星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