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

194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天津日报》、《新民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刊载了一则征集启事,即《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

该启事经刊载后,香港及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行各业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踊跃参加,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1)

图:《人民日报》刊登《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启事》

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秘书、年仅32岁的曾联松也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启事,尽管曾联松读书期间学的是经济,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设计,但他美术基础不错,也很喜欢书法绘画,抗战时期还曾在一家木刻社工作过。

因此他决定要参与这次设计,以此表达他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忱仰慕之情,也向新中国表达他最诚挚的敬意。

而他的工作也为他设计国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简称现经社)成立于1946年,是中共地下党直接领导的新闻企业,该社出版的《现代经济通讯》杂志是一份从事发布上海市场信息和经济评论的专业性刊物,社里聚集了很多学识渊博的专业人才。

现经社不仅能提供给大家信息新颖、内容丰富的刊物,其接触到的进步书刊也是众多的,比如毛主席所著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曾联松就是在现经社阅读了毛主席的许多著作的,这极大地丰富了曾联松的思想。

上海解放之后,现经社完成了它一个阶段的任务,随即宣布完成任务歇业清产,在办理结束的过程中,现经社的全体工作人员有一段过渡性的休闲时间,工作轻松了很多,也有了很多的悠闲时间。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曾联松从报纸上看到了国旗的征求启事,他决定利用现今的悠闲时光来好好的设计国旗。他细细研读国旗征求启事,将其中的设计要求抄录了下来:

应注意:(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丁)色彩以赤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2)

图:周恩来在《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上的批示

他反反复复研究这四个要求有十余遍,脑海中闪过各种想法,但真正落于笔下、进入具体的构思的时候,曾联松才知道,设计并不是易事,想要设计出一个符合要求又让人满意的方案更非易事,但曾联松自然不会放弃。

他时而浮想联翩,时而伏案图画,一张张图纸被画完又被废弃,就这样过了十几天,他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向。

有一天,当他正在伏案画画的时候,窗外有沪剧唱腔飘来:“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曾联松反复默念:“星星,星星……”

他终于找到了灵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他决定以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以四颗小星星象征广大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灵感出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有了五颗星星的构思,接下来就是整体的设计。五颗星星要怎样排列,要安置在旗面的什么地方,色彩要如何搭配等,这都是需要反复推敲和设计的。

他在充分考虑国旗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将国画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的审美心理都考虑了进去,注重“简与繁”、“小与大”、“宾与主”、“静与动”、“长于阔”,力求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具气势,明朗而不萧疏,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此,曾联松又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设计。

他专门去一家纸张店买来了一大捆彩色油光纸:红、黄、蓝、绿、紫色都有。还买了专门的剪刀、浆糊和尺子。

有了这些工具,他白天上班的时候就构思、比划和画图,下班之后就在家剪剪贴贴制作国旗,那个夏天,原本应该很悠闲的曾联松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设计国旗上。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3)

图:曾联松

为了不被打扰,他天天下班之后就将自己关在阁楼里忙碌,忙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就是吃饭都需要家人几次三番的叫,家里人不知道他设计到了哪一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忙完,只是每天扫地的时候都会扫出来很多彩色的油光纸。

一张张废弃的纸张让曾联松越来越接近自己心中的理想。

他想到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战斗,艰苦奋斗,前仆后继,不断地取得胜利,因此他考虑设计每颗小星星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星的中心点,表达亿万人民心向共产党之意,这是政权特征。

而五颗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如秋海棠叶子,象征我国疆域领土,这是地理特征。

星星成黄色,因中华民族是黄色人种,这是民族特征,底图为红色,象征革命。

他还在大星星中嵌上了镰刀斧头,表示中国的革命具有国际意义,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灵感来自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

有了这样大体的设计之后,最后考虑的就是五星在旗面上的安置,曾联松将星星剪出来之后就一个位置一个位置的摆放,当他将五星放置在左上方的时候,国旗的气势一下子就出来的。

那种庄严与华丽,简单与宏大被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曾联松很兴奋,他知道,这就是他的最佳方案。

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曾联松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国旗设计稿,然后在征求启事要求的最后截止日期八月二十日之前寄给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4)

图:1949 年 8 月 11 日,曾联松提交的国旗设计图案

完成这一设计后,曾联松也迎来了新的工作,他被组织安排到华东供销合作社事业管理局工作。新的工作,新的开始,他又变得很忙碌,没有那么多时间关注国旗投稿一事,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会想自己的设计稿会不会被选中?如果选中了会怎样?如果没有选中,又会是怎样的设计图案被选中?

他哪里知道,他设计的国旗图案差一点就没有机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自国旗图案征求启事发布之后,全国各地的人们甚至海外的很多爱国华侨都投入到设计国旗图案中。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共征集到国旗设计稿1920件、图案2992幅(也有一种说法是3012幅),未来的国旗将在这些设计稿和图案中进行选择。

最初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的是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下设的第六小组,而第六小组的组长是马叙伦,副组长是叶剑英和沈雁冰(后来增加的),其他成员有: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陈嘉庚、欧阳予倩、廖承志等。

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由叶剑英、廖承志、田汉、李立三、张奚若、蔡畅、郑振铎、翦伯赞等组成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

等稿件陆续从全国各地寄来后,第六小组又聘请了徐悲鸿、梁思成、艾青为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专家顾问。

同时,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京饭店的413号会客室设立了国旗图案临时选阅室,将所有应征者的设计稿集中陈列在临时选阅室,由评选委员会成员和专家顾问进行选阅,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

8月22日,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根据当初的征求启事列出的国旗图案要求,对国旗图案进行了初步挑选。

两天后,第六小组又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初步挑选出的国旗图案进行进一步地讨论审议,会议初步有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当时有一副设计图案获得了普遍赞成,即第十一号国旗设计图案。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5)

图:初选第十一号国旗图案修改图,为复字第四号

十一号设计图上面三分之一为白色,象征光明,下面三分之二为红色,象征革命政权,左上方有一颗红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简洁大方。

不过后来陈嘉庚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它与印尼的国旗相似,并且上面的白色在太阳底下稍微远一点就看不出来了,而且不能表示工农联盟,后来这幅设计稿的白色部分被修改成了黄色,还有一些其余看起来不错的设计稿也被挑选了出来进行局部的修改。

时间很快到了9月14日,第六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饭店召开,会议选出国旗图案第十一号与第十七号的修改图,提供给常委会参考。

会议还决定由田汉、郑振铎、艾青、徐悲鸿、贺绿汀负责整理国旗图案,选出较好的图案印成小册子,分发给政协全体代表,分组进行商讨,并制出十四个国旗图案放在大会休息室,这次会议已经剔除了相当一部分的国旗图案设计稿。

9月22日,第六小组又从国旗图案应征稿件中选择出了38幅,这其中包括应征者的原稿,也有一些是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过后的修改稿,这些稿件配上文字说明、不记名字编印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

因着在17日召开的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旗国徽方面的工作移交给了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于是编印出来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也就提交给了刚刚召开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审阅,再进行新一轮的讨论、修改和选择。

曾联松的设计稿也进了《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不过并不是曾联松设计的原稿,而是经过评审意见修改过后的修改稿,原稿中的镰刀锤子图案被去掉了,编为复字三十二号。

复字三十二号从初选开始就一直反响平平,喜欢它的人其实也有不少,毕竟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图案确实很美,但不喜欢它的人也很多,不喜欢的点主要集中在它的说明上:“大五角星表示中国共产党,周围四个小五角星表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很多人看来,周围的四个小星星代表四个阶级的说法在当时是不恰当的,因此复字三十二号并未获得太大的认可,但依旧有人对它很是喜爱,所以它还是从三千左右幅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的三十八分之一。

9月23日,参加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600多名代表分成11个小组参加国旗、国徽和国歌等方案的讨论。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6)

图:初选第十七号国旗图案,为复字第三号

或许是受第六小组的影响,在这次讨论中,有两幅图案获得的呼声最高,就是从初选开始就备受关注的复字第三号(初选第十七号)和复字第四号(初选第十一号的修改图),毛主席也倾向于复字第三号:左上角一颗大五角星,下面有一条黄杠代表黄河。

只不过这两幅图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还是有很激烈的反对声音的,因此国旗具体采用哪一个图案并没有定下来,会议结束之后,第六小组召开了第六次全体会议,对白天会议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秘书彭光涵将总结整理好之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告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在看报告之前特意询问彭光涵:“你接触了那么多国旗图案,到底哪个图案代表们意见比较一致?你又认为哪个图案比较好?”

彭光涵先是提到了大家都比较喜欢的复字第三号,表示喜欢它的人很多,但不喜欢它的人对这幅图案意见很大,如果勉强通过,后续意见肯定有;而复字三十二号的图案获得了很多人的喜欢,只是不少人对它的说明词不看好,相对来说,复字三十二号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

周恩来认真听取了彭光涵的意见,并特意看了这两幅图案,指着复字三十二号对彭光涵说:“那好,你按这个图案再画一副大一点,并做一面大旗,后天下午交给我。”

同日晚上,毛主席和朱德宴请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程星龄、陈明仁等26名国民党起义将领,意在庆祝国民党将领举行起义和响应人民和平运动的功绩,周恩来、陈毅、刘伯承、聂荣臻、李济深、蔡廷锴等十几人作陪。

席间,当毛主席和张治中交谈的时候,张治中主动询问毛主席:“现在大家都在讨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

毛主席直接说:“我同意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怎样?”毛主席知道张治中的这个询问并非无的放矢,因此也就询问张治中对此的意见,张治中也没有隐瞒,直言不讳地说:

“我反对用这种国旗图案,你不是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吗?在国旗中间加一条横杠,把国家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吗?再说,用一道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会联想到孙猴子的金箍棒。”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7)

图:张治中和毛泽东在延安

毛主席不是不知道有一些代表确实不喜欢这个图案,而且还是激烈反对,但他真没有想到张治中还有这种解释,他既感到震惊也觉得是有道理的,随即严肃的说:“这是一个严重问题。不过,有不少人主张用这幅,也有其理由。这样吧,我再找几个人座谈一下。”

9月25日晚上,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协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周恩来、郭沫若、矛盾、黄炎培、陈嘉庚、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梁思成等人。

座谈会进行得很顺利,有了之前的大量工作,大部分议题都能很容易地取得一致意见,但到了讨论国旗问题的时候,围绕复字第三号究竟用还是不用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始终达不成一致,俨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尽管大部分人持“可用”的态度,但少数人的激烈反对却也不能忽视。

毛主席就大家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并将张治中反对的理由说了出来,等毛主席说完,很多人也意识到了张治中考虑到的问题,一时间倒是不知道该不该用了,就在这个时候,田汉向毛主席推荐了复字三十二号。

实际上田汉早就喜欢复字三十二号了,尤其是图案被放大之后,田汉觉得新中国的国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每每认真的去端详这幅图案,总会忍不住眼热,所以他认真的将复字三十二号推荐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拿过复字三十二号,认真的看了起来,越看越喜欢,他认真的对大家说:

“过去我们脑子老想在国旗上画上中国特点,因此画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的特点……我们这个五星红旗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8)

图:修改后的复字第三十二号国旗图案

毛主席的解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确实,忽略复字三十二号的说明词,其本身是非常好的国旗图案。

第二天也就是9月26日下午,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饭店东餐厅举行。关于国旗的意见,大家认真研究了复字三十二号,因其庄严、美观、简洁、易制,且又合乎所征求之条件,除了苏静、简玉階没有表示意见外,其余代表都同意采取复字三十二号图,并且修改其说明如下:

  • (甲)红色象征革命
  • (乙)星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四个决议案,其中的一个为: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两天后,《人民日报》刊登了国旗的图样和制法说明。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9)

图:1949 年 9 月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曾联松正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五星红旗图案,当他看到那个图案之后,心里很激动,但同时心里也有疑问:“怎么和我的图案差不多?”

是的,报纸上的五星红红旗图案让他感觉陌生又熟悉,他并不知道自己设计的国旗图案已经被采用了,毕竟在他最初的设计里,那颗大星星里面还有镰刀斧头,而报纸上刊出的五星红旗图案没有镰刀斧头,这是唯一的区别,却让曾联松无法确认是不是自己的设计。

但其实他也并不在意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设计,他只知道新中国即将建立,新中国的国旗即将升起,中国人民即将迎来全新的生活,这足够他热泪盈眶。

10月1日下午三点,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典礼开始,军乐队奏起国歌,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飘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也飘荡在人民的心中。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从此,旧的结束,新的开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去,奔赴美好的幸福生活。

曾联松也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他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初设计国旗的事情,但祖国人民并没有忘记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做出的贡献。

五星红旗原型图(一青年看到报上的五星红旗图案)(10)

图:曾联松和他的国旗图案设计原稿

一年后,也就是1950年国庆期间,他就被邀请到北京天安门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观礼,那是他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那一刻的激动是从未有过的,他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忍不住热泪盈眶。

不久之后,他又收到标有“1137号文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来函,内容是这样的:

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收到希即见复。此致敬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这里的人民币五百万元指的是1955年之前使用的旧币,相当于1955年后的五百元。

这是属于曾联松的荣誉。

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的时候,曾联松再次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各项庆祝活动。

对于设计国旗图案这件事,曾联松曾谦虚的表示:“其实国旗的设计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经过广大政协委员集体的智慧,作了修改,使整个图案更加简化明了,主题突出。”

如今曾联松先生已经病逝二十余年,而五星红旗早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