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古礼内容繁复,有祭祀天地祖先的礼,有对待君主师长的礼,甚至还有对待亲友同僚陌生人的礼。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1)

这些礼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繁复的礼仪并不是分散的。礼的中心是德,基础是情,纲领是敬。通过“敬”这个观念提纲挈领,就能从容准确的掌握礼的精髓。

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日常的“礼”就是为了培养人内心对天地自然万物的敬,对国君的敬,对师长的敬,对亲友的敬,并推广至对陌生人的敬。

宋明理学将“主敬”思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的儒家学者程颢、程颐将“敬”字从众多儒家德目中单独抽取出来,后来朱熹将二程的“主敬”之学弘扬开来。

敬观念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只有全面分析先秦诸子百家的主张,才能更好的解读“敬”文化。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2)

一、周朝代商:从“天命在我”到“敬天敬德”

最原始的“敬”字更确切的说只是一个“畏”字,是原始宗教式的人对于某种未知神秘力量的畏惧而形成的本能的反应。

殷商时期,人们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力量,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因此,隐忍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卜卦,把一切事情的决策权交给上天。

按上天的意志行事,而忽略人为的行动。甚至商纣王临死时还说“我生不由命在天”。

周武王姬灭亡了商朝后,率军回到镐京,举行仪式宣布周朝建立。为了证明周朝的合法性,他宣称纣王违逆天命,上天抛弃了商朝,将立朝建国的使命交给了周朝。

为了稳定统治,他确立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这三种制度作为封建制度的核心影响了之后三千年的历史。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3)

“敬”

周人“敬天”的观念继承自殷人。但不同于殷商时期原始宗教式的敬畏,周人的“敬”是自觉,主动和反省式的,具有主动的积极性和理性。

而除了对全能的“天”的原始崇拜外,周人开始提出了“敬德”的观念,从殷商单纯的依凭天命开始向对人事的勤勉努力方向进行转变。

周人希望君主可以始终敬畏天命,勤奋克己,从而长长久久保证“天命”不会旁落。

可是世上从来没有长久的王朝,随着后人逐渐堕落腐化,周王朝慢慢衰落,而最开始分封的诸侯国则开始日渐强盛起来。

周幽王为了褒姒烽火戏诸侯,后来被犬戎攻破了镐京,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继位,就是周平王,周平王在登基后将都城迁到了洛邑。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4)

平王东迁

这时周王室实际掌控的“王畿”仅剩下洛邑附近200公里的地盘,政治影响和军事力量力量也越来越少。这时的周王室只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已经没有了控制各诸侯国的能力。

中原从此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朝时期一直都是“学在官府”,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官员还充当着老师的角色。

而只有贵族的子弟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平民百姓没有进学的资格。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些“王官”中有一部分流落民间。

于是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就这样开始扩散到了社会下层,这使得各地私学兴起,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

各家学说继承了周人“敬”的观念,并结合自己的学说理论进行了引申和发展。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5)

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学说周人“敬”观念的补充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学者或思想家纷纷试图解读世间万物和提出治国方案。这些学者不但著书立说,更是广收门徒,互相诘难,强调自己学术主张的正确性。

这其中以儒,墨,道,法,等几个学派著作保存最完整,流传也最久远。根据这几家学派就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敬”观念的诠释与商周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儒家学派是西周礼乐制度的继承者,在“敬”观念上也深受周朝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淡化“敬天”的原始崇拜,而将关注的重点向“敬人”转移,使得“敬”成为了普通人际交往的原则,并把“敬”归纳为人自觉践行的伦理规范,是生而具有的道德品质。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6)

孔子认为“其事上也敬”,也就是说臣民对待君主要“敬”,孟子进一步提出“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即君主对待臣民也应该有恭敬。

除了君主与臣民,日常生活中子女应当“敬”父母,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也应当相互尊敬。

墨家与儒家不同,强调“敬”的原始崇拜,将“天”看作是有意志的全能人格神,突出了祭祀天地神鬼时“敬”的原始崇拜的色彩。

墨子认为“诸不敬慎祭祀者,鬼神之诛”。充分体现了墨家对“敬”的原始崇拜的态度。

墨家后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一部分墨家学者认为“敬”也应该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君主应当敬贤臣,臣属应该敬君主,民众应该敬官僚。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7)

墨辨六篇中野提出了“礼,敬也”的观点。

道家学说对敬观念保持着原始崇拜祭祀的原则,认为“敬”应该是一种庄重的处事态度,面对人际交往时也应该保持普遍的“敬”的待人原则。

但是与儒家不同,道家认为“敬”是可以矫饰出来的外在举止,而不是生而具有的内在品德,庄子认为“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这里他把“爱”和“敬”分列开来,认为模式化的外在的“敬”是华而不实的,是可以轻易做出来的,这种对“敬”的批判态度是道家“敬”观念最鲜明的特点。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8)

法家始终强调规范和对等级秩序的服从,因此法家的“敬”观念不具有原始崇拜的色彩,更多的体现了强制性和服从性。

韩非子认为“子事父宜,贱敬贵宜”,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卑下者对上位者敬服的合理性,并对儒家位高者对位低者也应保持敬意这一说法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先秦其他各个学派也均在周朝“敬”观念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兵家认为不仅士兵要对将帅恭敬,将帅对士兵也要“敬”,才能做到令士兵信服。

杂家也将“敬”作为日常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臣民对待君主要“敬”,君主对待臣民也要“敬”,这样才能做到君臣一心。

这些学说对“敬”观念的阐述并不系统,但也可以作为对周朝以来“敬”观念诠释的补充,给后人更好的理解和总结先秦时期敬观念发展提供参考。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9)

三、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由“敬天”到“敬人”

考古学发现“敬”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镌刻在青铜器的金文上,从字形上看表示人对上天的敬畏和虔诚,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里的“敬”文化依然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

周人的“敬”一方面在“敬天”,另一方面在于“敬德”。周人的“敬德”涉及到的范围很广,统治者在政治上要要勤于政事;刑狱上不可以乱罚无罪滥杀无辜;

个人修养上要恭敬严肃不可贪图享乐;教化方面要“以祀礼教敬”;对待历史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待普通百姓要懂得其生活艰辛,行政时要顺应民意。

由此可以看出周人此时的“敬德”观念虽然还保留着宗教的痕迹,但已经在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下形成了“德治”的思想。这是我国从宗教性文化开始向伦理性文化转变的重要标志。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10)

诸子百家在继承了西周“敬”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学说的核心思想对其进行了引申。墨家保留了周朝“敬”观念的原始崇拜。

而儒家和法家褪去了其原始崇拜的色彩,更多的把“敬”的重点放在了人日常交际中,只不过儒家强调上位者和下位者之间的“敬”应当是双向的。

而法家则主张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敬,片面的强调服从的重要性。

诸子百家中,儒家对“敬”观念的思想内涵最丰富,并且创造性的将“敬”嵌入到了个人道德层面,并与外在的“礼”相结合,形成了“敬”为本源。

“礼”为规范的独特观点。为后来宋明时期的理学奠定了基础,也是儒学“主敬”之学的思想渊源。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11)

结语

“敬”观念从殷商萌芽,周朝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补充完善,最后到发展为单独的“主敬”学说,实际上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但其核心思想从对全知全能的“天”的原始崇拜转变为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伦理基础。

随着国外思想的冲击,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很多人讲“敬”观念当做了封建思想的糟粕残余,认为这些传统思想已经失去了其现实中的意义。

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又开始注意到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塑造国民意识中的重要性,又开始提倡“敬”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礼敬同学这些道德教育越来越占到更高的比重。

先秦诸子对鬼神的看法(先秦敬观念的发展)(12)

这不仅再一次显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土壤。新一代年轻人从小接触传统文化,必将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捍卫者和传承者。

同时在国际事务中,深受“敬”观念影响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也给近代以来就一直充斥着暴力和对抗的政治活动带来一缕温和的气息。

相信在我国文化的影响下,互敬互爱的国际新秩序会逐步建立,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地球村建设带来更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论语集释》

《荀子集解》

《韩非子集解》

《墨子校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