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

“我就像我的丧尸一样,永生不灭。”——乔治·A·罗梅罗

2017年7月16日传来一则噩耗,曾执导《活死人之夜》的美国传奇导演、现代恐怖电影之父乔治·A·罗梅罗因肺癌与世长辞,享年77岁。

乔治·A·罗梅罗1940年2月4日出生于纽约,从小热爱怪兽电影,大学毕业同几位好友成立了Image Ten公司,每人出资1万美元拍摄了美国恐怖片中最具影响的《活死人之夜》,这部投入只有10多万美元的黑白片不但赚得了远远高于成本的票房,还成为Cult经典,并于1999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电影目录。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

《活死人之夜》3D重拾版海报

《活死人之夜》重新定义了类型片,改变了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盛行的B级怪物电影的游戏规则,使得丧尸成为了代表近代恐怖电影的新宠儿。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讨论和解读,甚至衍生出了丧尸电影中一套罗梅罗设定的规则,俗称“丧尸五定律”:

【1】 因为不明原因让丧尸死而复生,而丧尸本身没有任何的意识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动;

【2】丧尸喜欢吃人肉,为了找寻活生生的人肉而袭击人类;

【3】丧尸会感染,被丧尸咬到,人死后会变丧尸攻击原本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4】丧尸不会死亡,因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伤害他的肉体,丧尸还是会继续活动下去;

【5】成群结队缓慢前进的丧尸集团,然后追杀活人所产生的恐慌,造成观众的心理压迫。

除了《活死人之夜》,“丧尸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作品《活死人黎明》和《丧尸出笼》分别拍摄于1978年和1985年。《活死人黎明》不但取得了票房成功,还曾在2003年被《娱乐周刊》评为最经典的Cult电影。虽然《丧尸出笼》上映后票房惨淡,不过后来也被证明为一部僵尸片经典。

罗梅罗不只拍丧尸片,其他恐怖片的亚类型也有涉猎,其中就有与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合作的《鬼作秀》、《人鬼双胞胎》,与意大利恐怖片大导达里奥·阿金图合拍了《魔眼双瞳》,对影史恐怖形象德古拉重新解构的《马丁》,这些电影在恐怖片圈子当中非常有影响力。

老年后的他重新拾起丧尸题材打破自己的定律拍出了“新丧尸三部曲”。《活死人之地》更成为他最高票房的作品,依旧为影迷带来了恐怖的快乐。

如今大师仙逝,但他作品中的活死人永生。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3)

影迷罗梅罗的怪物电影梦

乔治·A·罗梅罗生于纽约,父亲生于古巴有西班牙血统,母亲来自立陶宛。由于父亲从事艺术工作,小罗梅罗耳濡目染受到很多文化熏陶。他常常坐着地铁去曼哈顿租电影胶片看(这家店马丁·-斯科塞斯年轻时也常常光顾,只不过当时二人未能产生更多交集)。从此罗梅罗有了电影梦,只不过这个梦是关于怪物的。正如他说的“我只希望将他们从奇怪的事物变成邻居一样常见的事物。”

因为这个梦想他的邻居果然遭殃了。14岁时,还是中学生的罗梅罗弄来一台8mm摄影机,拍摄名为《流星来客》的片子。为了制造流星的效果,他选择从屋顶掷下一个燃烧的假人,后来还演变成了火灾被请进了警局。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4)

1960年,罗梅罗毕业于卡耐基技术学院,拍摄短片和广告,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他曾给长寿剧集《罗杰斯先生的街坊邻居》拍片。罗梅罗为这个以清新活泼著称的儿童电视节目带来的,竟然是他惊人的恐怖幽默感。他回避所有的小清新,拍了一段罗杰斯先生的扁桃体切除手术。所以说性格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从此,罗梅罗下决心拍摄恐怖片。

虽然罗梅罗偏爱血浆和尖叫,但他平时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总是戴着标志性的眼镜,穿着绿色的钓鱼背心的他为人诙谐幽默,并且是一位骨灰级影迷。话题如果关于电影,他就会滔滔不绝,他也曾评出自己的影史10佳。其中不少作品都是他致敬的对象。

罗梅罗最爱的10部电影:

《卡拉马佐夫兄弟》(1958)

《卡萨布兰卡》(1942)

《奇爱博士》(1964)

《正午》(1952)

《所罗门王宝藏》(1937)

《西北偏北》(1959)

《蓬门今始为君开》(1952)

《冷血惊魂》(1965)

《历劫佳人》(1958)

《曲终梦回》(1951)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5)

罗曼·波兰斯基《冷血惊魂》剧照

罗梅罗19岁那年曾在《西北偏北》片场做过助理;《活死人之夜》中一些镜头和打光参考了《历劫佳人》,剧情也借鉴了《地球最后一人》;而《活死人黎明》的梦魇一幕更是对波兰斯基《冷血惊魂》的致敬。

其中罗梅罗最爱迈克尔·鲍威尔和艾默力·皮斯伯格导演的争议之作《曲终梦回》,正是这部电影使他产生拍电影的想法。同时1962年的《灵魂狂欢节》对其影响也非常大。

罗梅罗说过:“如果一部恐怖片卖座,每个人都会说:‘咱们去拍一部恐怖片吧!’它就是这样永不消逝的类型片。”随后他便真正投身到这个生生不息的类型片中去了,与好友理查德·里奇,罗素·斯坦纳和约翰·拉索等人合办电影公司Image Ten,之后第一部作品就是惊世骇俗的《活死人之夜》。

僵尸三部曲——让恐怖片超越恐怖

作为现代丧尸片的开山鼻祖,罗梅罗在影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活死人之夜》不仅是最早的现代丧尸片,同时罗梅罗也让恐怖片超越了恐怖,他的大部分电影都充斥着社会政治评论和黑暗的笑声。他永远向世界权威、消费主义、寄生、阶级斗争、盲从致以最血腥的幽默。

1、《活死人之夜》:丧尸初夜

“丧尸是革命,生生不息。”——乔治·A·罗梅罗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6)

《活死人之夜》艺术海报

1968年10月1日匹兹堡的富尔顿剧场上映了一部新片,当初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万万没想到,这一天将成为现代恐怖电影的决定性时刻。与此同时,当时的美国院线也不存在分级制度,家长带着孩子其乐融融地就这样没有防备的走进了电影院。

放映之后影院里一片哀嚎,这部叫做《活死人之夜》的电影打破大团圆的合家欢套路,片中无人生还。团灭结局更是对小孩子心灵造成成吨伤害,影评人罗杰·伊伯特都坐不住了,怒斥本片:

“小孩子们已经习惯去看电影……但我并不认为他们真的知道自己要看什么。所有人都沉默了——当电影放映过半,银幕上的氛围已经变成了令人意外的恐怖,我看到一个9岁的小姑娘坐在她的座位上无助地哭泣。而那些可能比她还小的孩子们,他们仍处在将银幕上的事件完全当真的年龄,他们面对死亡的场景不知所措……影片的结局已经很难用“不愉快”来形容,事实上可称“悲惨”:无人生还。就这样,一切都结束了。”

都看到这种片名了还带小朋友去看,不能只怪电影本身吧?除了影片内容极富争议,影片的内涵也叫人大吃一惊。《活死人之夜》创造了一个影史全新的恐怖形象(只不过当时还不叫丧尸),他们是一副行尸走肉,没有思想,以人类为食。最惊人的一幕是女孩变成“丧尸”吃掉父亲,父权在这个没有伦理道德的恐怖世界完全不起作用,只能沦为丧尸的食粮。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7)

《活死人之夜》剧照

同时影片大胆采用黑人演员作为主角,造成了更大的社会讨论。不过罗梅罗对此一直在澄清:“我们从来没有想把电影和种族联系起来。但因为男主是非裔美国人,人们几乎抓住这点不放。我们没有意识到,但杜安(黑人男主)意识到了。”事实上,选择黑人演员只是因为经费不够,而且演员人选在马丁·路德·金遇刺之前就敲定了。

虽然被引申和过度解读,但《活死人之夜》已经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开山鼻祖。它将尖锐的讽刺和血浆结合,使恐怖片也具有社会意识。影片也以10万美元的成本以小博大,创造了1000多万的票房。乔治·罗梅罗向全世界展示了最惊世骇俗处女作的拍法,并一跃成为一代Cult偶像。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8)

全体卡司37年后再聚首,经典永不消逝

2、《活死人黎明》:最大的威胁永远来自人类

“我想表达的是,那些邪恶的东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乔治·A·罗梅罗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9)

《活死人黎明》艺术海报

《活死人之夜》是一场电影革命,“那是60年代末,我们的想法都是关于革命的。我要说的是,如果美国真正的活死人复活了,也许本届政府及政客们将不会有机会登场了。”不过罗梅罗没有趁热打铁而是想摆脱别人对他的固有看法,于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一下让影迷等了十年。

十年之后,罗梅罗再度将他的“恐怖肉食者”搬上大银幕。这次罗梅罗淘汰了传统的英雄和坏人的概念,丧尸也不是最为恐怖的存在,而最大的威胁——永远来自人类自身。

罗梅罗出手不凡,甚至打动了之前被激怒的罗杰·伊伯特,他评价《活死人黎明》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恐怖片之一。”他将自我个性和观点贯穿于作品中,区别于其他简单的恐怖电影,《活死人黎明》兼具讽刺性、政治化表达和不落俗套的喜剧感。

同时影片也对前作进行了发展强化。结尾彼得逃跑时,一个带着枪的丧尸抓住了彼得的枪,并意识到这是一种更好的枪。罗梅罗表示,“我一直都很同情他们。所以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次他们的组织变得更有条理。”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0)

《活死人黎明》剧照

作为《活死人之夜》的续集,《活死人黎明》也是“丧尸三部曲”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制作成本仅50万美元,却最终取得了北美2000万美元,全球50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导演扎克·施奈德的长片处女作便是在2004年翻拍版《活死人黎明》,同样票房不俗。罗梅罗完成了自我超越,使得丧尸片这个恐怖片亚类型得以发扬光大。

3、《丧尸出笼》:丧尸星球版图完成

“我真的不同情人类。”——乔治·A·罗梅罗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1)

《丧尸出笼》艺术海报

1985年,罗梅罗三度出山。不过作为丧尸三部曲的最终章,《丧尸出笼》显得有点生不逢时,因为它有点超前。因为罗梅罗打破自己不成文的规则,让丧尸具有了思想。

影片上映后遭到恶评,同时票房又遇滑铁卢。创作之时罗梅罗也困难重重,不仅为影片写了5稿剧本,从200页的剧本压缩到122页,中途还经历预算缩水(从700万直接砍掉一半)等等状况。不过这些没能难倒罗梅罗,他依然把自己的想法融入了影片并制作完成。

这部心血之作是罗梅罗本人最爱的作品,他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评价本片,“《丧尸出笼》里的鲍勃,对我来说就是波利斯·卡洛夫(曾多次饰演弗兰肯斯坦),他是一个典型的富有同情心的怪物。但我总是不愿对人类那么同情。我总想有一个主角或一个人可能会思考得更清楚一些,但我真的不同情人类。这是一个不同的方法。我电影里的恶人总是活着的,而不是死的。”

而时间也证明了《丧尸出笼》是一部难得的丧尸片经典。片中不但保留了前作的黑暗风格,将人性之恶发扬光大,同时血腥和暴力也得到全面升级。

从丧尸三部曲的海报中可以看到,每部电影举枪和瞄准的对象都不相同,从开始的人类射杀人类到人类射杀丧尸,最后丧尸举枪反击人类。罗梅罗用近二十年终于将自己的丧尸星球版图完成,人性中的阴暗面也被暴露无遗。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2)

就好像《曲终梦回》的思想带给罗梅罗的电影震撼,他意识到电影可以将人类精神层面的情绪提取出来并形成真实影像。这也是他的丧尸三部曲的精髓,从黑夜到黎明再到烈日当空,一个影史最经典的恐怖片三部曲讲的不是怪物猎奇,而是人心。

罗梅罗的鬼怪宇宙不只有僵尸片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3)

左起:《马丁》《飞车敢死队》《鬼作秀》《异魔》《魔鬼双瞳》海报

罗梅罗对整个恐怖类型片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任何人都不会质疑他当之无愧的现代丧尸教父的称号。但他却不想坐享其成,而是涉猎了更多的恐怖片亚类型。虽然不拍丧尸片的罗梅罗很难得到大制片厂的投资,但不能否认,这些当年“没人看”电影,都是各具亮点的佳作。

1、《马丁》(1977):解构诺斯费拉图

处女作《活死人之夜》大获成功后,罗梅罗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急于摆脱丧尸片的约束。随后他拍摄了《女巫的季节》和《杀出狂人镇》等片(后来都被翻拍了),不过依然不及处女作的影响力。直到《马丁》的出现,罗梅罗终于释怀。没错,他就是恐怖片大师。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4)

罗梅罗还亲自出镜为《驱魔人》打call

《马丁》选择了罗梅罗大部分电影的主要拍摄地匹兹堡大学。影片讲述了一个充满幻想的青年马丁通过嗜血得到性满足的故事。影片风格黑色讽刺,马丁作为普通人却被爷爷当成是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而身为普通人的他却有着不普通的心理疾病。平时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自闭儿,夜晚他又可以潜入他人住所进行凶手不留痕迹。最讽刺的一幕出现在结尾,逃出法网的马丁打算过正常人的生活却被迷信的爷爷杀死。

这部非常新好莱坞的恐怖佳作利用黑白与彩色两种画面制造了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同时对经典的解构和犀利的情节设置也堪称经典。“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导演埃德加·赖特便是对本片青睐有加。而罗梅罗本人也因为本片的创作过程迸发的灵感才重拾丧尸题材拍摄了经典《活死人黎明》。

2、《飞车敢死队》(1981):最另类的罗梅罗

从制作的时间点看,《飞车敢死队》承接了《活死人黎明》中的美式文化。同样的,本片也是罗梅罗的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影片,还是艾德·哈里斯(《楚门的世界》、《西部世界》)首次担任主演的影片。影片故事风格类似《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在极富年代感的反乌托邦背景下讲述一群过着犹如异教徒生活的飞车党所经历的故事。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5)

《疯狂的麦克斯》飞车画风

“你必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如果你死了,你的理想不会消亡。”片中还出现了罗梅罗少见的正能量。

哈里斯在片中饰演一个亚瑟王般的领导人角色。虽然影片剧情略显单调,但片中的飞车场景却极为精彩,另外导演的好基友斯蒂芬·金也在片中客串出镜。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6)

两位恐怖大师,罗梅罗与金

3、《鬼作秀》(1982):恐怖大师Combo

《鬼作秀》出自上世纪50年代的同名恐怖低俗刊物,这本杂志在美国青少年中流传甚广。不过由于过于恐怖,该刊被指责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而停刊。但越是禁止,就越要触到罗梅罗的G点。于是他拉上好基友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合编了这出恐怖秀。

电影改编了杂志中的六个恐怖故事,拍成了短片集。虽然远离了自己热衷的丧尸题材,但影片依然能够看出罗梅罗对恐怖题材的掌控,每个故事的开始结尾镜头都是漫画形式,动画部分由美国著名漫画家杰克·卡门操刀,同时他还绘制了影片海报,并被二次元收藏者们奉为经典。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7)

斯蒂芬金为基友罗梅罗献上了自己的巅峰演技

影片风格轻松幽默又不失恐怖,这都多亏斯蒂芬·金的改编,他将自己作品中的怪诞基因注入,甚至还不惜牺牲形象披上一身原谅绿演了一段独角戏。

罗梅罗与斯蒂芬·金的故事不仅限于此。《丧尸出笼》中有个镜头出现了金的作品《撒冷镇》。而罗梅罗还在93年改编了金的作品《人鬼双胞胎》,该片讲述了一段灵异的化身博士故事。所以说,罗梅罗与金的故事,足以称得上的一段“恐怖片佳话”。

4、《异魔》(1988):涉足科幻

《异魔》展示了罗梅罗对恐怖片各种亚类型的涉及维度。这部科幻恐怖片讲述因伤致残的男主被一只智力超高的猴子所控制的故事。因为行动不便,这只原本被用于实验的猴子成为了主人公的帮手。过度对猴子的依赖让猴子的占有欲变得越来越强,甚至开始攻击男主的亲人。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8)

于是一场宠物治愈人类的戏码演变成了“猩球崛起”的故事。本片确实和《猩球崛起》有点关联,2011年的《猩球崛起》重启作中的部分桥段曾被认为是受到了《异魔》的启发,可见罗梅罗对影史影响之巨大。

5、《魔鬼双瞳》(1990):两种恐怖文化碰撞

1990年,罗梅罗与意大利的恐怖片大师达里奥·阿金图合作了《魔鬼双瞳》。本片由爱伦坡的两篇恐怖小说改编而成,两位导演各拍摄了一部一小时的作品。其中阿金图改编了比较著名的《黑猫》,把惯用的意大利铅黄元素融入这个现代版的恐怖故事中。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19)

《魔鬼双瞳》中血染的美钞

罗梅罗的改编也非常风格化,把原著中的幽灵变成了冷冻僵尸,而最后血染的美钞更是极富罗梅罗的愤青特色。

无论类型如何,罗梅罗的作品始终夹带自己的思想。他的电影营造的不是单纯的恐怖和暴力。虽然罗梅罗从来都以B级片的方式去表达,他的作品却富有深意,与时代结合更有内涵可供解读。

打破规则的新僵尸三部曲

进入21世纪之初,罗梅罗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僵尸片不流行了吗?规则被套路了吗?他抱着这种想法再次接受了丧尸题材的挑战并且完成了创新。罗梅罗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1、《活死人之地》:最后一次被体制化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0)

《活死人之地》海报

罗梅罗在2000年拍摄过一部无人问津的恐怖片《无面人》,随后淡出了大银幕。不过随着恐怖片的潮起潮落,《惊变28天》(2002)和《僵尸肖恩》(2004)等片的出现让丧尸片又一次成为了流行。2005年,罗梅罗重新执导丧尸题材,拍摄了“新丧尸三部曲”的第一部《活死人之地》。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罗梅罗为迎合新时代找来了老搭档阿金图的女儿,阿西娅·阿金图担当影片主角。

不过老爷子这次回归不仅是因为丧尸片再度流行,而是想表达后911时代对美国环境的看法。“我尝试表现美国人现在关注的问题,比如与恐怖主义共存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所以才有了《活死人之地》中那个阶层分明的僵尸乌托邦。影片激烈批评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局势,证明罗梅罗的电影风格依旧激进,充满政治变革的信号。

关于社会阶级同样反映在戏外,一向本着勤俭持家原则的罗梅罗从来都对大片场无感。《活死人之地》是罗梅罗为大片场(环球)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并且(无奈)也是票房最高的一部。

2、《死亡日记》:旧题材的新角度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1)

《死亡日记》海报

除了丧尸类型片起死回生,《女巫布莱尔》和《鬼影实录》的成功也让罗梅罗看到了丧尸片的更多可能性。新丧尸三部曲的第二部《死亡日记》便讲述了一群拍摄伪纪录片的年轻人遭遇丧尸病毒的故事。

《死亡日记》不是续集也不是翻拍,这是一部罗梅罗回归独立电影的心血之作。片中描绘的主流媒体回避、封锁僵尸出现的消息,反倒是几个年轻人坚持用DV记录真相也回归了罗梅罗的讽刺本色。

最后几个幸存者在豪宅密室中绝望地看着闭路电视中被僵尸围攻的末日景象,喜欢罗梅罗的迷弟们肯定又能找到最初看到丧尸片中的紧张和绝望。

3、《死人岛》:走进殿堂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2)

《死人岛》海报

《死亡日记》除了拍摄手法比较新颖,其内核还是遵守了丧尸法则。而新三部曲的收尾作《死人岛》则与之大相径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推翻。片中不仅讨论丧尸具有思想,同时也把病毒感染者和家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挖掘。最后农场主女儿变成丧尸也贡献了丧尸片历史上最美感染者。

另外罗梅罗还凭借本片完成了一项历史成就,2009年《死人岛》被素来推崇艺术价值的威尼斯电影节列入主竞赛单元。这是丧尸片扬眉吐气的一刻,也是世界电影对罗梅罗老爷子多年来为丧尸类型片奉献的一种认可。

新丧尸三部曲的成色还有待时间和影迷的考验,不过罗梅罗对这个题材的影响有目共睹。他本人也像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对抗着——他对抗体制、对抗制片厂、对抗潮流,罗梅罗不仅是导演还是位敢于打破陈规的斗士。

永不被约束的罗梅罗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3)

罗梅罗对好莱坞的评价从来不高,作为丧尸片鼻祖他并不高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与体制的对抗。他永远不会厌倦丧尸,只是讨厌制片人的嘴脸罢了。从《活死人之夜》开始与分级制度对抗,《丧尸出笼》 不妥协分级被消减了一半预算。没关系,“我不认为你需要花4000万去拍一部恐怖片,最好的恐怖片从来都不贵。”预算无法限制罗梅罗的思想。

即便是独立制作,他仍旧可以拍出血浆、恐怖和社会讽刺。丧尸是罗梅罗个人趣味的体现,也是他拷问人心的一个道具。这些行尸走肉可以成为影史经典形象,依靠的是先于别人的超前想法和对电影制作的负责,以及那些扎堆用恐怖片圈钱的人缺少的对电影的热忱。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4)

乔治·罗梅罗早已成为了恐怖文化的精神图腾

在80年代没有电影的时候,罗梅罗搞出一个恐怖短剧《恐怖边缘》。1997执导了游戏《生化危机2》的广告片。写过入选了《现代恐怖大师》合集(Modern Masters of Horror)的短篇小说《Clay》。为传奇朋克乐队Misfits拍摄单曲《Scream》的丧尸片MV等等。

罗梅罗的多才多艺还体现在绘画方面。他是DC的漫画作者,曾在2004年连载过6期名为《Toe Tags featuring George A. Romero》的漫画。2005年,搬到多伦多生活,在那里完成了新三部曲的后两部。

老爷子还加入过漫威,2014年出版的《The Empire of the Dead》其中包括僵尸和吸血鬼。罗梅罗在漫画中杂糅了许多元素,有政治讽刺也有喜剧。这是他在看过《僵尸乐园》之后的想法,他希望能跳出丧尸题材的框框,因为吸血鬼一直以来都是邪恶的形象。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5)

漫威2014年出版的《The Empire of the Dead》

罗梅罗的丧尸文化还渗透到了游戏领域,游戏《Call of The Dead》讲述电影导演乔治·罗梅罗和剧中四名主要演员正在西伯利亚某地拍摄新电影,突如其来的真正丧尸打乱了整个计划(几乎就是《死亡日记》的翻版),而最后的终极大Boss则当仁不让的由罗梅罗本人扮演。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6)

游戏《Call of The Dead》宣传海报

如今《僵尸世界大战》和美剧《行尸走肉》再度掀起丧尸片热潮,不过老爷子却不感冒,甚至拒绝了拍摄《行尸走肉》的邀请。并且他认为,“基本上它就是个肥皂剧,可能偶尔出现几个丧尸,我永远把丧尸作为讽刺某些事件或者是政治批评的工具,但现在这个作品呈现的效果缺乏这个理念。”

“因为这些作品,我都看不到真正的丧尸电影了,真正的丧尸片是应该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的,我过去都是以此来作为丧尸行动的依据,但现在看不到电影里有这样的涵义,现在提起丧尸电影,大家只知道布拉德·皮特花了4亿美元拍了部丧尸片(《僵尸世界大战》)而已。”罗梅罗对于当下对丧尸题材的消费感慨万千,“丧尸片的精髓不应在于血浆,不在于恐怖元素,而在于某种平台的启示,这是一个表达情感和思考的平台。”

越来越注重商业的市场早把僵尸片的核心价值抛到脑后,丧尸片讲的是人,不是投资。

后记

2017年7月16日,与肺癌做了简短而积极斗争的罗梅罗寿终正寝,身旁正播放着他最爱的电影音乐《蓬门今始为君开》(罗梅罗最爱电影TOP10)。

讣告发出后全世界的粉丝都表达了哀思。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7)

斯蒂芬·金曾公开称赞,“罗梅罗是让恐怖电影走出‘特兰西瓦尼亚’来到现代美国的第一人。”或许这就是一生挚友对罗梅罗的最高评价了。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8)

同为恐怖片大师的约翰·卡朋特也表达了对罗梅罗的怀念和英雄相惜。大师的作品都是看一部少一部,且看且珍惜。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29)

黑人导演乔丹·皮尔赞颂了罗梅罗对黑人电影做出的贡献,他在今年执导的大热恐怖片《逃出绝命镇》就曾借鉴过老爷子的《活死人之夜》。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30)

执导过《鬼玩人》和《蜘蛛侠》系列的大导演山姆·雷米还po出了当年在戛纳与罗梅罗的合影。“我对乔治·A.·罗梅罗的突然去世感到非常难过。作为一个邪典死忠,我们必须感谢他很多。”并表示《活死人黎明》对《鬼玩人》系列很有启发。

来自英伦的迷弟埃德加·赖特更发表了一片表白长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僵尸肖恩》是我拍给罗梅罗的情书。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电影生涯。我今早写了一篇悼词,完整版的在我的个人网站上可以看到。”

行尸走肉中死得最可惜的角色(行尸走肉在他面前)(31)

罗梅罗的大学所在地、同时也是他电影中最常出现的匹兹堡专门树立了一面“丧尸落泪”的广告牌悼念,丧尸形象出自《活死人之夜》。

感谢你为世界带来尖叫,罗梅罗,RIP。

时光网出品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时光网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精彩推荐内容

大卫·芬奇新剧《心理神探》发正式预告

查理兹·塞隆任制片 历经数年终于得见天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