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1)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2)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3)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4)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5)

【诗词原文】

《念奴娇·过洞庭》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精华赏析】

让我们跟着这首《念奴娇》的描写,和张孝祥一起感受洞庭湖畔“四美”皆备的中秋佳节吧。

第一美:中秋之月。“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月光,灿烂的银河,光辉普照,洞庭湖水倒映着苍茫的夜空和澄明的月色,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天、地、水、一片空明澄澈,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沉醉的世界!

第二美:临水之观。按张孝祥的观点,观赏明月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在水边,因为只有水的透明清澈才能恰好和月色相映成趣,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也会形成难得的自然景观,就好像天地不再是相隔万里、各自独立的世界,而是天地融合为一起,赏月的人置身其中,那种和自然的默契亲近感油然而生:“玉鉴琼田三万顷”,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就像是毫无瑕疵的美玉,又好像是一面巨大的明镜。

而张孝祥此刻赏月的金水堆,被洞庭湖四面环绕,水天一色,置身在这样纯净、晶莹的世界中,平时难免被困扰的尘心仿佛也被洗涤得干干净净,回到没有被世俗污染过的赤子之心。

第三美:赏月宜独往。中国人过节喜欢热闹,中秋节也不例外。张孝祥却别出心裁,想要回到中秋节最初始的含义——赏月,而且是一个人独自赏月,让安静的精神与同样安静的月色来一番心灵私语,寻求那种人与大自然天然契合的美妙感觉。“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一望无垠的洞庭湖上,只有我“扁舟一叶”,就仿佛夜空中高悬的那一轮明月,孤独的月与孤独的人,此刻才是天地间唯一的知音,“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种人与自然心灵的妙合无垠,实在是难以用世俗的语言来表达了。

第四美,既然赏月宜独往,那么赏月的大环境当然就应该是“远去人迹”、“空旷幽绝”之地了。可是通常情况下,这“远去人迹”“空旷幽绝”之地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张孝祥却无意中在中秋之夜“闯”入了这样的地方,洞庭湖中的金沙堆正是绝佳的赏月之地。

“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在乾道二年的中秋节,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张孝祥居然享受到了梦寐以求的中秋赏月“四美”之境。所以他才情不自禁地高歌一曲《念奴娇》,记录下这番难得一遇的美景了。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既然“妙处难与君说”,那就“上图”吧。的确,《念奴娇》的上半阕,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幅又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照。

词的下半阕从洞庭湖的中秋月色转到了词人心情的抒发:“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岭海”在这里指的是广西桂林。在广西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张孝祥自认为无论是人品、才华还是为国为民效力的能力,他都无愧于心。可是人世间无人能够理解他,只有那轮孤悬的明月,清辉倾泻下来,映照出他和月光一样冰清玉洁、晶莹纯净的心。“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呼应了上半阕的“表里俱澄澈”一句,一语双关,既是说明月,更是表白词人清白高洁的内心。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两句将词人的自我剖析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尽管词人还只有三十五岁,因为忧国忧民却已是鬓发稀疏,衣衫单薄的他在仲秋的寒意中并没有瑟瑟发抖,而是“稳泛沧浪空阔”,人世间那些流言蜚语又能把我怎样?我还是稳稳地泛舟于三万顷洞庭波涛之中。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人胸怀宽广得仿佛可以将整个天地都揽入胸中:北斗七星是他的酒杯,他一口气就能饮尽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天地万物都是他邀请来的贵客,畅饮美酒,酣歌醉舞,即便是一个人孤独漂泊的中秋也变得如此壮气凌云,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是何等豪迈洒脱。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随着词人的情绪扩展,《念奴娇》也来到了全词的最高潮。我们仿佛看到词人独自伫立在船头,有力地扣着船舷,放声长啸,天地之间只留下他慷慨激昂的长啸声,而他也在这苍茫的夜色中忘记了人世间的种种纷扰,甚至也忘记了这是时近“中秋”的一个特别节日。“不知今夕何夕”,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忘记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就像永恒的明月一样,如冰雪般的高洁晶莹,定格成宇宙间永恒的一种存在。

【知识点·速读】

1、唐朝以前中秋节还没有正式形成,八月十五人们除了欣赏一下月色之外并没有太多过节的花样,可宋朝人特别具有创新精神,一个本来普普通通的八月十五,硬是被他们过成了各种新花样层出不穷的重要节日。而且宋朝不再有宵禁,这也给宋朝人过节玩通宵打开了方便之门。

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宋朝人过中秋节要“结饰台榭”,歌舞通宵。他们将亭台楼阁、水榭长廊装饰得富丽堂皇,张灯结彩,布置成大型“综艺晚会”的露天舞台,还要召集乐队歌手演艺助兴,一直热闹到深夜,“夜深遥闻笙芋之声,宛若云外”。(《东京梦华录》)连小孩子们也得到特许可以“连宵嬉聚”,一直呼朋引伴玩到天亮。

2、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原籍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生于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卒于芜湖(今属安徽省)。张孝祥和岳飞、陆游、辛弃疾等人一样,是南宋坚决的主战派,一生以抗金北伐、恢复中原为志向,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张孝祥在南宋政坛上的几起几落。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6)

■ 转自 | 网 络

■ 编辑 | 白永齐

■ 审核 | 聂珂君

■ 投稿邮箱 | amexcb@163.com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7)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国学说张孝祥念奴娇)(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