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看哪个书(重读纳博科夫洛丽塔)

众所周知,世界读书日和几个大文豪关系密切,除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也是其中之一。今年的四月二十三日,是他的一百二十一周年诞辰纪念日。

世界读书日看哪个书(重读纳博科夫洛丽塔)(1)

纳博科夫(一八九九-一九七七)

说到纳博科夫,读者往往首先会想到他那部极具争议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关于此书,人们早已发现,在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俄语小说《天赋》(一九三七)中,就已通过一个角色透露了与之类似的相关情节,并称之为“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的悲剧”。我们自然容易想到《群魔》——而有趣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纳博科夫向来不喜欢甚至贬斥的作家,尤其见于《俄罗斯文学讲稿》中。

当然,《洛丽塔》的前身是中篇小说《魔法师》,写于一九三九年,当时用的是俄语,纳博科夫原以为已经销毁,直到一九五九年手稿才被重新发现,后来其子翻译成英语出版。《魔法师》基本算是《洛丽塔》的缩写版了,后者则在原来的主干上添加了大量的枝叶。

《洛丽塔》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也是纳博科夫小说较多使用的),假借是一个犯人(亨伯特·亨伯特)的回忆录;同时,按托名小约翰·雷博士的“序文”,这也是一份病历,“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经典之作”。这倒提醒我们想起意大利晚年成名的伊塔洛·斯维沃的《泽诺的意识》,假托是医生公开病人的治疗档案。

另外,《洛丽塔》还能让我们想到和纳博科夫同一年出生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睡美人》,还有马尔克斯致敬川端康成的《苦妓回忆录》,某种程度都表现了一种不道德的美学——但在很多作家的观念中(包括纳博科夫),艺术与道德毫无关系。伦理上来说,《洛丽塔》的内容自是要更“过火”一些。

世界读书日看哪个书(重读纳博科夫洛丽塔)(2)

《洛丽塔》中译本

纳博科夫的小说,不难找到一些他喜欢反复使用的元素,这些同样出现在了《洛丽塔》中,诸如网球、象棋,等等;还有主人公喜爱驾驶着汽车,装载情节向前运行。洛丽塔这个角色虽然因为这部小说而为世人所熟知,但其实在纳博科夫的笔下,这类轻佻放荡的女性形象还是颇为常见的,最易使人联想到的则是他后面所写的、也是他作品中篇幅最长的《爱达或爱欲》中的爱达。

同样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相似的,还有《洛丽塔》在写作手法上大多是冗长的叙述而较少对话。此外还带有一点侦探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亨伯特·亨伯特对克莱尔·奎尔蒂身份的查明,最后将他枪杀。——在纳博科夫的处女作《玛丽》中,加宁的手枪并没有发挥作用,这回多次提到的亨伯特的手枪终是用来杀了人,这也算是应了契诃夫那句名言。

顺便提一下,美国作家厄普代克在一九六八年对《巴黎评论》的访谈中,谈及暴力描写时,认为“纳博科夫写的那种血淋淋的事情”,“更像文学想象而不是真实的生活”。(参见《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洛丽塔》中依旧有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及其学派的讥讽,这也是纳博科夫一直念念不忘、不遗余力所攻击的,几乎出现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不过,有趣的是,纳博科夫所感兴趣的文学题材,偏偏是在他之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早已创作过或研究过的。

世界读书日看哪个书(重读纳博科夫洛丽塔)(3)

《洛丽塔》电影海报

纳博科夫也曾接受过《巴黎评论》的访问(一九六七),并说过:“我将因《洛丽塔》和我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翻译而青史留名。”(参见《独抒己见》,或《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这算是颇有“自知之明”了吧。

相关阅读:

皮相之谈:二十世纪文学天才纳博科夫的小说特色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