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词90首(学生诗词共赏池上)

《池上》是一首非常欢快的小诗,写的是一个小孩子偷采白莲的一件小事。整首诗,几乎全是白话,却读起来让人朗朗上口,而读完之后,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有人说这是一首绝句。但从诗的语句来说还不符合绝句的对仗和平仄要求。所以称不上是绝句。

中学诗词90首(学生诗词共赏池上)(1)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作者白居易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少年读书十分刻苦,据说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贞元十八年(803年)与元稹等一起登第,开始了官宦生活。白居易为官耿直,对皇帝也是直言不讳。虽然皇帝赏识他,但也架不住谗言污蔑。815年北边江州(今江西九江)、忠州(今重庆市忠县)。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不知道宋朝苏轼 “东坡”的号会不会白居易的东坡有所联系。

后来白居易又被召回朝廷,一路升迁。但由于建议不被采纳,申请外迁到杭州,后来到苏州。这期间白居易勤政爱民,政绩斐然。之后又被召回,后因病致仕,最终病逝于洛阳。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白居易不论宦海浮沉都志存高远,一生勤政爱民,勤勤恳恳造福一方百姓。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伟大理念与抱负。

这首诗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记载,是作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而《池上》便是其第二首。

下面我们奇艺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中学诗词90首(学生诗词共赏池上)(2)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第一二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就是用很直白的话语让一个小孩偷采白莲花的画面也跃然纸上:夏日里,池塘里盛开的白莲花布满了水面,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这里的一个“偷”字却把小孩子可亲、可爱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也准确地捕捉到了小孩子偷采莲花的心情。同时,也为后面的诗句进行了丰满的铺陈。

还有这里的一个读音,我要质疑一下“偷采莲花回”的“回”字,个人认为应该读作“huái”,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这个字确实有“huái”这一种读法,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消失了。为什么?这里读作“huái”的话,就和后面的“开”字和韵了。否则,怎么读怎么别扭。有同样质疑的还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个字也应该读作“huái”,这样,,以来这个音和后面的“衰”和“来”就和韵了。还有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回”字读成“huái”,就和前面的“来”押上韵了,而这个开口的“huái”读出来是不是更有气势?

凡此种种,只要大家看看含有这个“回”字的诗词,是不是读作“huái”更合适,还需要大家自己体会。但是现在只是质疑。大家上学依然是老师怎么教,大家怎么学。如果哪天有人成为了文字专家发现了这个读法是对的话,再进行修正也不迟。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孩子采到莲花后,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兴高采烈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这两句一下子就把小孩子采到莲花得意忘形地形象清晰地勾画出来。

中学诗词90首(学生诗词共赏池上)(3)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要说“不解藏踪迹”呢?因为前面的那个“偷”字已经做了完美的铺垫。偷东西,自然就要隐藏好。这句话更加形象地把小孩采到莲花后的心情、动作从侧面描绘了出来。所以,全诗用了一个“偷”字把全诗都给点活了。所以“偷”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位置,写得有景有色。其中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处处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巧妙地用了一个“偷”字点活了这个画面。我们还有没有在其他的是剧中发现过类似的点睛之笔呢?

#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