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有什么的精神(胡适嘲笑竺可桢是)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几天前,我偶尔看见一篇文章,是网友“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布吉岛DK写的一则轶事,一则竺可桢和胡适“赌寿”的“轶事”。大概意思是说,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小时候个头很矮,于是遭到了同学胡适的两次嘲笑。作者煞有其事地描述道:

1905年,竺可桢考上中学,和胡适是同学。一天,胡适当众挖苦竺可桢:小矮子 ,我看你活不过20岁!谁知道竺可桢22岁又遇到胡适,胡适还嘴硬:你根本活不过60岁,你要是活到60岁,我在你60岁寿宴上当着你所有亲友的面给你嗑三个响头!但是,竺可桢没有生气,反而握住胡适的手说:“那我们就看看吧,看谁活的时间长,看谁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后来,竺可桢果然活过了60岁,而胡适却爽约了,终于没有给竺可桢磕头。

竺可桢有什么的精神(胡适嘲笑竺可桢是)(1)

竺可桢

这个故事在某些自媒体上流传很广,似乎很是励志,因为描写出了一个立志报效祖国的优秀科学家的形象。但很可惜的是,这个故事中的情节,绝大多数是虚构的。虚构的东西,写得再如何煽情,那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在这则故事里面,唯一确认的,就是中学时的一句玩笑话,是10几岁的胡适给小伙伴竺可桢开了一个玩笑话而已。而其他所有的内容,都是自媒体添油加醋,凭空捏造出来的。这个故事的起源,或者说是信源,在世界上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竺可桢的私人日记。在《竺可桢日记》的第211页,这是已经知道的所有的相关资料中,唯一的一处材料:

竺可桢有什么的精神(胡适嘲笑竺可桢是)(2)

《竺可桢日记》的第211页,由刘愚愚提供

这是在1962年,竺可桢写的一段回忆,他在日记中说:

前日,高尚萌告知我钟心煊、桂质庭于去年在武大相继去世。今日在《参考消息》上载廿四日胡适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以心脏病去世。胡与我是五十年前“澄衷”同班同学,他曾告人说我活不到二十岁,因我的体质极为孱弱。

以上的文字,就是竺可桢与胡适关于那个所谓“诅咒”的唯一来源了。1962年的50年前,就是1912年。胡适是1891年12月17日出生,1912年的胡适为21岁。而1890年3月7日是1890年3月7日出生,1912年的竺可桢为22岁,比胡适还大一岁。所以,“五十年前”是一个虚指,其实应该是五十多年前的意思。

而作者布吉岛DK是这样描述的:

1910年,竺可桢成功考上庚款留学,成为公费赴美留学的70多名学生中的一名,没想到在游轮上又遇到了胡适。彼时竺可桢已经22岁,个头也并不与胡适相差多少,竺可桢笑着说:“怎么样?我现在22岁了,你输了”。胡适还是嘴硬,说:“活过22只是凑巧,我看你的面相,怎么都活不过60岁!”竺可桢问:“那我要是活过60岁了呢?”胡适打赌道:“你要是活到60岁了,我在你60岁寿宴上当着你所有亲友的面给你嗑三个响头!”竺可桢没有生气,反而握住胡适的手说:“那我们就看看吧,看谁活的时间长,看谁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

那么按照作者的说法,其实是1910年发生的“故事”。这一年,竺可桢正好20岁,中学刚刚毕业,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而胡适19岁。

竺可桢有什么的精神(胡适嘲笑竺可桢是)(3)

胡适

竺可桢的日记原文说的是“他曾告人说我活不到二十岁,因我的体质极为孱弱。”那么就是胡适向其他同学说了这句话,后来这个同学把胡适的告诉了竺可桢。并不是胡适当面诅咒竺可桢活不到二十岁。原来不过如此,无非是中学时的竺可桢身体太虚弱,很可能是一个典型,于是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病秧子。那时候医学极为不发达,英年早夭的人很多,所以少年的胡适开了一个玩笑话而已。大致场景是这样的,10几岁的胡适和一群同学侃大山,然后不知不觉侃到了“病秧子”竺可桢。胡适就以玩笑的口吻说了一句,那个谁啊体制那么弱,能活20岁就不错了。少年人嘛,都是口无遮拦,并非是恶意的诅咒。但是听见这话的同学就把这话带给了竺可桢。

无非就是这个情况,根本不存在文章说的胡适两次诅咒竺可桢,什么第一次诅咒不能活过20岁,第二次诅咒不能活过60岁,还什么你能活过60岁,我胡适就给你磕头,这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因为除了1962年的那笔日记,在胡适和竺可桢的早期日记中,根本没有提及过类似的记叙。他们晚年的日记材料中也没有提及过。仅是1962年这样的一句话而已。

那么,竺可桢和胡适的关系怎么样呢?据现在找到的公开资料来看,第一,二人并没有过冲突,第二,胡适曾经推荐竺可桢做中央研究院院士。可见,二人的关系即使不是特别好,但也不算差。以胡适的一贯为人,他并不是刻薄之人,不可能去恶意攻击一个同学,更不会挖苦对方是“小矮子”。当初不过是10几岁孩子的一句玩笑话而已,并没有诅咒的意思在里面。说胡适两次诅咒竺可桢,只是网络上的一个段子而已,但却被一些博客予以转载,还上传到了“百度学术”。

胡适的为人到底怎么样呢?在民国时期,胡适就被誉为“及时雨”。也就是胡适这个人很喜欢帮助人,总是仗义疏财、雪中送炭。为什么民国时期很多人总是喜欢说“我的朋友胡适之”,无论相识与否,文人墨客、社会贤达多会引此为荣?说明胡适的人缘特别好。假设他是一个性格刻薄、总是挖苦别人“小矮子”的人,他的人缘会这样特别好吗?

据资料记载,陈之藩在美国留学时,曾经受过胡适400美元的资助。他回国后,寄了一张支票给胡适以表感谢。胡适回信说:“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留学,“庚子赔款”每月给他津贴80美元,林语堂并不知道这80美元仅能勉强应付生活开销,于是把妻子一起带到了美国。到了美国之后,林语堂这才发现,这一点钱根本不够开销,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信给胡适:“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要知道,当时林语堂和胡适并无深交,他也不能确定胡适会不会帮他渡过难关。但是很快,林语堂真的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胡适还在回信里面告知:“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林语堂一看,原来是北京大学给我预支的工资,那就没有问题了,大不了以后去北京大学工作,于是心安理得地收下了。

竺可桢有什么的精神(胡适嘲笑竺可桢是)(4)

林语堂

此后,林语堂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很快又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于是他再一次电告胡适:“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意思是,既然我以后要回到北京大学工作的,那个任教的工资能不能再预先支给我1000美元啊?

很快,胡适又给他汇去了1000美元。加上前面的,一共给了他2000美元。当时的2000美元,相当于天文数字了,有了这笔钱,林语堂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完成海外的学业。

后来林语堂学成归国,于是按照约定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在第一时间找到了校长蒋梦麟,陈述了北京大学对自己的雪中送炭,深表感激之情。但是校长蒋梦麟却听得一头雾水:“哪来的这两千块钱?”原来,北京大学根本就没有资助过林语堂。如果有这笔巨额预算,蒋梦麟身为堂堂的校长,他能不知道情况吗?

竺可桢有什么的精神(胡适嘲笑竺可桢是)(5)

胡适的纪念封

后来过了很久,事情才水落石出。原来当年是胡适自己掏腰包出了2000美金,因为知识分子普遍要脸面,他担心林语堂的面子过不去,于是就故意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林语堂以为这是北京大学预支的薪水,便可以坦然接受这巨款了。事后,胡适对此事却绝口不提,以至于林语堂把功劳都归于北京大学。

这样的一个人,怪不得会很得人缘啊。你们认为,胡适是一个刻薄的诅咒别人短寿的人吗?

其实,网络上这样的谣言实在太多了。很多文章的作者,为了拔高某个人物,或者是为了某种目的,总喜欢捏造出一些故事出来,好像自己当时就在身边。除了胡适与竺可桢的故事是编造的段子,还有所谓的杨振宁问邓稼先“拿多少奖金,值得你这样卖命”的故事。但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早就对这样的谣言做出了公开澄清,说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就在旁边,杨振宁和丈夫完全没有这些对话。

竺可桢有什么的精神(胡适嘲笑竺可桢是)(6)

杨振宁和邓稼先

这些都是一些关于文人、科学家的谣言,而当今自媒体上关于转基因“有害”的谣言,就更是汗牛充栋。不是经常接触、了解科学界信息的人,一般很难分辨真伪。

所以说,网络上自媒体的一些话,读者们千万不可全盘接受。一定要多长一个心眼。


作者:怀疑探索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