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前期盛老太太为什么不管家(我找到了盛老太太当年不改嫁的原因)

看过《知否》的小伙伴都知道,盛老太太是盛家的守护神。她守护了盛紘,守护了明兰,为盛家的孙子辈找了两门好亲事,是她,在背后缔造了盛家的繁华。

当年的盛家老太爷宠妾灭妻,最后还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辜负了盛老太太的一腔真情。可为什么在盛老太爷死后她不改嫁?那个时候勇毅候夫妇还在,盛老太太有钱,也年轻,可是她为什么非要劳心劳力地替一个庶子撑起一个家?

电视剧里没有答案,我在原著中通过作者的笔,还原出了事情的真相。

知否前期盛老太太为什么不管家(我找到了盛老太太当年不改嫁的原因)(1)

对感情的失望

当年的盛老太太还是勇毅侯府徐家唯一的姑娘,是被父母,兄长,千宠万爱长大的。房妈妈曾经跟明兰说过,单单伺候徐家大小姐的佣人就有三十多个。

她出身高贵,见识广,交友广泛,高身份的皇后,世家大族的小姐,医官家妙手回春的大小姐,甚至一个小宫女都成了她一辈子的挚友。

徐家大小姐有骄傲,任性的资本,就算嫁皇族也不为过。

徐家大小姐当年最爱《诗经 》中的《柏舟》,她早也背,晚也背。诗的大意是说,姑娘看上了一个少年,但是父母不同意,姑娘打算为了爱情反抗到底。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首诗就像是她的命运,她的性格,她的人生拐点。

古人最讲究门第,盛家太公是做生意起家的商贾,虽然盛家出了一个探花郎,但是他们终究是配不上勇毅候家的独女。

就像诗中讲的那样,徐家大小姐为了爱情反抗了家族,伤了父母的心。 她最终嫁了自己喜欢的男子,可是这个男子更喜欢从小陪在自己身边的通房丫鬟。

徐家大小姐性烈如火,如何能忍受自己的一腔真情被辜负,跟盛家老太爷势成水火。

后来就有了盛家老爷的宠妾灭妻,儿子早夭。再后来盛老爷死了,小妾死了,可是她自己的心也这些年的煎熬里死掉了。

心都死了,改嫁与不改嫁还有什么分别。

都说女人嫁人一定要参考父母的意见,因为父母是这辈子对我们最好的人,他们能客观的替我们观察这个男人的品质。

女人一旦陷在爱情里,就会变得盲目,失去判断。

知否前期盛老太太为什么不管家(我找到了盛老太太当年不改嫁的原因)(2)

为了盛家大房老太太

盛家太公一世拼搏挣下了偌大的家业,在临死前给三个儿子分了家。

盛家大房和二房不愧是亲兄弟,连宠妾灭妻都是一样的。

盛家大房老太爷迷上了一个歌妓出身的妾氏,让这个妾室有机会害死了大房老太太的女儿。大老太爷贪欢享受,死时家产几乎被败光了。

盛家二房老太爷喜欢自己抬成了姨娘的通房丫鬟,也让姨娘有机会害死了盛老太太的儿子。盛老太爷死于一场风寒,死时还不到三十岁。

盛家老三,是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人,虽然在剧中没有出现,但是在原著里却也是不得不提的人物。

两个哥哥早死,他一直欺负两房嫂子,想要谋夺她们的家产。

大房老太爷在世时,大房老太太一个人带着盛维在府中艰难度日。盛老太太看着跟自己一样命苦的嫂子,对她们母子颇有照顾。

盛老太太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她看不惯三房这样欺负大房母子和无依无靠的盛紘。

盛老太太一直帮着盛家大房,跟老三打官司,差点打到有司衙门,为此还赔进去了好多嫁妆。

盛老太太那个时候年轻,有钱,可以随时改嫁,但是没有时间想改嫁的问题。她想的是怎样保住两家人的家产,给这个同病相怜的嫂子更多的帮助,给盛紘撑起一片天。

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后来盛家大房回了宥阳老家开始做生意,盛维的生意做得很大,盛家在宥阳老家的声誉也很好。

大房这些年也一直记得盛老太太当年的恩情,过年过节总是给盛老太太送钱,送东西。

盛紘做官一路很顺遂,除了自己本身的能力之外,盛家大房给的钱也足够多。

知否前期盛老太太为什么不管家(我找到了盛老太太当年不改嫁的原因)(3)

为了盛紘

盛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忙着霸占盛老太爷的心,忙着跟小妾斗法,忙着跟盛老太爷生气,忙着哀悼自己早亡的儿子,无暇照看春小娘和盛紘。

所以才有了盛紘跟林小娘说的那句话:自己七岁之前,身上的皮没有一寸是好的,自己和母亲,只能在夹缝中做人。可见盛紘年幼时过的日子有多差。

盛老太太把盛紘从乡下接回来的时候,盛紘的父亲盛老太爷已经死了,母亲春小娘也已经亡故,盛老太太这个嫡母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吃过苦的人更懂人情世故。

此时的盛紘难道不感激盛老太太吗?不会想方设法的留在老太太身边吗?他不会对着这个未来的依靠叫一声母亲吗?也许就是这声母亲打动了盛老太太的心。

盛紘是在找靠山,盛老太太何尝不是在找一个‘“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此时盛老太太的儿子已经亡故了很多年,盛紘的到来就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那个时候盛紘还年幼,盛老太太还有充沛的母爱,他们有时间建立对彼此的感情和信任。

既然男人不可靠,那么儿子会不会可靠一点?

一个没了母亲,一个没了儿子,都是心灵上需要慰藉的人。整个盛家二房,只有他们两个人相依为命,此时的感情是最好的。

盛老太太认下了这个儿子,也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盛紘。她动用自己的关系为盛紘铺路,把盛紘和盛维兄弟俩送到令国公家读书,拜杨阁老为师,跟大儒求学。

为了盛紘的前途,盛老太太跟娘家断了往来,断了他们想嫁庶女的念头。她带盛紘上门,亲自去求娶王家的嫡女,只为了盛紘在官场上有所助力。

盛紘成亲后,盛老太太功成身退,把管家权交给了大娘子,自己在后院礼佛。

原著中盛紘是非常敬重盛老太太的,也一直感念着老太太的恩德,只不过这些恩德跟盛家的未来相比,还是弱了些。

知否前期盛老太太为什么不管家(我找到了盛老太太当年不改嫁的原因)(4)

还好,盛老太太还有一个可以为她豁出一切的孙女,一个愿意为还她公道甘愿放弃前程的孙子。

最后的岁月里,她有山水寄情,还有小重孙全哥陪在身旁,晚年也很幸福。

作者:尾生,汤小小写作班学员,全职妈妈,关注婚姻,关注孩子,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希望书写不一样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