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

从时代背景上讲,狭义上的三国主要指的是公元 220 年到公元 280 年这一时间阶段,公元 220 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即位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了魏国,这一历史事件代表着汉朝的正式灭亡;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公元 222 年,孙权称吴王,建立吴国。从广义上讲,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一直到司马炎建立晋朝,天下最终一统这一段时间内都可以称为三国。三国时期的历史史诗以及衍生文化全部囊括在内,是“三国文化”研究的主体。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1)

根据相关领域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态度,“三国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包括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以及罗贯中所撰写的《三国演义》。其中,《三国志》是一部史书,其真实性相对较强,但是影响力相对较差。而《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其在撰写时参考了《三国志》,但是在真实性上并没有进行 100% 没有还原,而是为了观赏性舍弃了较多的历史史实,但是从影响力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民间的流传范围极其广泛,这一现象导致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并根据这些人物和事件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歇后语,具备极强的研究价值。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2)

歇后语起源于唐代郑綮所创造的“歇后体 ”,从本质上讲,真正意义上的歇后语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一文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被转化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也是民众能够看见的、诞生时代较早的歇后语。从传播群体上讲,歇后语主要是在民间流传,是平民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问题,因此其诞生具备一定的随意性,且保存往往不是通过文字形式,而是通过民众之间的口口相传。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3)

从语言特色上讲,首先,歇后语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其次,歇后语具备一定的会意性,即可以通过前句猜出后句,因此歇后语往往能够作为民众在生活中的一种游戏而存在。最后,最初的歇后语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均是通过文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曹操杀华佗—— 讳疾忌医”等。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4)

《三国志》是陈寿所做的官方史书,其在创作时非常讲究真实性与客观性,因此其内部的人物、事件都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因此从《三国志》中诞生以及衍化的歇后语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具备较强的可信度以及教育意义。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5)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歇后语在语言系统中体现出独特的功能,歇后语与谚语有着类似的简洁和寓意,与谚语以真实性场景表达生活的某种道理和经验不同,“三国文化”歇后语主要表现一种生活中特殊环境中所处的情状,表现以语言为趣味所产生的美学功能,以三国历史人物的主要身份、性格特征、喜好能力等特征为推论基点,以艺术化、修辞化、音韵化等手段达到“趣味性 ”的艺术审美效果。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6)

从推论基点来看,“三国文化”歇后语主要立足于三国历史主要人物,比如诸葛亮(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曹操、关羽、张飞等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主要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计谋、临危不乱、成竹在胸、顾全大局、才重于貌等方面突出“智慧”“计谋”“人品”价值 ;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7)

从关羽的孔武有力、骄傲自矜、红脸、刮骨疗伤、单刀直入等方面突出“武力威慑 ”“闲淡处世 ”“直接了当 ”“有胆有破 ”“骄傲吹嘘 ”等特点 ;从张飞的强硬霸道、横冲直撞、勇者之谋、眼大脸黑、任性怒骂等方面突出“粗鲁无礼”“有勇无谋”“粗中有细”等特征。从曹操的虚伪奸猾、心狠手辣、任性愚蠢等方面突出任性多疑、将错就错、骑虎难下的窘境。

五个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很多成语故事)(8)

此外,被借用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还涉及刘备、周瑜、鲁肃、阿斗、吕布、董卓、黄忠、徐庶、蒋干、孟获等, 借用的人物特点不一而足。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