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1)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脑科学也成为了一个热门学科,大脑奥秘也让无数人趋之若鹜。

有幸,前两天看到一本名为《大脑的故事》的科普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实验案例,为普通人讲解了大脑的发育过程和一些有趣的大脑特性。

《大脑的故事》的作者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是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目前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是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学者。他也擅于写作,作品被大量改编为歌剧和电影。他甚至还作为科学顾问,参与了美剧《西部世界》的创作。

由于《大脑的故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我选择了 10 个一般人有关大脑的错觉,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记录下来。

1.为何人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一出生就会跑会跳?

在中国,每个人至少要在学校待 9 年,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甚至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不停地学习,学习爬、站立、走路、跑跳,甚至是游泳。

而这些技能,却是其他动物一出生就会的,鱼儿生来会游,马儿生来会跑,鸟儿……哦不,鸟儿这个是危险动作,需要学一学。

反正作为人类,超羡慕那些动物的“天生如此”。

明明人类是高等动物,造物者为啥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让人类生来就会各种技能呢?

《大脑的故事》中介绍,是造物者赋予他们的大脑“硬接线”的功劳,让他们可以躲避危险,繁衍生息。

而人类的大脑则与动物不同,是“现场接线”模式,需要通过外界的刺激来习得各种技能。

而这两种接线方式的差别,就在于对后天环境的适应上。

硬接线模式让动物们“出生既巅峰”,它们的大脑配置决定了它们只能掌握这些技能,而不能再习得更多。并且一旦离开自己的生态环境,就会因为不具备技能迁移的能力而立刻灭亡。

而人类的现场接线模式,虽然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打磨,但却赋予了人类不断掌握高阶技能的能力。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适者生存”。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2)

2.大脑和身体一样,成年后就不会再生长了吗?

小时候一直被灌输一种思想:你现在小,是学东西的最好时机,等你长大了,像我们这个年纪,就再也学不了东西了。

以至于当时的我对长大充满了恐惧,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大脑的故事》中介绍,人类大脑会有两个较为活跃的生长期,第一个是从婴儿期到童年期,第二个从童年期到青春期。第一个生长期,是脑内的重要物质神经元的疯狂生长,而在第二个生长期,是大脑根据外界信息对神经元进行修剪,从而确定我们的心智脾性等。

到成年之后,大脑就不再生长,以至于我们再也无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决定了我们可以一直学习下去,只要我们想,我们就可以主动塑造自己的大脑,以完成不同的生存需求。

就拿让成年人最头疼的记忆力来说,伦敦曾经对出租车司机有个上岗考试,要求司机们必须熟记伦敦全市的320条不同线路,25000条大街,20000个地标和兴趣点,包括宾馆、影剧院、饭店、大使馆、警察局、体育设施等地方。

为了通过考试,伦敦出租车司机不得不每天做记忆练习。

一段时间后,科学家们通过仪器发现,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有了明显改变,他们大脑内负责记忆的区域明显比未参加考试的对照组大了许多。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发现,从事出租车司机工作越久,大脑内负责记忆的区域变化就越大。

书中还举到过一个案例,有人不幸切除了一半大脑,但大脑十分智慧,让仅存的另一半大脑同时担负了失去的那一半大脑的职能,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

所以大脑会停止生长吗?

根据大脑依赖外界刺激发育,以及神经可塑性来说,你的大脑可能是你全身最活跃的器官。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3)

3.孩子越乖越好吗?

大人总是希望小孩,尤其是婴儿越乖越好,要不哭不闹不乱动就堪称完美。

甚至一度有育儿理论说,如果孩子哭闹,你就不要理睬,只有让孩子知道这样毫无影响,孩子才会变乖,大人才会轻松。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大人是省心了,但根据大脑的发育理论,家长这种不理睬的行为,会对婴儿发育造成重大影响。

婴儿的大脑就像一块好的石料,需要经过外界刺激不断雕琢,才会成长为一件艺术品。若是没有外界刺激,大脑就无法进行自我雕琢,只能当一块好石料。

外界刺激怎么来?除了婴儿看到的、听到的,还必须有婴儿摸到的、舔到的,一切能让他锻炼到感官的东西。

而人类的社交行为是写在 DNA 里的,当你拒绝对婴儿哭闹进行回应,你的孩子也就失去了感受外界环境,体验社交行为的机会,甚至稍长几岁后,可能会出现与人互动困难等情况。

婴儿大脑的黄金发育时间是 0~2 岁,所以如果你在这一时期拒绝与孩子互动,孤立他、漠视他,那很可能造成孩子的发育障碍。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4)

4.年纪大了会脑子不清楚,全都是因为大脑也“老了”吗?

成年之后,大脑对自己的塑造就会放缓,但并不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衰老的。

《大脑的故事》中提到一个实验,科学家对一些老年人进行了追踪研究,从生活习惯,到遗体解剖。

研究发现,很多老年人的大脑遍布帕金森病的痕迹,但是其生活和认知能力丝毫未受影响。

而前面也提到过,有人切除了一半大脑之后,仍然可以如常人一般的学习生活,大脑功能并未受到重大影响。

由此,科学家们断定,大脑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如果大脑的某些部位因为疾病或物理性损伤导致的功能受损,大脑便会调用其他部分功能。并且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功能一直都在,也完全没有因为年纪的增长而放缓。老年人的迟钝表现,只是因为对大脑缺少刺激。总是工作,大脑自然也就学会了消极怠工。

所以,真正保证青春永驻的秘诀,也许只是让自己沉浸在青春中,时刻动起来。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5)

5.“我明明记得”“我记得真真的”到底是你在欺骗别人,还是记忆欺骗了你?

每次同学聚会时,总会“相当年”,高兴之余,你会发现,对同一件事,大家的记忆并不相同,到底是有人说谎,还是你记错了呢?

谁都没有错,只是不仅只有神经具有可塑性,连记忆也具有可塑性。

由于我们的大脑不是高清摄像机,拍下每一个画面,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为了节省能量,大脑甚至在用偷懒的方式储存信息,只是记个大概,很多细节其实是缺失的。

大脑为了完善这个问题,则会进行后天再加工。所以警察给目击证人录口供时,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不能提示目击证人,否则就会搞乱目击证人的大脑,成为无效证词。

6.只要人上了年纪,脑子就不行了,记忆力基本为零。这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要从记忆的原理说起。

我们觉得记忆像一段能反复播放的影片,需要的时候调用即可。而在大脑看来,它们只是神经元的特殊放电模式。

你可以把这种放电模式看成是有特殊意义的莫斯代码,通过不同的组合,记录不同的信息。

而储存这些信息的,则是大脑的神经元,信息存储在单个的神经元中,包含同一场景信息的神经元再连点成线,便完成了一个画面的记录。这些神经元不断集中,连接,最后变成网络,即你的某段记忆。

人生这么长,每天都有新的记忆,神经元网络是不是多的要爆炸了?

然而并没有,神经元都是多面手,哪里需要去哪里,从来不是专岗专人。

你若是经常回忆起一段记忆,这段记忆的专属神经元网络就十分牢固,而那些久不想起的记忆,其神经元网络渐渐就会因为不曾激活,而忘记了组成的方式,把自己弄丢了。

就好像一栋房子,有人住在里面,经常有人维护,建筑状况就没问题。反之,若主人搬走,房子不再有人维护,则会渐渐的破了窗户,漏了房顶,倒了墙,久而久之,也就屋不成屋了。

所以,记忆的敌人往往不是时间,而是其他记忆。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6)

7.我以为世界是被我“看到”的

我一直以为,是我的眼睛看到了景物,之后再告诉大脑的。

我以为我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以为我能看到画面里所有的像素。

然而《大脑的故事》又再次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眼睛确实是视觉器官,但真正决定你能看到什么,并且看到多少的,是大脑。

眼睛只是在外部世界和大脑之间的翻译器,它捕捉画面报告给大脑,再由大脑进行识别。如果你的大脑无法识别眼睛看到的图像,那不管你怎么看,都毫无意义。就像有的车祸,明明驾驶员目视前方,但却毫无征兆的撞了上去,这就是因为驾驶员只是眼睛看到,大脑却无法识别。

眼睛同样也不能捕捉到画面里的每一帧,因为这和我们“看”东西的运作模式不符。

我们以为是眼睛单向传递信息给大脑,大脑再进行识别的。然而并非如此,生理特性表明,大脑向眼睛传输信息的生理构造,是眼睛向大脑传输信息的生理构造的10倍体积。

也就是说,大脑向眼睛传输的信息要比眼睛向大脑传输的信息要多得多。

并且,我们也并不总是“看”到所有画面要素,我们的眼睛只是将画面与大脑中对现实的模拟进行比对,将两个画面的差异点报告给大脑。

就像我们看向地面,不会因为地面和往常一样而注意它,而是会因为地面的坑洼和污迹注意到。在一个整齐划一的队列里,我们无法指出哪个队员动作最标准,但我们一定可以一眼看出那个动作不标准,跟不上节奏的队员。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7)

8.我以为我只能当个普通人

小时候我每天晚上做梦,在梦里我能飞,长大后,我发现我只能在梦里飞。

还有一段时间,我对武侠片里的轻功很着迷,想着各种大侠们轻轻一跳就能上树,简直太厉害了,后来发现,这些也仅存在于武侠片里。

长大后,我不得不承认,成年人的世界无聊透顶。不能飞,没轻功,也没有乾坤大挪移。

我以为人类就只能局限于身体四肢的能力,但在《大脑的故事》中讲到,人类其实还可以自己培养技能。除了游泳这种,还可以让自己像鸟类一样,拥有可以辨别南北的电磁感应,甚至是靠意念隔空取物。

这里利用的是大脑优秀的计算能力,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不仅能识别眼耳口鼻这类我们生来就有的感官信号,还能识别人工电信号。比如人工耳蜗和人工视网膜,就是通过人造器械发出的电信号,让大脑“听到”或者“看到”。

而我们只要像给电脑插入 U 盘一样,给自己接入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外接元件,并通过调试磨合,人类便可以拥有自己本能以外的技能。

顺便说一下,脑机接口已经被科学家们安排上了,《黑客帝国》现实版就快了。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8)

9.聪明人每天一定都在不停盘算

这个也许不算是个错觉,因为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人类大脑确实每天都在不停地运算,但并不是主观的“盘算”,而是在无意识的收集外界信息和运算。

比如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嗑瓜子这件事,我们聊天时,大脑在组织语言,眼睛在注视着同伴,那么我们如何保证自己知道去哪里拿瓜子,并保证能够精确无误的将瓜子送到上下四颗门牙之间,并看准时机用力一嗑呢?

以上这一系列的动作,大部分都是大脑无意识运转的功劳。

如果使用二八定律,那大脑的无意识运转大概要占到 80%,而主观意识则仅有 20%,甚至更少。

无意识不仅在我们睁眼时运转,甚至在梦境里,它们也在发挥作用。

它们无法察觉,又时刻操劳,并且拥有巨大的计算能力。

而反观我们的主观意识,则像 CEO 一样,很少出现,仅在多种决策吵架时,出来做仲裁,并为我们规划未来方向和目标。

所以每天劳作的其实是大脑的无意识,而起重要作用的,是偶尔出现的主观意识。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9)

10.恶习是我自己没有意志力?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抵制诱惑?

意志力说:这锅我不背

这个问题还得从大脑特性说起,大脑作为身体的决策器官,不仅为我们的人生负责,还得规划未来方向和制定目标。因此大脑也有点亚历山大,于是它决定“用数据说话”——多巴胺指数

大脑先对一种行为进行模拟,就像小学生会想象,如果这次考第一,就能被奖励车模,想想就开心,此时小学生体内的多巴胺就会飙升,大脑会将好好学习定义为一种很棒的行为。

而如果不做作业,妈妈不仅会生气,还会罚我今天不准吃饭,肚子饿的感觉真是太难受了……与预期偏离,大脑就会降低多巴胺分泌,将此判定为糟糕的行为。

多巴胺分泌多的行为大脑自然会想尝试,多巴胺少的行为,大脑也自然会拒绝。

恶习则是利用了这种判定原则,让大脑认为当下得到的快感会好于模拟结果,于是多巴胺飙升,让大脑无法拒绝。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两种方法,1.立刻进行严厉惩罚,比如扔进监狱;2.转变多巴胺指数,让大脑得知,模拟结果并不比当下快感差。

为什么说意志力无辜呢?

从上面可以看出,多巴胺的调节是动态的,所以我们抵御恶习的成果也会随时变化,当你的其他需求排在前面时,大脑会告诉你“麻溜的给我把第一项给我执行了”。

你每一次坚持,所抵挡恶习怪兽的大小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并且一次比一次巨大,一次比一次厉害。唯一的办法,只是将好习惯流程化,减少需要抵制恶习的情况发生。

关于大脑的这6个真相(10个大脑科普知识)(10)

结尾

以上就是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在其科普著作《大脑的故事》中,揭示的一些大脑奥秘。

虽然理论讲的不深,但胜在生动有趣。

读书有意思,读有意思的书,做有意思的人。

我是张萌萌,每周一本书,欢迎关注我。

关注并私信我,发送“大脑的故事”,即可获得《大脑的故事》思维导图

觉得有趣就点赞吧~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