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

在吴哥,女王宫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虽然与通王城的雄伟壮丽,与小吴哥的庄严肃穆相比,女王宫显得有些小家碧玉,但这里却有着整个吴哥最精美的雕刻。

女王宫距离暹粒市区近40公里,车行路上,遇到一阵急雨,到达时阵雨初霁,赭红色的砂岩建筑显得更加艳丽,迥异于吴哥其他建筑在经受千年风雨侵袭后呈现出的灰黑色调。

赭红砂岩上的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工匠将极尽奢华的技法全部运用到装饰上,仿佛一朵朵玫瑰花在红砂岩上盛放,诸神在廊柱上降临,仙女在方砖间微笑,千年仿佛只是一瞬。

女王宫的发现

女王宫名为“Banteay Srei”,高棉语中即“女人的城堡”,其实这里并不是给女王的宫殿,暹粒的各个神庙都是神的居所。这座神庙由于是用砂岩所建,尤其在晨光或夕阳下呈现出漂亮的玫瑰色,寺庙里还有一些女神像,每一尊女神的表情和动作不相同,而且寺庙里所有的门都非常矮,大概只有120-140厘米高,于是被误以为是吴哥国王给嫔妃住的宫殿,就此讹传称为女王宫。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

低矮的门廊

女王宫遗迹直到1914年才为世人所知,此时距离亨利·穆奥(Henri Mouhot)发现吴哥窟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

20世纪初,法国人刚组建起日后享有赫赫威名的法国远东学院(EFEO),其总部随着法国驻越南总督从西贡移驻河内,并在金边、万象和顺化设立分部。建院伊始,学院就委派拉荣奎里(E. Lunet de Lajonquiere)对柬埔寨古迹进行调查,并陆续出版了三卷描述性清单目录,总共编号的古迹有909个,类型包括寺庙、宫殿、住宅、旅站、桥、水池、装饰、雕塑、碑刻和林伽等。这些编号简称为I.K.号(Inventaire Khmer),至今仍然是检索柬埔寨古迹的重要编号。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3)

女王宫刚发现时旧影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4)

最早发现的缩小版的塔殿

闲话一句,法国远东学院除了吴哥窟研究之外,另外一项重要成就则是敦煌研究,当年的著名的汉学家沙畹、伯希和等人即长期供职于学院。1908年,伯希和搞到的敦煌文献即先运到河内,由学院经手送到法国的,一叹。

马尔罗事件

由于发现时间较晚,女王宫没有纳入古迹清单,也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未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当时受法律保护的古迹基本上是拉荣奎里进行了编号的古迹)。这样给一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其中就发生了著名的马尔罗偷盗文物事件。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5)

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1901~ 1976)

1923年,年轻但已在法国文艺界小有名气的马尔罗携新婚不久的妻子和朋友一起乘坐"吴哥号"远洋轮来到柬埔寨,在仔细研究了当时的柬埔寨的文物保护法律,且翻阅了大量法国远东学院的已有研究成果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女王宫。几个人雇了1名向导兼翻译,装备了4辆牛车,披荆斩棘两天后,在丛林中找到了女王宫,将中央圣殿的南塔殿建筑上的女神浅浮雕雕像拆分成几块,准备偷运回法国。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6)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7)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8)

马尔罗曾窃取的蒂娃坦(Devata)

但事情并未如愿,他们被捕了。后来案子在当地报刊逐渐升级,从"非法挖掘古代遗迹",到"盗窃吴哥宝藏",到"马尔罗案件"。马尔罗被判3年徒刑,他不服提出上诉,同时其妻子在巴黎奔走呼吁,惊动了文学界的知名人士,纪德、莫里亚克等多位法国知名作家联名为他鸣冤叫屈。最后改判一年监禁,缓期执行,并规定将全部文物交还柬埔寨。此后,马尔罗还将此事写成了小说《王家大道》,因为他认为从暹罗到吴哥有一条从前的王家大道。

其后,马尔罗来到中国逗留(后来被称为"曾经参加过中国革命的人"),后来还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二战时领导过游击队,后来在戴高乐政府中作过文化部长,在结束其传奇而冒险的一生后葬于巴黎先贤祠。

据说后来曾有人调侃,这个人偷盗文物怎么还能当上文化部长?他半开玩笑的说:”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是如此爱美,我也做不好文化部长。“

女王宫的修复

女王宫被发现时已是被雨林覆盖,经历了被盗事件之后,法国远东学院开始重视这座寺庙,开始了系统的清理研究和修复。根据发现的碑文,学院认为女王宫始建于967 年的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王朝(这一年是我国的北宋乾德五年,北宋刚刚建立七年,赵匡胤在位),而于 1002 年的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完成。

关于女王宫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那就是“原物归位法”(Anastylosis)第一次在吴哥古迹上的运用。Anastylosis是希腊语,指在修复古迹时,尽量使用原来修建寺庙的方式和材料,避免使用现代材料。法国远东学院考古部主任亨利·马夏尔(Henri Marchal)和他的团队,从1931年开始,用了三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项工程。(柬埔寨内战爆发后,女王宫再遭破坏,后瑞士修复队接手再次进行了修复)。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9)

这是女王宫中央塔殿及其前厅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是台基以下全部被泥土覆盖,塔殿假层部分全部不存,只剩下建筑墙体部分,其大部分构件都散落于建筑周围。以下则是修复好的中央塔殿的照片。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0)

女王宫的规格和建筑

和多数高棉庙宇一样,女王宫坐西朝东,东西长约115米,南北宽约95米,是一座非常袖珍迷你的寺庙。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1)

踏入最东边的塔门,便可见一条长参道,一直通向女王宫的主建筑群,参道两旁竖立则是林伽(Linga)。作为生殖崇拜的表现,林伽和尤尼(Yoni)在吴哥处处可见。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2)

沿主参道一直向西,中间南北两侧有几座长厅,再往前经过第二道塔门,就能看到护城河了。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3)

吴哥神庙一般都有护城河环绕

沿参道跨过护城河,一座飞跃灵动的双层塔门出现在面前。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4)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5)

双层塔门

进入最内层的院落,中央区域朝东有两座藏经阁,后面的三座圣殿塔楼矗立在九十公分高的T形平台上,庙内主塔供奉着三重世界主宰之神湿婆,后面的三座塔被分为两部分:东西轴以南的部分供奉湿婆,以北供奉毗湿奴。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6)

平台阶梯顶端各有一对呈跪姿的兽脸人身的雕像,有猴(哈姆曼)、狮(那罗辛哈)、巨鸟(迦鲁达)和夜叉(印度神话中的妖怪)等各种头型。现存的守护雕像多为复制品,原版雕像收藏于金边国立博物馆内。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7)

门楣上的神话世界

与大部分吴哥古迹所使用的青砂岩不同,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色石英砂岩建造,色彩极为艳丽。红砂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便于长久露天保存,同时具有强附着性适合细雕细刻。一千年过去,吴哥许多建筑风化严重,寺塔的细节几乎不存,浮雕也日渐模糊。唯有女王宫雕刻独领风骚。

女王宫浮雕的精华,在门楣和门楣上方的山形墙。不像小吴哥喜好大题材,女王宫的精雕细琢,描绘的多是一些人物没那么多的小场景。那些故事性的浮雕,多位于门上方的石墙上。这些石墙大体呈三角形,被称为“山形墙”。其题材则全部都是印度文化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人物和故事。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8)

最外面的山形墙上刻画着因陀罗骑着三头象爱罗婆多。因陀罗在印度教中是东方之神,这个雕像在许多东向浮雕中反复出现。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19)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0)

两侧门柱由卡拉和金翅鸟头像连缀而成。火焰贯穿着女王宫的装饰主题,翻卷的火焰与螺旋随处可见。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1)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2)

东三塔门的外山形墙上刻画着卡拉,湿婆神坐在卡拉的头上。内山形墙则呈现两头大象用鼻子高举水瓶,将象征幸福与洁净的清水洒在湿婆的妻子帕瓦蒂(Parvati)身上。下面则有一只金翅鸟,双手勾住花蔓。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3)

神兽马卡拉(Makara)在女皇宫的三角边上,用来作为边框装饰,马卡拉有着狮身、象鼻和蛇皮。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4)

东四塔门的东面山形墙刻着湿婆,在画面中央跳着毁灭之舞,一位乐师在旁边击鼓伴奏。湿婆的信徒迦梨迦阿蜜耶舍弃了肉体的美貌,变成干瘦的丑女,专心修行。

湿婆神的形象通常是坐着,一旦舞起来,就会睁开第三只慧眼,喷出烈焰,世界即将毁灭。雕刻中湿婆体态优美,踩着宇宙创造的浪花上起舞,汉文化很难把优雅美丽与毁灭世界联系在一起。对于印度教来说,毁灭既是重生,宇宙是在不断的生灭之中,创造、保持、毁灭,周而复始地轮回着。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5)

如果说前面的浮雕都是小品的话,女王宫核心建筑群中的山形墙雕刻的全是大型史诗。雕刻之精细和繁复,令人叹为观止。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6)

南藏书阁西门的山形墙上雕刻的是“罗波那抬吉罗娑山”的典故。《罗摩衍那》中的大反派十首王罗波那,本来是湿婆的狂热信徒。但他的爱,不只是信奉,更多是占有,一直要求湿婆跟他回斯里兰卡。湿婆没答应,于是罗波那决定把湿婆的圣山吉罗娑(也就是圣山冈仁波齐)整个搬回去。

刹那间,天崩地裂,野生奔逃,神魔胆颤,仙人束手,雪山神女惊慌得躲在了丈夫的怀里,只有湿婆气定神闲,抬起一脚,压下吉罗娑山,将罗波那的手卡在山下。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7)

北侧藏经阁的东面山形墙上刻画的则是《摩诃婆罗多》中的知名选段《火烧甘味林》。浮雕上方是天空之神因陀罗骑着三头大象站在波浪线上,念咒降雨扑灭森林大火,这是火神阿耆尼为了杀死住在森林中的那迦而放的火;那迦请因陀罗大神来降雨灭火。浮雕下方中间是黑天和他的哥哥,火神阿耆尼请他们来帮忙向天空放箭来阻止因陀罗作法降雨浇灭森林大火。下方画面的右边站在战车上的是毗湿奴,左边站在战车上的是罗摩。

吴哥窟茶花女浮雕(吴哥散记之女王宫)(28)

出口处的山形墙上雕刻的则是猴王须羯哩婆杀死其兄波林的故事。这是《罗摩衍那》中的一个副线故事。有一回猴国国王波林与牛精莫耶波进到一个洞穴相战,叫弟弟须羯哩婆在外等待。须羯里婆等了一年,都不见波林出来,看到洞中流出了鲜血,以为哥哥战死了,于是回到猴国继承王位。但波林最后却杀死了敌人回到猴国,认为弟弟别有意图,大怒不止。须羯里婆的妻子被哥哥霸占,自己也被赶出猴国。寻找妻子悉多的罗摩王子被神猴哈努曼介绍给流亡在外的须羯哩婆。二者达成协定,罗摩帮助须羯哩婆夺回王位,后者则派出猴子兵帮助罗摩寻找被掳走的悉多。在须羯哩婆与波林战斗时,罗摩便躲在树后用暗箭射死了波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