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基本功助你练好太极(动作规范对练太极的重要性)

任何事物,都会有正反两方。练太极拳也不例外,很多习拳者都有听到说练太极会伤害膝盖的传闻,练太极真的会伤膝盖么?那也看习拳者是如何练习的,动作不规范、劳累过度的习拳者们,必然会造成身体的损伤,不仅是太极,其他的武术如果未按照动作规范进行练习,一样会造成身体上的损伤,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膝盖。


膝关节是人体的薄弱部位,膝关节只能前后运动,不能旋转。太极拳有许多上下、前后、左右运行的动作。上下运行靠膝关节、大腿和髋关节来支撑体重;前后、左右运动靠髋关节旋转。因此太极拳有立身中正、尾闾下沉,圆裆开胯的规则。


练太极拳为什么会伤膝盖?问题就出在立身中正、尾闾下沉、圆裆开胯没有做好。


伤害膝盖有两种情况:一是跪膝。什么是跪膝呢?有人解释为膝盖超过脚尖。这种解释不准确。弓步、马步膝盖不超出脚尖是正确的,但是虚步、歇步膝盖不超出脚尖就没办法做。我的理解,跪膝就是没有做好立身中正、尾闾下沉,屁股没有坐得下去,身板不直,俯身翘屁股。跪膝长期达不到纠正,导致膝关节劳损。


纠正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坐”。怎么坐呢?

两种方法


一、面对墙壁,双脚八字分开,略比肩宽,脚尖紧贴墙面,身子挺直,做起坐运动,每天15—20分钟,一月左右养成尾闾下沉的习惯。


二、选择一个比自己小腿略高的凳子,背对凳子,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后跟离开凳子约脚长的距离,挺直身板,做起坐运动,每天15—20分钟,一月左右养成尾闾下沉的习惯。


伤膝盖的另一种情况是憋膝。什么是“憋膝”呢?就是膝关节不顺畅,憋着,北方人叫“拧着”。


太极拳规则规定:任何时候膝盖必须与脚尖在一个面上,防止膝盖憋着。但是这一条规则普遍没有做好,我研究视屏发现,一些业内知名人士,甚至是权威人士都没有做好,特别是练习和表演那些竞赛套路,憋膝的情况普遍存在。


每天随便练习一趟两趟的爱好者也许没有问题,但是那些为了参加比赛或者希望练出点功夫的人士,每天练习10趟以上,时间长了,多数膝盖会憋出问题。


憋膝的原因在哪儿呢?原因是太极拳的后坐动作。在练习后坐动作时不注意规则,会憋膝。

憋膝两种情况

一是转换动作后坐翘脚憋膝。42式第二式右揽雀尾,吸收了吴式右后捋的动作,后坐翘脚,这时左脚憋膝。传统吴式太极拳前后脚脚尖是同向的,当然可以安全的后坐翘脚。42式第六式搂膝拗步到第七式撇身捶,左右转换后坐翘脚,后脚憋膝。42式太极剑第五式弓步拦剑与第六式虚步撩剑之间的转换后坐翘脚,后脚憋膝。24式太极拳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左右转换后坐翘脚,后脚憋膝。这些动作源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是实腿转换,不后坐。


图解基本功助你练好太极(动作规范对练太极的重要性)(1)


二是揽雀尾的捋后坐憋膝。所有竞赛套路捋的动作都后坐,出现憋膝。揽雀尾源于杨式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是侧弓步(弓马步),前后脚的夹角是60度,不是45度,而且是侧向运动,腰胯联动,腰胯左右运动,而不是前后运动。


吴式把杨式的侧修改为正向,把前后脚的夹角改为零度(川字步)。传统杨式太极拳所有后坐动作都是坐腿转腰开跨顺序完成的,后腿是被动的,而且后脚是活动的,比如进步搬拦捶、回身右蹬脚等后脚以脚掌为轴碾动。


那么练习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憋膝的问题呢?不守规矩照样会。


如何纠正和避免憋膝问题呢?必须弄懂太极拳规则的意义,掌握太极拳运动的技术。规则是什么呢?还是立身中正、尾闾下沉、圆裆开胯。后退时,前脚蹬传递到胯,坐腿转腰开胯传递到后脚,保证后脚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符合太极拳规则。


初学者身体还没有松,不会动态调整姿势角度,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把后脚做成活动的,前弓时脚跟外撇,后坐时脚跟内碾(内扣),暂时不要受脚跟踏实和那个45度的约束。


总之,太极拳无论如何简化,它还是武术;练太极拳无论如何偷懒,它还是自己的身体。不是做木工活,废掉的是木料,人是好好的。因此不可以说自己练太极拳只是为了活动活动,锻炼身体,并以此为借口,不下功夫,不遵守太极拳的规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