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州大捷到底是不是赢(大明天子的最后荣光)

在明武宗之前,明朝有三位亲征天子,分别是成祖朱棣、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镇。

成祖和宣宗都是取得胜绩并打出了国威,而英宗却成了一个大玩笑,不仅自己被瓦剌活捉,连包括京师三大营在内的50万明军精锐都全军覆没。

此役也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国家开始大规模兴建万里长城,逐渐放弃塞外的哨点,自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皇帝和臣工再敢公开提出亲征一事,直到武宗朱厚照。

应州大捷到底是不是赢(大明天子的最后荣光)(1)

明武宗朱厚照像

弘治年间,蒙古鞑靼小王子部落开始向河套地区发展,势力逐渐壮大,并不断滋扰宣府等地区。正德十一年(1516),蒙古游骑突破明军固有的西北防线,顺着宣府北面外长城一线攻破了20多个城堡,并杀掠了3000多人口、抢获23000多牲畜,之后安然退走。

此战震惊了明廷朝野,也震动了时年26岁的皇帝朱厚照,在他亲往前线的怀来之地视察过一番后,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他也要像太宗(即成祖)皇帝一样亲自领兵,犁庭扫穴般的解除边患!

应州大捷到底是不是赢(大明天子的最后荣光)(2)

明中期宣府、大同形势图

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67年,但土木之变的阴霾仍未完全散去,英宗皇帝被异族裹挟在北京城下的凄惨之状仍然在大明官民们心中空灵回响……

朱厚照的这个决定让朝野瞬间炸了锅,一向敏感的言官们纷纷上疏皇帝,坚决反对亲征之举。他们的言辞相当激烈,更有甚者甚至直接搬出了太祖朱元璋的《祖训》:“陛下您不知道太祖有过一个不征祖巡吗?”

谁知武宗主意已定,压根就没正眼理会他们,在他心里,蒙古从来就不是大明的和平对象。

应州大捷到底是不是赢(大明天子的最后荣光)(3)

明太祖朱元璋曾为后世子孙罗列出15个“不征之国”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武宗乔装打扮,在宠臣江彬的唆使下,他没有选择以往天子带上京营主力大摇大摆誓师亲征的方式,而是选择随便带上俩随从骑马偷偷出宫,溜达到边关,经过一段时间摸爬滚打,天子终于进宣府城内安顿了下来。

谁知天子前脚刚到宣府,居然又怀念起了京城老家豹房的生活,他在宣府城内外兜兜转转地绕了好几圈,希望先找美女,再正式开启自己的军事行程。

结果直到把城内城外转完,皇帝才发现这个地方根本没有自己想要的美女,气得直跺脚的他便选择离开这里,直接来到边防前线—阳和。

他把阳和当成了自己的前线指挥基地,也就是在这里,他成为了“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

应州大捷到底是不是赢(大明天子的最后荣光)(4)

明蒙战争堪称东亚十六世纪的焦点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同年十月,大同总兵王勋的军队便与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的部队在应州城北遭遇,双方展开了大规模激战。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明军勉强击退了蒙军欲图在五里寨分兵包围并歼灭明军的企图。

而第三天开始,蒙军再次在应州附近的涧子村与明军展开大战,这一次,王勋疲于应敌,逐渐败下阵来,前线告急。取得上风的蒙军逐渐腾出手来,开始派出一部分兵力妄图阻拦明军援兵的救援……

在这样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身居前线的武宗皇帝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自己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皇帝急率内外提督、监督太监张永、魏彬等人,和都督江彬、靳英及参将郑骠等人率部兵星夜驰援王勋。由于蒙古兵力在之前的激战中已经分散,此时意外遭到这样的迎头痛击,还没回过神来,进攻形势瞬间被冲散,出现了后撤。

王勋的部队看到援兵前来,大受鼓舞,两路明军对小王子稍作掩杀冲击,然后居然安然无恙地撤退进应州城了。

应州大捷到底是不是赢(大明天子的最后荣光)(5)

明军边军骑兵

朱厚照首战告捷,十分高兴,当晚狠狠地犒赏了三军士兵,不过这一仗对他来说却还不是十分过瘾:他还想亲自上手,阵斩敌兵!

小王子到手的一场大胜,如今却不翼而飞,心里本就怨气难平。现在他又看到明军进城休整,血压都要“咚咚”地往上涨了:你们明朝人做事真不讲究啊,自己进城快活,就把我们这样晾在外面?

小王子原本想等第二天一早,明军就能出城和他交战。而事实却让他失望了,城里的明军一点动静都没有,自己在城外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极度愤怒之下,他便下达了攻城令。

结果他的命令刚下,自己的部队甚至还没冲到城前,城里的明军便迎头冲了出来——朱厚照早就等着他了。

应州大捷到底是不是赢(大明天子的最后荣光)(6)

明武宗在应县木塔所题“天下奇观”匾额

明军仗着自己城里有后勤保障,丝毫不畏惧蒙军的进攻,皇帝朱厚照更是率先上马,亲自发起了冲锋。两军冲杀在一起后,蒙军竟然不占任何气势上的优势。反观明军这边,在皇帝的来回奔驰的感召之下,将士们始终士气高昂,个个愈战愈勇。而朱厚照本人也是特别勇猛,据说还在乱战中亲手斩杀了一名敌兵……

明蒙双方激战了足足六个时辰,小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便下令撤军,一场激战就此落幕。武宗皇帝的夙愿完全实现,修整部队后风光南还。此战也成为明武宗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杰作,被称作“应州大捷”。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