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

文 | 壹号信封

编辑 | 壹号信封

“杀马特”曾在2006年风靡全国,奇特的装扮加上夸张的发型成了杀马特的代表形象。当年的“葬爱家族”更是让80后90后记忆犹新。

时至今日,“潮流”发展的脚步一直在前进,标新立异的风格总能刷新人们的认知。

曾经一位“教父”的出现,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杀马特潮流开始席卷全国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

“潮到爆”的另类

1995年,罗福兴出生在广东梅州的一处小乡村里,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他从小就跟着外婆一起生活。

罗福兴对父亲的印象尤为模糊,在他的记忆里,这个男人四五年才回一次家,回来之后呆了几天就匆匆离去。

从小就缺少父母关爱的罗福兴性格内向,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3)

小学毕业后,罗福兴选择辍学进厂打工,当时网络流行“非主流”热潮,“剪刀手,嘟嘟嘴,大头照”让正值年少的他被深深吸引。

罗福兴觉得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太潮了,封闭已久的内心好像闯进了什么东西。

他开始模仿并进行“改造”,身穿皮夹克,戴上鼻环耳环,胳膊贴满文身贴。在别人诧异的目光下,罗福兴走进了理发店。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4)

等他出来时,这身“潮到爆”的行头让路过的行人纷纷望去,有人交头接耳,有人捂嘴偷笑。罗福兴看着众人的目光,害羞之余还隐隐有些自豪感。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5)

罗福兴走在街头,他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多人的注视,这种感觉让他自信心爆棚,他将自己的“标新立异”拍成大头贴发到了网上,网友们看后纷纷投来赞赏的评价。

这一切的发生不仅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来自“群体”的认可。

杀马特家族兴起

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他根据英文(时尚的;聪明的)smart音译过来中文斯马特,嫌这个不够霸气,于是改名为杀马特

随后,罗福兴在网络上创建群聊,工会等,宣传杀马特文化,鼓励群友模仿自己的造型,他被众人捧为“杀马特教父”。

当时在众多的杀马特家族中,有一个家族脱颖而出,开始经常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6)

《劲舞团》当年曾是众多年轻男女喜欢的游戏之一,在非主流的文化熏陶下,一部分网瘾少年开始逐步蜕变。经受了杀马特造型的洗礼后,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7)

奇装异服,头发五颜六色,喜欢斗舞,这是当年葬爱家族的特有标签,甚至他们还热衷用“火星文”沟通交流。

独特的方式不光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冲击,更多的是对这种群体的不理解。对常人来说,这些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们时常会做出匪夷所思的“尬事”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8)

两个家族打架,开战前约好不能拽头发。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9)

洒水泥蹦迪。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0)

突然消失

2009年,杀马特迎来了“反杀”大潮

这种亚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大家在网络上的斥责,一致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流行”,让很多年轻人深受其害。甚至“杀马特”一词最终演变为嘲讽的意思,映射思想幼稚,土气

这些曾是“家族”的年轻人,逐渐脱离出了这个圈子。

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精神支柱”已然倒塌,同时失去了一种张扬个性、表达叛逆的标签。

当大家以为这场“文化战争”已经胜利时,才发现其背后的故事让人值得深思。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1)

大多数杀马特人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他们在小山村里生活,毕业后还是面临外出打工,索性提前辍学去厂里。

厂里的生活很艰苦,每天都是有人不断地来,也有人不断地走。年龄尚小的他们通过中介进入电子厂,每月只能领着微薄的薪水。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2)

流水线上的工作很枯燥,每天早上进入车间就开始一刻不停地工作,只有午饭时才能得到片刻的喘息。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每天最少十个小时,而且经常性地加班。

为了缓解压力,他们选择这种方法来调节生活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3)

“染一样的颜色,穿奇葩的衣服”让他们聚到了一起,旱冰场、公园是他们聚集的“领地”。

即使经常会受到嘲笑,可他们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从沉闷的地方走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虽然“杀马特”文化逐渐消失,可仍有“影子”不断出现。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4)

“精神小伙”风靡网络

“只要精神小伙在,到哪都是实力派!”

从2019年开始,精神小伙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红起来。

从穿着打扮到行为举止,颇有几分当年杀马特的形象,紧身衣,豆豆鞋,成为了标配,仿佛这样更符合年轻人的“帅气”。

短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大量的盲从者,同样的穿着,只是从大头贴变成了拍视频。这些视频内容像病毒一样传播在网络上,对青少年的内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甚至还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5)

私自改装摩托车的外观,布满霓虹灯的车身上,还贴着各种“社会语录”。这似乎成了圈子里必备的交流工具,就好像谁有摩托车,就能高人一等。

而那些年龄不大的小伙子,没有驾驶证只能选择电动车。

“电摩”“赛摩”成了众多商家争相抢购的车辆,因为销量实在太好,厂家曾一度断货。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一度解决了青少年用车方面的攀比心理

甚至有的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为了提速私自改装电池,远远超出了电动车安全使用范围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6)

因改装电池导致车辆自燃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也开始逐渐变得扭曲

20岁高收入、开保时捷、住豪宅等这类炫富的视频经常出现在我们眼前,学生们在羡慕之余,会被误导辍学打工挣钱才是正道。

导致青少年对钱的渴望极深,却对钱的价值根本没有观念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学有,自己也得有,成为了“面子”上的对比

而最重要的是对心理上造成的影响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7)

部分网络主播为了流量“演绎”剧本,网络约架、互喷等一些场面时有发生。他们的不良传播导致青少年盲目模仿。

网络用语更是层出不穷,身为学生不再以学习为重,反而对这些事格外关注。

2016年,“喊麦”式唱法开始爆红,网络上的精神小伙迎来了巅峰。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8)

《刀山火海》的出现让众多人为之痴迷,这首歌曲传播的热度不亚于任何歌星的专辑。

随后,喊麦式唱法在网络上独居榜首,各种版本也随之而出。

可原本属于新生代风格的歌曲,结合了“精神小伙”后,一切又变得索然无味。

或许是为了凸显独特的风格,一些喊麦选手的着装向这方面靠拢。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19)

他们抓住了热点,为了吸引眼球,身穿红色旺仔紧身衣,在镜头前卖力地“表演”着。

可没过多久,这样的表演风格就开始衰落。没过多久就新兴起了另一种畸形的“演绎”。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0)

千万别和我硬碰硬,我受的是伤,你丢的是命!

天热脾气爆 我不微笑你别闹!

男人喜欢遇事硬抗,你可以没车没房,虽然我们是流氓,但是我们办事拍胸膛!

想在千人头上走,先在万人脚下过!

初看挺押韵,实则对比内容尽显浓浓的土味。令人可悲的是这些内容经常在中小学生之间传播,他们对这种“社会人”充满崇拜,认为这些是值得自己追捧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断冒出的“异类”,曾深深影响着学生们。

这种风格一直层出不穷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摇花手、激光雨”成了这一代精神小伙的传承。

只是这次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这么做不再是为了“引领潮流”,而是为了搞怪博人眼球

可学生们还是没能躲得过这种文化的“侵袭”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2)

“社会摇”的诞生结合了所有“精神小伙”的特征。劲爆的音乐,重复的摇摆动作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开来,引起了学生争相模仿。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3)

可他们不仅仅只是模仿舞姿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4)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5)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6)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7)

虽然结果让人惊讶,但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身处互联网时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还不够。

网络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我们经常忽略孩子是否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以至于现在的学生思想过于早熟。

曾经的“杀马特”到如今的“精神小伙”不光外观在改变,影响力也大大提升。每一代都在逐渐淡忘,新的“杀马特”可能还“寄生”在人群中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8)

2016年,罗福兴的父亲因肝癌去世。

回忆和父亲的往事,他只记得自己五岁生日那天,父亲带他去公园放风筝的场景。虽然他收到的礼物只是一瓶可乐,可他觉得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开心的。

你知道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吗(回顾当年爆红网络的)(29)

父亲离世后,罗福兴不再沉迷网络,他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现在靠美发行业为生。与之前不同的是,那一头黄毛已经不见,他也没有了当年“教父”的光环。

曾经的那些“爆红”网络的达人们,最终也都只是“昙花一现”

结语:

“杀马特”文化的出现不仅仅只是外表上的另类。

深掘内心就会发现,他们是一群渴望得到关注的人群。面对生活压力的无奈,他们只能选择这种奇特的造型来博人眼球。

面对留守儿童,至今这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们仍需要关心和帮助。

任何事物我们都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个新的文化兴起,它会面临人们的质疑和猜忌,与传统文化背道相驰的“异类”,最终只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社会是充满包容的,只有“兼容”才能“并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