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厌深诗句(诗词里的名家名句之)

海不厌深诗句(诗词里的名家名句之)(1)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数千年来,多少诗人以诗为马,驰骋在诗词的大疆旷野。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海洋,千百年来,多少词客以词为舟,徜徉在诗词的江川湖海。

如果把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比做浩瀚的星空天宇,那么,诗词便是这深邃天宇里那灿烂的银汉,而在这无垠的天河银汉里,常闪烁着一颗颗耀眼璀璨的明星,它们便是点缀于诗词歌赋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家名句。

在这些名家名句里,常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甚至脱口而出,却一时道不出其出处来历的句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句蕴藏着古人智慧的哲理名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两句熟悉的诗句出自我们熟悉的曹操同志一首熟悉的代表作品:

短歌行

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曹公的一首乐府诗,全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迫切心情,也是魏武帝向天下贤士抛出的一枚鲜嫩橄榄枝,在那没有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的时代,曹操同志只能用诗歌形式为自己的曹魏发展无限公司发布这则招聘广告。

看来曹同学还是熟读《诗经》的,短短一首诗,便多处化用,甚至直接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

在说重点之前,先来看看一个有趣的历史奇特巧合:

该诗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曹操同志引用《诗经·鹿鸣》的句子: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海不厌深诗句(诗词里的名家名句之)(2)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大家清楚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名字叫做“屠呦呦”,而她获奖的成就便是其所创制的“青蒿素”!

不知道屠呦呦女士是不是在她从事研究青蒿素之后才改的名字?如果不是,那她爸爸便是一个很神奇的人,他不但熟读《诗经》,还知道女儿将来研究青蒿素,且因此而得诺贝尔奖,于是有先见之明给女儿起名字“屠呦呦”。

好啦,下面说说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里的“厌”不是讨厌,而是“满足”的意思。诗人用山不会满足于它固有的高度,海不会满足于它固有的深度,来比喻统治者广纳人才的热切期望,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对人才的渴求应该是多多益善。

在《古文观止》读过李斯《谏逐客书》的同学肯定觉得这两句话似曾相识,李斯跟秦始皇如是说:“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是不是差不多同样的意思?李斯以其聪慧和善辩为自己保住了饭碗。

其实这两句不是曹操和李斯的原创,它的原创者是管仲同学。《管子·形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我们的古人很乐于向他们的古人学习,所以他们才成就为古名人,名古人,古牛人,牛古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古人为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化瑰宝和智慧宝藏,我们又何不多向古人和古人的古人学习,也许一个不小心,千百年后咱也成为后人的名古人也未可知!

努力学习吧!万一实现了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