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帅电视剧太经典了(马大帅哪里是电视剧)

马大帅电视剧太经典了(马大帅哪里是电视剧)(1)

前段时间有同事好奇看过《漫长的季节》的人有多少还看过马大帅,就把身边老家是东北的问个遍,一位来自哈尔滨的妹子一锤定音,“有东北人没看过《马大帅》的吗?”

仔细想想,我认识的东北人,还真的都看过《马大帅》。

这部让东北大地家喻户晓、如痴如醉、念念不忘、视若本命的电视剧到今年正好二十年了。

《马大帅》是正值创作巅峰期的赵本山的又一次尝试。这部剧跟《刘老根》主题完全不同,《刘老根》讲的是不适应城市生活的退休村长,回到土生土长的农村,带领一群村民创业,在一群旧有关系中不断克服困难,主动制造新机遇。而《马大帅》的视角则被放在城市,讲述主角为了寻找逃婚的女儿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被动拥抱变化,与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产生交集,进而升级认知,改变生活。

故事框架决定了两部剧都是群像剧,他们也确实贡献出无数让人印象深刻的好角色,但剧名都采用主角名字,就注定要走众星捧月的路子,让配角做好主角进化的帮衬。不过,凭借出色的设定和完美的演绎,范伟饰演的药匣子和范德彪,生生在这一众配角里光芒四射,隐隐有喧宾夺主的意思,尤其在《马大帅》中,范德彪这个人物成了马大帅的补充,丰富剧情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东北人性格的精彩白描。

马大帅是到城里投靠风光小舅子的土老帽,他先后蹲过号子,拉过二胡、刷过盘子、搓过澡,送盒饭、要账、哭坟、陪练、陪聊,最后苦尽甘来,物质爱情双丰收。而男二号范德彪,是辽北地区第一狠人,水库浪子,开原市几场著名恶仗的主打人,桂英风味饭店行政总厨,维多利亚国际娱乐广场总经理保镖兼保安部经理,德彪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彪投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原市液化石油气总公司首席送气员,彪记靓汤总经理,大帅打工子弟学校常务副校长,小翠美容中心副总经理,彪哥解梦馆馆主。

《马大帅》用不断变换的角色身份来引出剧情,带出故事,从而制造反差,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网友的话说,"人类迄今为止,只有两部文艺作品说透了人对自身局限性的焦虑以及对这种焦虑的突破。一部是《浮士德》,另一部是《马大帅》 。"也有人戏称,“一部《马大帅》,半部文化史。”

我觉得他们所指的,同时也是这部剧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记录性质。

《马大帅》在东北之所以印象深远,并让无数人着迷和留恋,并不全是因为剧情和笑点,而是它所呈现的地域特征。不管你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你老家是辽宁吉林还是内蒙五盟市,只要是东北人,都会对这部剧所散发的浓厚东北生活气息感到无比亲切,对于一个东北人而言,《马大帅》不仅仅是电视剧,更是一部纪录片,它真实地记录了世纪之交东北城镇的社会面貌,记录了当时各阶层各职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那是我们生活过的时代和地方,以及那里原来的样子。

那片黑土地上有我们一路成长的童年记忆,有刻入骨髓的饮食习惯,还有难以割舍的风土人情。

提到东北人,就说说范德彪。这个角色太成功太鲜明,以至于在几十年后彪哥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他身上能看到东北中年男人的大部分特征:浮夸、油腻、爱吹牛、好面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少自知之明,同时也善良、热情、乐观、心肠软、讲感情。彪哥身上的喜剧元素来自于他自身不足的能力与追求面子的矛盾,这也是他生活中屡屡发生悲剧的源头,说白了,里子撑不起面子。能力这东西并不会因为你爱面子爱的更强烈就自动升一档,而不足的能力一旦碰上眼高手低、认识不到自身斤两的性格,那往往就会造成虚头巴脑、外强中干的印象。

在彪哥的身上能同时看到人性的闪光和弱点,而这些闪光和弱点也同时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所以人人嘲笑范德彪,但人人都是范德彪。这一点并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有什么差别。

东北人给外地人的印象标签一定有这几个:能吹,能闯,爱聊,斗狠。孕育出这些性格的是那片土地的环境特征和历史变革。

东北冬天长、农时短,外面待不住人,在过去缺少娱乐资料的年代,点上蜡坐在炕头唠闲嗑是消磨漫长时间的最好方式。小时候镇上经常停电,我就躺在姥姥腿上,听她讲过去的事儿。那时候街坊四邻也爱串门,盘腿坐炕上一唠就是一上午。如果说东北人爱聊是为了打发时间,那能闯则是为了能活下来。

闯荡这个词,在东北话里是用来形容性格的,比如说老刘家那小子真闯荡,这是说孩子性格外向、勇敢、不怕事。闯荡是东北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这种性格是在过去开荒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关于那段历史,《闯关东》通过一个家庭的视角讲述得非常细致,在乱世想要活下来无比艰难,生存是改变习性和性格的最大引力。

清末闯关东给东北输入了大量的人口,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环境逼迫人们不得不外向、自来熟、会笼络,这样才能在巩固身边关系的同时,去争取更多的力量,说到底,是为了在艰苦复杂的社会中更好地活着。为了更好的存活和发展,搞好和身边人关系至关重要,认识的人越多活得越轻松,所以要热情,要敞亮。但另一方面,三五成伙、拉帮结派的习惯也滋生出黑社会泛滥的根芽。

一个地方的人当然不会像模子刻出来一样拥有相同的品性,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和习惯一定会对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的人产生影响。

好大哥才是硬道理,有关系才能办成事,办事效率靠人情,活在当下得乐且乐,种种观念造就了东北人骨子里的乐观和热情,蛮横与无序。这是建国前弱肉强食,建国后大包大办的环境下孕育的结果,而这份结果也在后来成为东北衰落的一部分苦果。

人要适应环境,所以要根据环境而改变,但当环境发生突变时,整体的改变又往往因为需要时间和过程而严重滞后,这是很无奈很无力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一百多年前迫于生计的那场闯关东,上演了轰轰烈烈人口大迁移,造就后来东北的兴旺与辉煌。历史不断向前,内因外因各种原因加持下,东北的衰落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理所当然,这些每个清醒的东北人都应该心知肚明,如今为了再一次更好地活下去,东北大地上的人们再一次“闯荡”,只是这次没有明确的目标,天南海北走四方,于是不管走到哪都能遇到和自己同样目的的老乡。

三省五盟市超过一亿人,作为输出人口最多的地区,东北人如今散布在各行各业各个角落,这些人素质高低不齐,个人认知各有不同,但他们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识别度足够高的口音和做派,所以在网络上或者现实里,东北人是一个不配拥有呼吸权的群体。

网络越来越发达,发声渠道越来越多,看见奇葩言论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匪夷所思的现象自然层出不穷。举个例子,虎扑的直男在上一个帖子中谴责微博小仙女因为一件事一杆子打倒全体男性,转过身就在下一个帖子里因为视频里的东北口音而大骂东北人。在那一刻,会深深怀疑双标和歧视这东西是不是天生就刻在人类的血液里。

有意思的是,人们并不会因为做错什么事,或者道德有问题而歧视你,但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原因而排斥你,比如你是外地打工的,你的口音真别扭,你的爱好真没品,你的穿着真土鳖。或是你住城北我住城南,你是仙女我是国男,又或者在飞机上你不会用英语说句“给我毛毯”。

爱干这些事的人似乎从来没认识到一个问题——自己也是人,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也有家乡的中国人。

还有人说“如果中国重回春秋战国那样,按地域文化独立存在,那生活一定比现在好。”“如果把中国的人口砍去一半,那一定会活得比现在滋润。”“如果人人有枪了,那上面就该害怕了。”说这些话的,不乏像张宏杰这种自诩为学者的历史作家,所以有时候读书多真的不一定明事理,鸟群大了自然就有坏鸟,人数多了自然就有傻比。

中国如果按地域分割,或者人口减去一半,又或者人人持枪,那我想到的唯一好处就是不会再有这么安稳的环境让一群吃饱了撑的脑残在那叭叭叭叭胡比比。

这些人当然也不会意识到,中国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在如此辽阔的疆域里可以将五十六个民族三十四个行政区的人团结在一起,稳定发展,应对苦难。

这样的环境里,有人在吃苦有人在受难,有人会不满有人要抱怨。有人坐在屏幕前指点江山。有人坐在沙发上,看《漫长的季节》里范伟再一次唱响二十年前的从前。

“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