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

最近,孙俪娘娘主演的《安家》热播。

小希本来也是冲着娘娘的名气去看的,但是却被一开播剧里海清和郝平饰演的换房夫妻满满的回忆杀所感动。

这两位当年《蜗居》的男女主角,时隔十一年,化身即将生二胎的一对中年夫妻,都是博士毕业的,海清还是妇产科医生,两人高学历、单位好,却再次遭遇买房难的问题。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1)

《安家》里宫医生夫妇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2)

11年前,《蜗居》里的海萍夫妇

01 外地平民子弟安家不易

《安家》里海清饰演的宫医生夫妻俩在车里的一段对话让人泪目,戳中了很多在一线城市里安家的外地平民子弟的心声。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3)

"这都大半年了,咱们看的房子前前后后不下几十套,差不多就行了,再不买老二就要生下来了,到那时候怎么办呢?"

"你知道刚刚路上我一直在想什么吗?我觉得我们俩挺可怜的,俩博士毕业,两个人在这个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连一套像样的两居室都买不起,可笑吧!"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4)

"博士穷的多了,买不起房的也多了,博士怎么了?不照样得过日子吗?刚才咱们看那房子不就挺好的,不就少了间储物间吗?又怎么了?"

"那是一间储物间的是吗?我是要把那储物间给我们俩改个小书房,你看看我们俩现在,连个放电脑的地方都没有......"

剧里海清饰演的是妇产科医生宫蓓蓓,夫妇俩有一套60来平米的一房一厅,1997建的板楼。

家里因为有爷爷奶奶帮着带娃,郝平只能客厅打地铺。现在怀了二胎,房子肯定不够住,必须置换成更大的房子。

剧情里,海清半夜回家要加班,但老公睡在客厅,她只能坐在卫生间马桶上加班,头顶晾着正在滴水的衣服。

这也是为什么宫蓓蓓一定要一个小书房。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5)

为了换新房,宫蓓蓓舍不得休息,顶着大肚子值夜班;为了换新房,必须卖掉第一套房子作为首付,然后再贷款。

折腾一年,海清最后也只是从60平换成了70多平,还是一套异形房。

02 北上广蜗居仍是常态

看到宫蓓蓓的这段,不禁联想到2009年《蜗居》里为买房奔忙甚至疯狂的海萍和苏淳。而且这部剧的编剧正是《蜗居》的编剧六六。

11年前蜗居的播出可谓万人空巷。据媒体报道,耀客传媒买下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版权后,找到了六六,"他们希望我能写一个作品,对10年前的《蜗居》致以回应,也就是说10年了,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句"10年后的回应"打动了六六成为了《安家》编剧。

事实上,11年过去了,北上广蜗居仍在。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电视剧《蜗居》里的那段台词。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

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

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来到大城市发展的郭海萍(海清)和老公苏淳(郝平),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海清的父母是教师,苏淳家里条件不好。

这样的情况下,她和丈夫放弃家乡的工作机会来到大城市打拼。

为了省钱俩人在弄堂里租了10平米的房间,卫生间都是公用的。一个人刷浴缸,一个人刷马桶。他们互相开着玩笑,以后要在出租屋里"八年抗战"。

两个人辛辛苦苦地工作着,奋斗着,计划过几年能够在江州(其实就是上海)贷款买套房子。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到江州七年了,海萍的妹妹海藻从高中都大学毕业了,夫妻俩依旧没有攒够首付。毕竟他们的工资加在一起一个月还不到一万。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6)

蜗居剧照

剧中有几段情节描绘出了买房的艰辛:

几波人组团看房,房东问怎么说,看房的人七嘴八舌的出价:

"我出38万""我们多加2万""我们现在就付定金"……

"疯了疯了,当这是买菜啊,绝对不要和经纪公司的托一起买房。"海萍俩果断离开。

几天之后,中介带他们看了个条件更差的房,加价的人仍然很多。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7)

蜗居抢房大战,小希买房时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现实告诉海萍,原以为是自己挑房子,但其实对预算不多的刚需家庭来说,是房子在挑人。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8)

在海萍的办公室,下班的同事问她南屏路怎么走:

"哦,那挺远的。你先在楼下坐89路,然后到青少年中心下,再转66路,过江之后时代广场下。原地不动,坐193机场特线到松吴路,下来沿马路右边直走,右拐第二个红路灯就是。"

就看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海萍愣是把自己锻炼成了上海活地图。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9)

后来海萍生了孩子,小小的出租屋让这对夫妻深感局促,只有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给老人养。

忍受不了与孩子的离别之苦,两人下定决心买房。之后生活中的计量单位不再是多少钱,而是"平方米"。 连续吃一个星期的挂面,骑自行车上班,一个月才省出33块钱,首付款遥遥无期。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10)

但真正让海萍绝望的是——好不容易看中一套偏远的房子,成功变成"百万负翁",却被丈夫告知定金是靠高利贷借的。

极度渴望拥有房子的海萍,终于在2007年(也可能是2008年),在嘉定(疑似)买了一套126平的房子,总价90万,均价7100元/平。

而海萍真正能够买房,离不开妹妹海藻从高管宋思明那里借的钱,也直接导致了海藻最终成为宋思明的二奶,以及后续一切悲剧的展开。

03 真实生活更魔幻

看到宫医生和海萍的角色,有人觉得夸张,但夸张吗?小希看来,道尽北上广平民子弟的真实写照。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60㎡的房子住三代人,一点都不夸张,小希也是这样的一员。

小希是985的硕士,老公是985的博士。

两个外地人在北京读书、就业、落户。工作不算多好,但也相对稳定,收入也还不错。

经历过一毕业和与人合租房子,过了几年凑齐了六个钱包在北京郊区买了个60平米的小房子,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都要3个小时左右的地铁,每个月要还8000多的房贷。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11)

北京地铁早高峰进站

经历过非京户找工作的难,

经历过刚工作时熬夜加班,

经历过买房到处借钱的难,

经历过怀孕挤地铁的难受,

也经历着有娃之后的拮据。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12)

《安家》里的宫医生最后换到了一个跑道房

身边有同事挣着很少的工资,却坐拥700万的豪宅,开着50万的豪车;

有同事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但出身农村,买房首付凑不出,租房度日;

有同事当地人,家境良好,坐拥两三套房子,生活轻松喜乐;

有同事单位骨干,年薪50万 ,却因二套房新政出台换房无门,如同宫医生一样,一家五口蜗居在小小的50平米老破小中。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13)

在北京生活时间久了,会发现这里生活的魔幻程度,远超电视剧的剧情。

曾经有篇《985博士北漂5年,因买不起房返乡工作》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这背后是当代一个残酷无奈的现实:哪怕你寒窗苦读十几年成为了一个高学历人才,又辛辛苦苦地在大城市里奋斗了数年,你也很有可能在这个城市买不起一套房,更无法谈学区房一说。

在北上广深,普通家庭的外地年轻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一说。留下来也就选择了一条极为艰苦的路。

正如小米雷军所说,"你若不是富贵出身,忠诚和勤奋将是你成就事业的唯一机会"。

这条路对于很多人来说,需要十几年、二十几年去实现。而且要以战士的心态,冲出生活的重围。

如果说,有什么办法,让这条突围之路不那么崎岖。我想有几点供参考吧。

希望还没有工作,尤其是还在读大学的平民子弟们,有所借鉴。如果您的家里有孩子在面临升学、选专业、工作也请转给他看看。

1、 选对一个行业。

还是以蜗居为例,十一年前,海萍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每个月工资3500。苏淳是船舶专业,多半是交大,每个月7500。夫妻俩工作七八年一共存了4万。小贝是码农,不到30就能存下6万块。

有人开玩笑说,蜗居最大的亮点是:它是第一部劝退作品。可见选专业、选行业有多么重要。

按照目前的行情来看,对平民子弟来说,公立学校教师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这条路也并不容易。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14)

蜗居小贝桌子上放的C 书

2、 结婚切忌扶贫。

不管是《安家》还是《蜗居》,生动展示了什么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谁结婚,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方式。

在这里,不是宣扬高攀,而是最起码的门当户对,毕竟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蜗居里邬君梅饰演的宋太出生于高干之家,嫁给了当年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宋思明。也许是欣赏宋的才干,觉得他潜力巨大,或者是单纯爱他这个人,没考虑那么多现实因素,反正就这么嫁了。

从此之后,她从娇小姐变成了老妈子,没房子就在宋思明的单身宿舍里怀孕生女,丈夫工作忙,她就一力包揽所有家庭事务——处理家庭吃穿用度,照顾双方父母,辅导孩子功课……家里最穷的时候,是自己带着女儿回娘家蹭饭熬过去的,个中辛苦自不必说,可结果呢?

结果就是,她度过了苦尽,把甘来留给了后人。

3、 买房位置很重要。

北上广深买房买的是什么?不是房子,而是资源!一套房子,与入学、户籍等等紧密相关。

现阶段限购政策下,首套房名额越发珍贵,晚买房、买好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北京来说,首选西城、海淀、通州。同等价位下,买位置好的,哪怕房子没有那么漂亮,没有那么大。别问为什么,等你孩子上学时,你自然就懂了。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话,现在也适用于北上广深等任意一个大城市。在这里送给有志向闯荡大城市的外地平民子弟们,你是否准备好开始一段充满荆棘的旅程?

蜗居海清说我想有套房子(海清安家换房难)(15)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如果准备好了,就来吧!

文章系热点小希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热点小希,头条、微信、知乎同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