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君 纵横捭阖之商君治秦

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君 纵横捭阖之商君治秦(1)

《战国七雄,纵横捭阖》之列国谋变,强者为王

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君 纵横捭阖之商君治秦(2)

公元前338年的一个深夜,秦国边境的一家客栈,几个行色匆匆的人被拒之门外。店家言: “商君之法连坐甚严,没有证件概不收留。”门外一声长叹:“为法自弊,作茧自缚!”叹者何人?商君公孙鞅是也。今天就来说说他的秦国创业之旅。

先看文言:

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君 纵横捭阖之商君治秦(3)

激进的法家思想无疑是一剂猛药,公孙鞅得先给秦孝公把把脉。头三次会面俩人聊了三代“王道”和春秋“霸道”,秦孝公觉得这些常规药见效慢,秦国要的是强心剂。君上真心求变,公孙鞅不再言他,和盘托出变革的构想。君臣二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不过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商君书.更法》记载,重臣甘龙、杜挚就公开反对变法,当堂叫嚣:“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云云。”公孙鞅据理反驳:“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用白话说就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孝公大赞,一面鄙视甘、杜二人迂腐、没见识。一面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主持工作,“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君 纵横捭阖之商君治秦(4)

新法颁布之前,必先打好群众基础。公孙鞅来了一出“徙木立信”。他命人立三丈之木于南门,当众说移此木至北门者赏十金。有这便宜事儿?没人相信。第二天赏金提高五倍,有胆儿大的照做了,果然获赏五十金。消息传开,百姓对新法深信不疑。公元前359年秦国颁布《垦草令》重农抑商为变法打基础,之后的九年里先后实施两次变法——田开阡陌,建制郡县;什伍连坐,编户齐民;奖励耕战,二十等爵;徙都咸阳,统一度量。

新法实行之后,坚定地执行是关键。上层反对者设局,怂恿太子赢驷以身试法,意图破坏新法权威,看公孙鞅的笑话。太子乃国本,且未成年,免于处罚,而太子的师傅负有失教之责。公孙鞅依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新法之严厉震撼人心,从此秦国上下不分贵贱皆从新法。

与李悝、吴起、申不害的法制强君相比,商君治秦玩儿的是国家重构。怎木讲?先说这编户齐民与郡县制。变法之前,国君无法直接驱使百姓,因为隔着公卿、大夫各级领主,百姓只识领主,不知国君。新法干掉了这些中间环节,把每一个百姓直接绑在国君的战车上,国家的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君 纵横捭阖之商君治秦(5)

再看这奖励耕战和二十等爵,变法之前没有人真心为国家而战。因为百姓没有上升渠道,贵族却世袭罔替。大家都不是傻子,无利不起早吗。而新法治下粮食超产即可免除劳役,打仗得军功就能加官进爵,贵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世袭爵位。从底层百姓到上层王公,为国而耕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徙都咸阳将秦国的发展重心东移,放眼华夏俯视六国。统一度量衡方便了物资流通和军需调度。田开阡陌发展了小农经济,于是民尽其力地尽其用。可以说变法之后秦国俨然是一部结构严密、高效运转、杀伤力极强的战争机器。《论衡.书解》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秦一统天下的趋势始自商君变法,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国家治理体系源于商君变法。

《战国策.秦一》记载,新法治下的秦国“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期间公孙鞅帅秦军击败强魏,虏公子卬,收复河西之地。魏徙都大梁,彻底失去西向战略优势。而秦国直逼洛水以东,已具君临天下之势。公孙鞅一路升迁,从左庶长(十级)做到大良造(十六级)直至裂土封国贵为商君(二十级),风光到头了。

得罪了储君,打击了权贵,想杀公孙鞅的人太多,每次出门都得成群的甲士护卫。千人诺诺之下,谔谔士之赵良劝公孙鞅尽早隐退给自己留条后路。一心扑在变法上的公孙鞅没有这个心思。

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君 纵横捭阖之商君治秦(6)

不久孝公卒,太子赢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果然保守势力反扑诬陷商君谋反,公孙鞅只得跑路。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无路可走之下投奔魏国,魏国哪会收留。遭遣返之后公孙鞅被“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秦惠文王以公孙鞅之死化解了国内矛盾,却全盘继承了商君新法。所谓商君虽死,法行秦强。

在法家主导的变法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赵国和燕国出现了一些另类变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王哙禅位子之,欲知详情,且待咱下回分解。

敬请订阅头条号西土史话关注微信公众号西土史话。下期《赵雍骑射,燕哙让国》。觉得有趣请多多发圈噢!

作者:西土之人 X_Xin777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