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安身立命(成语典故之马援)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因为和西汉并称为汉朝,所以历史存在感不是很强。

但在河南、河北,有着众多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开国功臣们相关的典故让人耳熟能详。刘秀厚待功臣也为后人称道。

东汉明帝刘庄将东汉的开国功臣邓禹、冯异等二十八人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二十八星宿。但是,有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他马革裹尸还的时候被光武帝刘秀剥夺一切封赏,也没进入“云台二十八将”。

他就是马援,说出了也做到了马革裹尸、老当益壮,他还是东汉明帝刘庄的国丈(岳父),也是东汉初期的名将。

马援(公元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族, 东汉开国功臣,官至伏波将军。

马援的曾祖父在西汉汉武帝时与江充关系很好,因此在参与巫蛊之乱后害怕被惩处,合谋要刺杀汉武帝而被灭族,但是马援祖父却活了下来,在汉宣帝时为官。

马援很小时就丧父,但忠义好施,后来当了郡督邮,因私放囚犯自己也逃亡到北地郡。天下大赦后,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马援先后在王莽新朝和陇右军阀隗嚣手下任职,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二定交趾,助破隗嚣,抚平羌乱,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汉章帝刘炟时平反,追谥“忠成”。

成语故事安身立命(成语典故之马援)(1)

祁连山

聚米成山jù mǐ wéi shān]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自西征隗嚣,到达漆县,各将领都认为王师重要,不宜深入险阻。在犹豫不决时当天夜里就把马援叫来,刘秀告诉他大家的讨论意见,并征求他的建议。马援说隗嚣将帅有土崩瓦解之势,进兵就必破敌兵。并在刘秀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模型,指画众军应从哪条山道进去又从哪条山道出来,把情况分析得明明白白。光武帝刘秀说:“敌情已经在我眼中了。”第二天早晨,一进军隗嚣的部队就溃败。

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

老当益壮lǎo dāng zhuàng]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马援当扶风郡郡督邮后,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马援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抚平羌乱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以足智多谋闻名,是马援的老朋友。他对马援说道:“将军啊, 大丈夫沙场立功,此番得胜还朝,皇帝定有封赏,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此生再没……不料,未等孟冀说完,马援就皱着眉头对他说:“我本指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夸奖我呢。 ”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国家开疆拓土,足足打下了七个郡,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这样的地位与荣华富贵怎么会长久呢。”孟翼听了,还是一言不发。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国边境,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当个先锋官,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应该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然后被子孙用棺材殓尸埋葬。大丈夫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孟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对他说:“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只在洛阳呆了一个多月,见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了对边地的袭击,就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去。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马援平定交址(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二征叛乱”后,参照汉朝的法律,对越律进行了调整,奏请朝廷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十几条,向当地的民众颁布执行,交趾等地都遵循马援修订的律法。他还取消了越人贵族统治各县的世袭权,命令越人在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方面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行事。此外,马援还让汉军帮助所经过的郡县修筑城郭、兴修水利。军队中的部分将领和大部分士兵留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再分散安插在越南人中,后世称为“马留人”。平定交址后,马援立铜柱(在今越南中部,已不存在)作为汉朝南边疆界的标志, 铜柱铭文为:“铜柱折,交趾灭”。越南人每次从铜柱下经过,都以瓦石掷铜柱,时间长了就堆成了土丘。 也是从马援平定交址,越南地区进一步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中原政权的管辖。形势稳定后,马援率军回朝,被光武帝刘秀封为新息侯。

成语故事安身立命(成语典故之马援)(2)

马援所立铜柱复制品(来自网络)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马援六十二岁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五溪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刘秀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就直接去找光武帝刘秀说:“我还能披甲骑马, 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刘秀见他精神矍铄,动作矫健不逊当年,很受感动,笑道:“这个老头好健康啊!”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率领马武、耿舒等征讨武陵。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加上当地暑疫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也算是草根起家。归顺光武帝刘秀后,靠着自己在战场上的征伐,为东汉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官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马援忠勇耿直,虽然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但不是一直追随刘秀打天下的南阳权贵,也不愿与他们为伍,一直在外征伐。他归顺光武帝刘秀,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全靠自己公忠为国。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势树党,还以权贵们为例子象教育自己的子侄。按现在的标准,他在东汉王朝也是响当当的“优秀共产党员”。但他也过于耿直,以至于在朝庭没有多少自己的朋友。他生前由于在光武帝刘秀面前过于得宠,没人敢对他不利。他死后,包括征讨武陵的副将耿舒写信诉说对进兵路线的分歧使耿弇(yǎn)(“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上奏刘秀;刘秀的女婿梁松诬陷他;马武(“云台二十八将”居中,因在马援蒙冤时没有表明立场而成为污点)等也上表说他南征交趾时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实际是薏仁,防暑用),引起刘秀的震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马援生前得罪过的权贵都来欺负马家。马家人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也不知道他究竟犯了何罪,惶惧不安。他的尸体运回洛阳,不敢埋在原来的坟地,只买了城西几亩地,草草埋葬。他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景况十分凄凉。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蔺氏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刘秀这才下令安葬马援。

永平三年(60年),马援的小女儿被立为汉明帝刘庄皇后。汉明帝在洛阳南宫云台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了避外戚之嫌,单单没画马援。东平王刘苍观看图像时,问明帝道:“为什么不画伏波将军的像呢?”明帝笑而未答。

永平十七年(74年),马援夫人蔺氏去世,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

建初二年(78年),汉章帝刘炟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策封,追谥马援“忠成”。

成语故事安身立命(成语典故之马援)(3)

洛阳栾川鸡冠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