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产业生态链促进会(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虹辰 周良成

2020年10月14日,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朝着世界级创新平台奋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这块3.89平方公里的土地积蓄动能、释放活力。

青岛市产业生态链促进会(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1)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阔步奔向世界级创新高地。

国家大战略,福田勇当先行示范尖兵。合作区深圳园区率先启动,推进两地紧密合作协调发展,实现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展现了“新平台”的作用与潜力。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合作区呈现四大明显变化:从单边单向到双边共进,从特定空间启动到全方位规划,从创新发展到共谋未来新都市建设,从单向招商到全面对接的共赢机制。

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合作区正阔步奔向世界级创新高地。

“一区两园”跨境互通

深港优势完美互补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处,面积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面积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平台。

深港河套地名的诞生,缘自两地共同治理深圳河。1997年,深圳河治理截弯取直后,形成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

这块特殊的土地如何开发?2017年1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包括“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深方科创园区。”

2019年,深港河套出现在两大国家战略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这一特殊区域,随后被写入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成为粤港澳“两廊两点”中的科技创新极点。

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北部都会发展策略》提出,规划将港深创科园与落马洲/新田一带整合建设“新田科技城”,面积约240公顷,成为打造香港未来硅谷、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今年5月,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依托深港河套等重大创新载体,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

3.89平方公里的合作区,为何如此令人关注?专家介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具有四大独特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突出,跨境接壤得天独厚,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其中深圳园区拥有皇岗和福田“两大口岸”,跨境直联互通,辐射大湾区。二是制度优势突出,“一区两制”条件独特,“一河两岸”分属香港和深圳管辖,具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双重制度优势。三是空间载体独特,有利于探索国际先进规则。四是深港优势耦合,合作效应互补放大,深港双方在合作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成为香港创科发展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和撬动点。

深港合作不断深化

园区建设加速推进

福田保税区是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先行启动区。走进园区,众多科创产业园、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二期、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河套国创中心等都是明星项目。

青岛市产业生态链促进会(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2)

国际量子研究院。

聚焦高精尖和“卡脖子”项目,深圳园区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透露,在孵化器运营方面,港科大旗下蓝海湾孵化港(福田基地)已累计有25个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入驻,其中有19家新注册企业全部落在合作区,均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校友或香港青年创办。目前在孵企业中,有5家企业获得千万级以上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亿元,累计估值超10亿元,并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多家企业曾获得海内外多项大奖,且累计带来近200个就业岗位,在职员工中有22位博士、34位硕士。

青岛市产业生态链促进会(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3)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特别看好河套的未来发展。2020年,他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项目入驻深圳河套,目前已完成硬件设施建设,未来将引进优秀项目在河套产业化。

深圳园区的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目前,深圳园区已有6家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可容纳约1500名香港青年创新创业。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位于深港协同创新中心19层和21层,集聚了一批香港创业青年。来自香港的何耀威表示,他来合作区创业4年,目前创办的科技企业进行了4轮融资,首款产品已经上市。“在深圳,可以最快把研究从实验品变为商业化产品。”何耀威说。

香港高校正积极入驻深圳园区。目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入驻了10个优质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成果已经出现,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成功研发首台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建设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

与此同时,深圳园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福田保税区空间拓展持续有力。“租、购、改、建”四策并用,筹集6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研空间,建设10个专业园区陆续投入使用;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近30万平方米科研及配套空间建设快速推进,将于未来两年相继投入使用。

另一主体皇岗口岸片区,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仅用一年时间,皇岗口岸改造即实现临时旅检厅建设、旧口岸拆除、口岸综合楼及新口岸联检楼开建。

深港科技规则衔接

制度创新先行先试

在科技创新书写新篇的同时,制度创新注入前进动能。

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从指导思想、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先导区、构建灵活高效的财政支持体系、强化科研和产业空间保障、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全面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开发建设。

福田区出台科研“政策包”,推出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五大创新机制,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对接国际先进规则,共促大湾区科创发展。围绕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形成涵盖“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

青岛市产业生态链促进会(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4)

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效果图。

特别难得的是,深港协同联动、合作紧密。香港政、产、学、研社会各界对河套深港合作,以及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逐渐形成共识。深港两地就协同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了联合专责小组,负责两地在合作区建设上的协调沟通。深港双方“一区两园”合作安排正式签订,内地首个深港联合办公室投入使用,深港联合5G路演成功举办。联手招才引智、协同孵化快速推进。

坚持“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将深港“两种制度”的“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实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无缝衔接,促进两地创新要素的便捷高效流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全力推动实现科技创新“1 1>2”的效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表示,“目前合作区已经实现了四大蝶变:一是深圳单边单向阶段性推进转变为香港主动提出双边协同对接共进;二是河套形成的特定空间启动到沿边境纵深全方位规划可持续共商并进;三是由基础设施、创科发展向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社会协同、居住就业和生态文化、商旅等全面规划,共谋未来新都市建设;四是由单向推进的招商融资政策导向,向规划对接、服务对接、标准对接、智慧平台对接的共赢新机制。”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港河套地区将是重要支撑;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深港河套地区提供重要保障。

新时代,新平台,新使命。乘风而起的深港河套,将成为“深港双城”的新标杆,“湾区故事”的新典范!

空间篇

筑巢引凤

打造优质科研空间新高地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先期整备的47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已投入使用。近两年又拓展新空间约10万平方米,建设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国资国企产业创新中心。已开工建设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全新的创新载体,将新增30万平方米科创及配套空间。多措并举推动旧貌焕新颜,持续打造新科研空间。利用福田保税区现有仓库厂房在层高、承重等方面的良好条件,以“项目化、定制式”积极推进新空间改造,筑巢引凤打造优质科研空间新高地。

未来,皇岗口岸片区货检区将释放40万平方米土地,成片打造协同创新区,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篇

集聚创新资源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独特优势,持续吸引了一批香港及国际优质科研机构和人才。

截至目前,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包括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项目、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等,构建“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全力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建成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等6个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中,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引入21个具有港澳背景的团队,占团队总数的九成;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引入27家具有原创性、高成长性的项目,85%的项目具有香港和海外基因。

青岛市产业生态链促进会(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5)

“一河两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篇

“一河两岸”空间呼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圳河两岸分别是香港米埔和深圳红树林两大生态保护区,总面积约750公顷,是每年近9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站”和“补给站”,记录超过380种鸟类,其中国际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占全球总量30%以上。

深港携手开展深圳河治理,2020年1至5月,河口水质达地表水IV类标准,为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依托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米埔生态湿地,打造深圳河滨水生态廊道,构建“深圳湾-深圳河-福田河-中心公园”大型绿色休闲带。

审读:孙世建 田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