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气象物候的诗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头号周刊#

我国古代对天气的研究始于星相,是 世界上最早有天气预报的国家。是人们根据长期观察发现的气候规律,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古代气象物候的诗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1)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一句颇有诗意的谚语,其实蕴含的是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朝霞是多是积云造成的,极容易发展为积雨云;因此朝霞后的时段容易形成降雨。而晚霞多是淡积云造成的,淡积云不会造成降水,而且预示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天气晴好,有利于出行。

我国古人擅于把科学道理寓于谚语和诗句中,用于提醒人们科学种田,适时出行。例如跟云有关的谚语还有“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天上扫帚云,三日雨降临”。这些农谚跟二十四节气一样,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几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

古人对美好的事务也是不吝溢美之词,总结自然规律也用最浪漫的表达,用美丽的朝霞和晚霞提醒人们出行注天气变化。相比现在冰冷的天气预报让人心里多了些许温暖与诗意。

大家都喜欢朝霞和晚霞炫丽的色彩,那么它们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据科学记载:朝霞和晚霞只会出现在太阳靠近地平线上下的时刻,也就是日出和日落前后。之所以它们衣着华丽,颜值爆表,和光的散射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的悬浮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的微米本身不会发光,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和微粒都形成了一个个散射光源。和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一个道理。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因此,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呈蔚蓝色。

这样的过程同样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由于太阳的高度很低,太阳光在经过厚厚的大气时,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只留下红色等长波光线。在月全食食甚阶段,我们看到月亮呈暗红色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使那部分的天空带上了绚丽的色彩。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越多时,其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

在清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量较多,整体云被照得通红,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通红的云,叫做火烧云。

火烧云属于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经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拉开大幕。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火烧云的色彩一般是红通通的。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的时期即将到来。

朝霞和晚霞不仅为我们带来美丽的景色,还提醒我们天气变化规律,这就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古代气象物候的诗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