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手挥五弦

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话不在多,说到点子上,一句就够。历史上就有不少一句话,寥寥几个字就能解决重大问题,左右重要事件的走向,读来饶有兴味。

1、孙权致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1)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进攻孙权,孙权率军拒敌于濡须口,采用积极防御策略,用水军包围,俘虏3000,曹军淹死的也有几千,逼得曹操坚守不出。

双方相持一月多月,感觉都有点吃力,不太想打下去了。孙权是防守方,只能硬顶,没办法退军。曹操作为进攻方,却也进退两难。本来这次作战是为进爵魏公积累政治资本的,不想就这样无功而返,何况退兵也很敏感,一旦有点失误让对方抓住机会追击,退兵就变成了溃败。

为打破这一僵局,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正文倒也不长,就一句: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这句话算是正告性质的外交辞令,稍微带点威吓,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自然不吃这一套。但孙权另外附一张小纸条,又写了一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这句话才是关键,也是孙权有意为之,看似咒骂,其实给足了曹操面子。

东汉末年枭雄众多,曹操能够看得上的不多。刘备算一个,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赤壁之战后也说:备,吾俦也,说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另一个就是孙权。赤壁之战败给孙权就不用说了,这次濡须口相持,看到孙权军容齐整,更是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评价极高。

然而这样的厉害人物,却视自己为心腹大患,同样可见自己的分量。孙权这句话极为高明,充分把握了曹操的心理,挠到了曹操的痒处,让曹操非常舒服,同时也隐晦地表面自己志在防守,无意追击。

于是曹操很满足地对众人说:孙权不欺孤。有了面子就趁机下台阶,班师退军。

这事《三国演义》里写得很有艺术性,得书后曹操大笑,说孙仲谋不欺我也,演义得很合理,读起来更有味道。

2、贾诩答曹操: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耳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2)

选择接班人是个大事,果决如曹操也曾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了很久。

曹植非常聪明,文才极佳,一度让曹操很中意。但曹丕是长子,政治能力比较强,争取了包括贾诩在内不少重要人物的支持,选择的藏拙策略也很正确,保持本分。反过来曹植则恃才自旷,任性而为,结交的人也大多浮华。两下一比,曹操又觉得曹植机巧,不如曹丕诚心,下不定决心。

曹操于是私下里问贾诩的意见。贾诩自然是支持曹丕的,但直接回答有可能引发曹操的抵触情绪,效果适得其反。而且接班人的问题比较敏感,没有掌握好尺度很容易惹祸上身。如何答复,考验贾诩的智慧。

这时贾诩玩了个套路,先故意保持沉默,让曹操来追问为何不答,然后解释说正好在想一件事,没有来得及答复。曹操再追问想的什么事,于是顺水推舟说出了关键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引起内部争嗣的权力斗争。袁绍两子甚至各自拥兵开打,让曹操收渔翁之利,轻松击破。曹操如果立曹植,以曹丕的势力,必然全力相争,势必引起内斗,影响政权延续。曹操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大笑之下当即就作了决断。贾诩不正面回答,看似顾左右而言他,实际却击中了问题的最要害部位,一句胜过一百句。

3、拓跋珪答晁崇:纣以甲子亡,周武不以甲子胜耶?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3)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大乱。氐族的前秦曾经短暂统一北方,然而淝水之战失败后立即分裂,再次进入乱世。拓跋鲜卑乘机崛起建立魏国,在华北地区与慕容鲜卑的后燕争衡,逐步由弱转强。参合陂一战大胜,让后燕元气大伤,从此取得了优势,并从俘虏中留用了一批人才,其中长于天文术数的晁崇后来被任为太史令。

不知道是不是每次作战前都要占卜吉凶,在一次魏国准备进攻南燕慕容麟部队时,晁崇进言说是当日是甲子,商纣以甲子日亡,兵家忌讳,这个日子进攻不吉利。

其时南燕的厉害人物慕容垂已死,继位的慕容宝是个草包,又与兄弟慕容麟互相猜忌,在魏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困守中山。饥穷之下慕容麟率军到新市一带寇钞,魏国乘势出兵打击这股残余势力不仅必要,而且优势明显。因此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晁崇的进言还真有点不识时务。

魏主拓跋珪不信邪,直截了当地回答:纣以甲子亡,周武不以甲子胜耶?这一反驳不与对方就吉凶问题纠缠,不然辩论起来没完没了,而是利用对方的观点进行反制。没错,你说得很对,甲子对商纣不利,但我是周武。

拓跋珪语言干净利落,以胜方自居,表达了强烈的自信,相当霸气,既让晁崇无言以对,同时也有力地鼓舞了士气,收一举两得之效。

4、刘备劝曹操: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4)

这是一句话坏事的例子,坏的是吕布想活命的事。

曹操攻破下邳,生擒吕布。吕布向曹操请降:我服了,您率领步兵,我帮您率领骑兵,夺取天下不难。本来曹操有一点动心,正在犹豫之时刘备进言: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一句话成功递刀,让曹操痛下杀手处死了吕布!

吕布骁勇,却是出了名的靠不住。当初在丁原手下,被董卓劝诱,干掉丁原投靠董卓。董卓挟汉献帝专权时,又被司徒王允策反,刺杀董卓。后来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却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偷袭下邳,从背后捅了刘备一刀。用这样的人作手下确实不让人放心,也怪不得曹操犹豫。刘备拿吕布经常反水的历史污点说事,嘴皮一动就让曹操打消了留用吕布的打算,借曹操之手干掉吕布,报了一箭之仇。

有趣的是,吕布活命的一线希望被刘备破坏后,吕布还指责刘备最不可信,这一点两人倒是谁也别说谁。

5、张敞答汉宣帝: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5)

张敞是汉宣帝朝的能吏,特别是抓治安很有一套。当时京城长安治安状况不好,朝廷特意调名臣黄霸担任京兆尹,也没有什么起色,便换张敞接任。张敞果然并非浪得虚名,到任不久就找到办法,肃清境内盗贼,治安很快好转。

然而抓治安肯定得使用强硬手段,免不了得罪一些豪强,自然图谋报复。偏偏张敞这个人不拘小节,不大注意仪态,给人留下话柄。他还是个宠妻狂人,经常给妻子画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于是便被人拿来说事,在皇帝面前告了一状,说他行止不端,有失官员体统。

乍一听来,似乎有点道理,以堂堂京兆尹的身份,二千石官员之尊,怎能做这种苟且之事?汉宣帝被人带了节奏,先入为主,也觉得不妥,便招张敞来问责。

张敞并不辩解,只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一句话: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汉宣帝一听就回过神来了,不禁哑然失笑。是啊,两口子在家里关起门来亲热,更大尺度的都有,何况画眉?要是画个眉毛有罪,那行周公之礼不得杀头了。

于是问责当然也就不了了之。张敞这句话,没有去论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却让对方明白了问罪这个行为的不合理性,自动撤销控诉,确实精妙。

6、楚成王告子玉: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6)

楚成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强盛,意图北上争霸。而同时期的晋文公上位后,晋国消除内乱,实力恢复,自然不能坐视。楚成王攻宋,晋文公出兵相救,采取进攻楚的盟国曹、卫的策略,意图吸引楚军来救,解宋之围。楚成王分析形势,认为这个时候不具备与晋国作战的条件,胜算不大,想知难而退。

然而主将令尹子玉义气用事,坚持要打。楚成王也莫名其妙地犯了黏糊,同意子玉去打,却又只给了少量的军队。结果在城濮败给晋军,虽然从军事上来看损失不算太大,但却让争霸形势逆转。晋楚之间的小国纷纷倒向晋国,楚国北进争霸受阻,被迫后退,而晋国则凭此役一战而霸。

当时楚国贵族对国家利益使命感很强,问责也很实在,连楚王也不例外。当初楚文王率军与巴人作战失败,留守的人竟然都不开门让他回城,只好转头讨伐黄国,获胜后才回国。城濮之败造成这么大损失,第一责任人子玉难辞其咎,楚成王非常恼火,派人对子玉说: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

子玉强行与晋开战,率领的是申、息两地的子弟兵,楚成王说你要是回来,没办法向战死者的父老交代。春秋时期士人普遍性情刚烈,勇于赴死,为了名声动不动就抹脖子。作战失败本就让子玉羞愤难当,楚成王这一句话,更是让他除了一死别无选择,于是在回国路上自杀。

晋国得知消息非常高兴,认为少了一个能威胁到自己的人,而楚成王后来也后悔逼死子玉,这是后话了。

7、赵普对赵匡胤: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7)

赵匡胤陈桥兵变,轻松夺了后周天下,建立宋朝。觉得皇位来得太过容易,怕手下掌兵的将领有样学样,便在宰相赵普的协助下削夺藩镇实力,抑制武将职权,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不过军队终归还得有人统领,不久赵匡胤又想起用宿将符彦卿带兵。赵普却反复劝阻,认为符彦卿功高望重,让他掌兵怕是有重演陈桥兵变的危险。

赵匡胤本来很自信,对赵普说我对他很好,他一定不会负我。这时赵普来了句杀伤力极大的话: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当初赵匡胤深得后周世宗柴荣信任,一路提携,委以重任,可赵匡胤还不是在人家死后夺了柴家幼子的皇位。这事干得委实很不厚道,再怎么洗也白不了,最好是不要提及。赵普说这句话,那是当面揭赵匡胤的短,也算是很大胆了。要知道皇帝发起怒来,当场下令杀头也是毫不稀奇的事。

好在赵匡胤这人器量不错,听了这话只是默然不语,心中自愧之余,却也打消了让符彦卿统兵的念头。

赵普这句话抛开唐突冒失不谈,确实有当头棒喝的作用,让赵匡胤从感情用事中回过神来,做出了在抑制武将策略下的理性选择。当然重文轻武思维本身很有问题,造成宋朝军事积弱,无力解决边患,导致北宋、南宋先后亡于金、蒙,这又是另外一码事了。

8、文彦博答狄青:无他,朝廷疑耳。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8)

狄青是北宋名将,出身行伍,在与西夏的对抗中战功卓著,后来又在西南侬智高叛乱时临危受命,顺利平乱。凭借战功,狄青从小兵起步,一直升职到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可以说是很难得了。

功高没有震主,却让一班文人看不顺眼。五代到宋的历次改朝换代,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成功夺位,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也是这样得来,生怕手下武将尾大不掉,因此给予文人士大夫极高优待,却把武将压制得死死的。

在这样的国策下,武将既然带兵就等于是有原罪,何况像狄青这样善战的武将,因此狄青功劳越大,受到猜忌越深,流言毁谤也越来越多。以宰相文彦博为首的文官群体力主将狄青外放,排除出朝廷中枢。

当时在位的宋仁宗是有名的仁心皇帝,一开始并不忍心贬黜狄青,跟文官们说狄青是忠臣。能够任用狄青为枢密使,还曾经劝他把当兵时脸上刺的字消掉,其实还是很看重狄青的。然而文彦博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让仁宗也疑虑起来。所谓三人成虎,架不住强大的文官群体反复念叨,仁宗最终还是罢免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

狄青不明就里,还去找宰相文彦博申诉,想要个说法。文彦博就是冷冷的一句回复:无他,朝廷疑尔。不听解释、不要理由,就是信不过你,怕你造反。

碰到这样简单粗暴、蛮不讲理的话,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确实没办法辩驳,没多久狄青就在惊惧忧郁中发疽而死。可以说文彦博这一句话,致了狄青的死命,也算是北宋朝廷自毁长城吧。

作者简介

手挥五弦:好读史,不求甚解,史海拾贝者一枚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李承嗣:纵横雁北淮南的神级龙套

皇帝的遗言一般说什么?(上):崇祯的最无奈,曹操的最感人

《中国古代奇技淫巧》:古人的黑科技,手把手教你“立地成仙”

极具攻击性的十句话(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9)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